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建康道及职官研究三题(上)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江东建康道及职官研究三题(上)

江东建康道及职官研究三题(上)

童达清

微信版第380期

治元史者常感棘手的 , 一是文献的匮乏 , 无献可征;二是蒙古和色目人进入国家、地方的政权核心 , 人多重名 , 译名又各有异 , 汉人用蒙古名、蒙古人用汉名的亦自不少 , 研究者常张冠李戴 。 本文即以江东建康道及其职官为中心 , 澄清一些问题 , 以助于元代地方史的研究 。

一、江东建康道的建立、迁徙与消亡

1、江东建康道提刑按察司的设立

元朝平定南宋后 , 至元十四年(1277)七月于建康路设立江东建康道提刑按察司(以下简称“江东按察司”) , 设正使二人 , 副使二人 , 佥事二人 , 经历一人 , 职掌刑狱、捕盗等事务 。 至元二十三年(1286) , 由于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自扬州迁至建康路 , 江东按察司遂至建康路迁至宁国路 。 江东按察司何时迁至宁国路 , 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记载:

①至大《金陵新志》卷二作至元二十二年秋 , 卷六上又作二十三年秋 。

②《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新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五》均作二十三年五月八日移 。

③历修《宁国府志》作至元二十八年 。

而我们再印证以时人汪泽民《皇元江东宪司题名记》:“至元丙戌 , 南台县维扬移镇建康 , 江东遂迁治宣城 。 越五年庚寅 , 改立肃政廉访司 , 而印署一仍建康之旧 。 ” 可见《元史》《新元史》的记载是准确的 , 江东按察司正式迁至宁国路的时间应为至元二十三年五月八日 。 因而《宁国府志》记载江东按察司的职官亦应提前至至元二十三年 , 而不是以二十八年为始 。


江东建康道及职官研究三题(上)

江东建康道及职官研究三题(上)// //

至元二十六年(1289) , 由于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又迁往扬州 , 江东按察司随即亦迁回建康路 。 至二十九年(1292)再迁至宁国路 。 这也是历修《宁国府志》致误的原因所在 。

江东按察司迁至宁国路后的第一任提刑按察使或当为高睿 。 《宁国府志》记其为二十八年任 , 然据嘉庆《泾县志》卷六:“元至元二十六年春 , 大安寺僧侵据学地 , 至弃圣像于水 , 教谕贺桂孙诉之按察使高睿 。 ”卷十六:“泾学舍 , 本大安寺基 , 至元己丑 , 寺僧谋复故址 , 擒辱教官 , 弃圣像于水 , 率其徒踞之 。 (朱)文魁使教谕贺桂孙赴诉于提刑按察使高睿 。 ”可见高睿之任必在二十六年之前无疑 。

《宁国府志》记元代著名文学家卢挚大德十一年(1307)任江东道廉访使 , 也是完全错误的 。 卢挚至元十五年(1278)任江东按察司副使 , 二十三年江东按察司迁至宁国路 , 卢挚当然也随按察司署来到宣城 。 二十六年秋卢挚升任陕西提刑按察使 。 元?李衎《竹谱详录》卷八言及“江东廉访卢疏斋” , 而《竹谱详录》成书于大德三年(1299)五月 , 可证卢挚任江东按察副使绝不会晚于大德三年 。 而大德十一年 , 卢挚已经休致寓居宣城了 。


江东建康道及职官研究三题(上)

江东建康道及职官研究三题(上)// //

2、江东按察司改名为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第十三》:(至元二十八年二月)丙戌 , 诏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 , 每道仍设官八员 , 除二使留司以总制一道 , 余六人分临所部 , 如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 , 俟岁终省台遣官考其功效 。

提刑按察司改名为肃政廉访司 , 不只是名称的简单变换而已 。 其职官增多:除增加二名佥事以兼察农事外 , 还增设知事一员 , 照磨兼管勾一员 , 书吏十六人 , 翻译史、通事各一人 , 奏差五人 , 典吏二人 。 其职能也有了重大变化 , 由原来的职掌刑狱等转变为主要监察各路官员 , 职权进一步增大 。

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以下简称“江东道”)下辖九路:宁国路、建康路(后改集庆路)、徽州路、广德路、池州路、太平路、信州路、瑞州路、铅山州 。

廉访司下各路还设有分司 。 方回《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题名记》:“以分司一员监临各路 。 ” 江东道当亦如是 。 《永乐大典》卷七二三八“宽民堂”条引延祐《新安后续志》: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分司衙 , 旧为郡之小厅 , 太守避正堂弗居 , 于此治事 。 厅后有堂曰宽民 。 程敏政《陈塘寺弥陀殿重修记》:公(指仇铉)以延祐初至郡 , 尝创作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分司 , 一新徽州路总管府署 。 这是有关徽州路分司的记载 。

