汉初,在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中,张释之是最有名的一个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汉初 , 在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中 , 张释之是最有名的一个

汉初 , 在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中 , 张释之是最有名的一个


汉初,在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中,张释之是最有名的一个

汉初 , 在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中 , 张释之是最有名的一个// //

汉初 , 之所以能在吕氏覆灭后 , 很快迎来使国家走向繁盛富裕的“文景之治” , 除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开明贤能、治国有方 , 以及朝廷聚集了一批能干的大臣外 , 还有一批敢于犯颜直谏的诤臣 , 时刻帮助皇帝纠正错误 , 这才使国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 在这些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中 , 张释之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 。

张释之 , 字季 , 河南南阳人 。 最初与兄长张仲同住 , 兄为其出钱 , 买了个骑郎的宫庭小官;可是干了十年 , 不知何故 , 却一直得不到升迁 。 张释之说:“这么久得不到升迁 , 拖累了兄长 , 实在是不妥 。 ”由是 , 打算辞职回乡 。 中郎将袁盎很惜才 , 知道张释之是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才 , 觉得就这样走了太可惜 , 便向汉文帝推荐他为谒者 , 汉文帝要面试他 。 当张释之朝拜了汉文帝后 , 正准备上前高谈阔论 , 汉文帝说:“好了 。 不要发表长篇大论了 , 就说说当下可以施行的做法吧 。 ”于是 , 张释之就说了秦汉之间的事 , 分析了秦朝之所以亡 , 汉朝之所以兴的原因以及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 汉文帝对此大加赞赏 , 当即封张释之为谒者仆射 。 也是汉文帝贤明 , 能够慧眼识珠 , 仅一次面试 , 就把在宫廷庭里混了十年的张释之拔擢了出来 。 这年正是汉文帝刘恒登大宝的第三个年头 。

不久 , 张释之随汉文帝游览上林苑 , 路过虎园时 , 皇帝问上林尉园中禽兽的具体情况 , 上林尉却惶顾左右 , 文帝问了十余次 , 上林尉竟不能应对 。 这时 , 虎园管理员站到了上林尉的旁边 , 熟谂地代上林尉应答 , 对皇帝所询问的有关禽兽的情况 , 无不对答如流 , 皇帝想观察其能耐 , 管理员竟口若悬河 , 滔滔不绝 。 文帝感叹地说:“难道官吏不应该如此吗?上林尉就没有这个本事 。 ”说完 , 就让张释之拟诏封管理员为上林令 。 张释之却问汉文帝:“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文帝答:“具有长者风范 。 ”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文帝又答:“也具有长者风范 。 ”张释之说:“陛下将绛侯、东阳侯都称为长者 , 可此二人每次说事 , 都是结结巴巴的 , 很难把事情说完整 , 哪里像这个管理员如此喋喋不休地展示口舌之利啊 。 秦朝就是任用刀笔之吏 , 使之争相表现谁的笔比刀更犀利 , 这正是秦朝的弊端啊;官吏们用华丽的文辞 , 掩饰国事的真象 , 以致朝廷不知道自己的过失 , 从而导致宗陵到二世就土崩瓦解了 。 如今陛下因为管理员善于口辩就要越级提拔 , 臣恐怕日后夸夸其谈 , 不重实际的风气会风靡天下 。 况且 , 这样的风气也可以从下面影响到上面 , 所以 , 陛下对这样不当的举措 , 不可不察 。 ”文帝回答:“说得好!”汉文帝真的闻过即改 , 没有再封能说会道的管理员了 。

在回程的路上 , 汉文帝召张释之同乘一辆车 , 坐在车上 , 一边走一边交谈 。 皇帝问张释之有关秦的弊政 , 张释之都实事求是地作了回答 。 回宫后 , 汉文帝立即拜张释之为公车令(掌管皇宫南阙门 , 即司马门) 。

不久 , 太子和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 , 在经过司马门时两人都不下车 , 马车径直而入 。 张释之发现后追到车前 , 将车拦下 , 禁止二人进入殿门 , 并向皇帝奏劾二人:经过司马门不下车 , 是大不敬 。 薄太后知道后 , 心中不爽 。 汉文帝在这件事情上不但没有责怪张释之 , 反而自己免冠去向太后赔礼说:是自己管教儿子不严 , 造成他们不懂规矩 。 薄太后也没有别的办法 , 只好派专使 , 拿着懿旨去赦免太子和梁王 , 二人才得以进入殿门 。 通过这件事 , 汉文帝更加欣赏张释之的胆识 , 立即将他升为中大夫 。 不久 , 又将他升为中郎将 。 不到一年 , 张释之连升了四级 。