而历修《宁国府志》无一言涉及宁国路分司的相关情况 。 卢挚《冬季会黎正卿分司席上》《肃政黎公庚戌除夜得孙 , 翌日见招 , 作此以贺》 , 至大三年(1300)前后 , 黎正卿或当以江东道副使分司宁国路 , 恐怕就是唯一的记载了 。

江东道移治宁国路的时间 , 各家记载亦多有差异:

①至元二十七年 。 见上引汪泽民《皇元江东宪司题名记》 。

②大德八年 。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大德八年二月)甲午 , 徙江东建康道廉访司治于宁国 , 其建康路簿书 , 命监察御史钩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六二、《新元史》卷十四《成宗本纪下》同 。 万历《宁国府志》卷二《官师表上》亦言:“元江东道廉访司 , 大德八年改理宁国路 。 ”

我们认为 , 上述两种说法都不准确 。 据上引《元史》卷十六 , 至元二十八年二月提刑按察司始改为肃政廉访司 , 江东道迁至宁国路的时间不得早于此 , 故汪泽民的记忆有误 。 相关史料有太多大德八年前江东道廉访使履职宁国路的记载 , 故大德八年说显而易见是站不住脚的 。

相对而言 , 至大《金陵新志》卷六上作至元二十九年(1292)迁 , 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 因为本年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再从扬州迁回建康路 , 江东道自然仍由建康路迁回宁国路了 。

嘉庆《宁国府志》记录江东道职官多有舛误、遗漏 , 今试举一例 。

史脱欢:府志记为至元三十年十二月任江东道廉访使 。 我们可从三方面予以反驳:

①府志在“史脱欢”条后 , 又注以“大德元年十月得代” , 而至元三十一年又插入“千奴”与“亦老温”二廉访使 , 则三十一年江东道有三位廉访使 , 明显不符合廉访司正使二人的定例 。

②史脱欢南下赴任时 , 济南路同知赵孟頫作有《送史总管廉访江东》诗 , 并画《人马图》以赠之 , 款曰:“元贞二年正月十日作《人马图》 , 以奉飞卿廉访清玩 。 吴兴赵孟頫题 。 ”则史脱欢赴任必在元贞二年初 。


江东建康道及职官研究三题(上)

江东建康道及职官研究三题(上)// //

③戴表元作有《史廉访自济南来江东 , 时赵子昂同知府事 , 画其所乘玉鼻骍以为赠》:“南来雨汗赤鲜鲜 , 齐楚江山路数千 。 ” 其节令当为夏季 。 而戴表元仅元贞二年夏在宣城 , 故能与史脱欢有交接 。

可见史脱欢到江东道廉访使任 , 必在元贞二年(1296)夏 。

史脱欢(亦作“脱欢”) , 本名史炜 , 字飞卿 , 今河北永清人 。 史天倪孙 , 史权子 。 值得一提的是 , 宁国府崇圣祠祀有“元尚书史天泽” , 府志编纂者不明所以:“……史天泽 , 《元史》本传无任宣州 , 诸公虽皆贤 , 然祀之并于义无当 , 宜省 。 ” 原来史脱欢乃是史天泽的侄孙 , 正是因为史脱欢的关系 , 史天泽才入了宁国府的崇圣祠 。

3、江东道的消亡

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 , 长枪叛军琐南班(索诺木巴勒)等攻围宣城 , 七月 , 江东道廉访使周伯琦出逃至徽州 , 再辗转至杭州 , 十一月 , 苗军元帅杨英收复宁国路城 。 次年 , 朱元璋的明军进攻宣城 。 江东道在宁国路的设立实际上已经终结 , 而各种史料均有此后江东道职官的记载 , 因为史料的缺乏 , 我们只能臆测 , 此时的江东道或暂移设于浙江 , 或其职官只能是虚衔遥领了 。


江东建康道及职官研究三题(上)

江东建康道及职官研究三题(上)// //

如 , 至正十六年江东道廉访使褚不华 , 死于淮安 。 十七年 , 伯颜不华的斤由衢州路达鲁花赤升任江东道副使 , 而一直转战于衢州、信州 , 随即阵亡 。 穆尔古苏由“绍兴录事司达噜噶齐 , 今擢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经历 , 仍留镇山阴萧山云 。 ” 他们无一至宁国路赴任 , 很明显 , 此时的江东道已经名存实亡了 。

因而 , 嘉庆《宁国府志》至正十六年后的江东道职官可以删除 , 遗憾的是历代府志修撰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安徽省文史资料学术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