还是在这一年 , 即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 , 张释之随文帝刘恒行至霸陵(即汉文帝陵 , 古代皇帝都是生前修陵) , 刘恒对随行的臣属感叹道:“唉!如果用上等的北山石做椁 , 再把麻絮切碎用老漆填充到棺椁之间 , 使之黏合成一体 , 其坚固程度有谁能撼得动呢?”左右齐声附和:“对!肯定坚不可摧 。 ”可张释之却上前对文帝刘恒说:“如果厚葬 , 陵墓里放进了很多能引发人们贪欲的珍宝 , 就是用熔化的金属把南山锢封起来 , 也会留下间隙 , 一定会有人设法弄开它;如果陵墓中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贵重东西 , 就是没有石椁 , 也不会有人打它的主意 。 如果这样 , 陛下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刘恒称赞张释之说得对 , 讲得好 。 随后 , 升张释之为廷尉 , 这己经是张释之一年内的第五次升职了 。 后来 , 刘恒死后真的实行了薄葬 , 并使薄葬之风气影响了汉初很长一段时间 。

不久 , 汉文帝出行 , 经过渭桥时 , 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奔跑出去 , 使皇帝乘坐的车马受到了惊吓 。 骑卫捉住了这个惊驾的人 , 文帝将其交给廷尉张释之处理 。 张释之先问惊驾的缘由 , 那人说:“小人是从长安县来的 , 听说天子的车驾要从这里经过 , 我就只好躲在桥下回避 , 过了很长的时间 , 本以为车驾己过 , 谁知刚一出来 , 就看见了车骑 , 我只好拼命地逃跑 。 ”张释之听完后 , 回奏皇帝:“此人虽冒犯了皇帝的车驾 , 但按汉律只能罚黄金四两 。 ”汉文帝一听大怒:“此人惊了我的马 , 幸亏我的马性情温顺 , 如果是顽劣一点的马 , 岂不会将我弄伤?这么大的罪过 , 难道张廷尉只判他交罚金了事?”张释之回答道:“汉律是天子与天下人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 , 如今汉律的条文就是这样规定的 。 如果现在要从重处罚此人 , 就让法律不能取信于民了 。 如若当时捉到此人 , 陛下就将他处死 , 那是天子的权力 , 也就罢了 。 可如今己经交给廷尉来处理了 , 廷尉就是为天下公平的执法者 , 一旦执法不公 , 上行下效 , 天下的执法者都会为所处理的事件去权衡轻重 , 执法就难以公正了 。 这样下去 , 百姓将手足无措 , 不知道该遵守什么了 。 请陛下明察 。 ”汉文帝对张释之这番话思量良久 , 然后说:“张廷尉判得对!”

又过了不久 , 有人盗窃汉高祖庙座前玉环 , 被官府捉拿后 , 汉文帝非常愤怒 , 将其交给廷尉处置 。 张释之按汉律中的“盗窃宗庙器物 , 当以斩首示众”来判决此案 , 并上报皇帝 。 汉文帝大怒 , 指着张释之道:“此人无法无天 , 居然敢盗窃先帝庙里的器物 。 我之所以交给廷尉来治罪 , 就是要定他灭族罪 , 而你却以常法上奏 , 只判他一个人死刑 。 这不是我诚心恭奉先人宗庙的本意 , 也会置我于不孝的境地 。 ”张释之连忙免冠叩头 , 并谢罪道:“汉律就是这样规定的 , 这样判决己经足够了 。 如果犯了同样的罪 , 却以是否顺逆上意为基准 , 假设眼下犯了盗窃宗庙器物罪就被诛族的话 , 如若万一有无知小民取了长陵(即汉高祖陵)的一杯土 , 陛下又将如何加重判罪呢?”汉文帝把情况向薄太后汇报后 , 同意了张廷尉的判决 。 于是 , 天下人皆称赞张释之执法公正 。

张释之敢于犯颜直谏 , 敢于秉公执法 , 无论对皇帝、太子、王公都一律如是 , 这在君权至上的集权专制的政治条件下 , 实属难能可贵 。 但 , 不能忽视的是 , 张释之之所以能如此 , 是他遇到了一个开明、贤能、大度的好君王 , 遇上了一个政治清明、吏治清廉的好朝代 。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看 , 也可以这样说 , 没有汉文帝刘恒 , 也就没有廷尉张释之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