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上古帝君之号常世代相承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何新:上古帝君之号常世代相承

何新:上古帝君之号常世代相承

尧典(上篇)

[何按:为便于解读 , 将《尧典》析解为上、下篇 。 ]

“曰若稽古”此句历来断句误读 , 断点当在“曰若”之后 。 曰若又作粤若、越若 , 先周常语 。 曰若 , 即曰然、云然 , 或曰焉、曰言 。 即今语之“传说” 。 又 , 曰、粤、越 , 皆为借字 , 疑当读为“言” 。 “若”古音与“有”近通 。 “曰若稽古” , 相当于今语“古事有言” , 古事有说 。 是西周以来追叙传说中的历史往事的发端词 。

“典” , 《说文》解释为“大册” 。 ①然而 , 典者政也 , 二字古音通 , “尧典”者 , 尧政也 。 本篇是后代史官追叙帝尧事迹的传说 , 成书年代不可考 。

尧 , 名“放勋” 。 放勋实即“伏羲”之语转 。 上古帝君之美号常世代相承 , 因此历史上不止一个伏羲 , 不止一个黄帝、炎帝 。 尧之所以称唐尧 , 一说“唐”语义为大 , 唐尧即大尧 。 一说唐为地名 , 尧兴起之地域在“唐” , 所以又称“唐尧” 。 按:《说文》古文唐、阳、汤、荡诸字音、形相近 。 所谓“高阳”亦即“高唐” 。 帝尧、高阳 , 其名又与商人之高祖商汤相合 。 ②又 , 唐即荡 , 大也 。 “陶唐”即“荡荡”之转语 。 ③

“放勋”即“伏羲”音变 。 伏羲 , 音变又作封豨 , 彭夷 , 希夷 , 蜥蜴 , 即龙、蜥蜴、鼍鳄也 。 以大型爬行动物“龙”作为图腾 , 所以有此名号 。 伏羲亦即彭祖 。 亦即黄帝 , 太阳神也 , 演为人主(天王)之美号 。 放勋 , 即“伏羲”音转 。 尧乃谥号 , 尧 , 薪尧也;亦即高辛氏之变语 。 上古传说中之古帝 , 多为一人异号异名之分化 。 所谓一人多格也 。 此极可注意 。 愚意尧本名放勋 。 以声求之 , 即伏羲之转音也 , 放光之意也 。

夏代以前“君主”称帝不称王 , 如帝尧、帝虞舜 。 夏代以后至秦汉 , 称王不称帝 。 尧 , 或以为谥 , 或以为名号 。 《尚书》凡称帝者皆指尧、舜 。

今文《尚书》有《尧典》无《舜典》 , 《舜典》是后人从《尧典》分出去的 。 孔子编纂《尚书》将《尧典》列为首篇 , 似有深远的用意 。 《史记·五帝本纪》说:“学者多称五帝 , 尚矣 。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 , 而百家言黄帝 , 其文不雅驯 , 荐绅先生难言之 。 ”《论语·泰伯》记:“大哉!尧之为君也 。 巍巍乎 , 唯天为大 , 唯尧则之 。 荡荡乎 , 民无能名焉!巍巍乎 , 其有成功也 , 焕乎!其有文章 。 ”

《尧典》中最重要的就是记录了“观象授时” , “则天作历”的传说 。

中国上古之历法 , 最早有观太阳为座标的太阳“十日”历法 , 又有观大火纪季节的历法 。 《左传》襄公九年说“祀大火 , 而火纪时焉 。 ”这种以辰为纪的历法 , 通过观察二十八宿之心宿第二是即大火星在昏时的中、流、伏、内等天象而确定季节 。 而《尧典》中 , 则记述了综合观察日月星辰四象(廿八宿)观象授时的一套更成熟历法 。

疑古派学者断言 , 《尧典》是战国儒家搜集传说材料编造而成 。 (例如陈梦家《尚书通论》认为伏生所传二十九篇乃秦时齐鲁儒者所更定 , 认为《尧典》“其编定当在秦并六国之后 。 ”)

但也有根据认为 , 实际上 , 《尧典》成书应在孔子之前 。

竺可桢作《论以岁差定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 , 据岁差推算出“鸟、火、虚三星至早不能为商代以前之现象 , 星昴则为唐尧以前之天象” , 论定《尧典》至少作于西周初年 。

天文史家卢景贵曾据“黄道附近星座二十八宿宫度 , 七十年岁差一度 , ”推算尧时天象 , 知“彼时黄经较现时约少六十度 , 故冬至日约在房七度三十二分 , 春分日在昴一度三十四分 , 夏至日在星三度四十一分 , 秋分日在氐十五度五十三分 , 是《尧典》之记事 , 于时于天均相合 。 ”

卢氏又谓《夏书》“胤征篇”记中康日食 , 亦由天象而知为实录 。 《夏书》“胤征篇”之佚文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所引:“辰不集于房 , 瞽奏鼓 , 啬夫驰 , 庶人走 。 ”推步天象 , 考证得知此夏书出自古文“胤征篇” , 乃夏中康时代之逸史 。 在中康之可能年限内 , 求夏都所见食在房宿之日全食 , 得西元前2137年10月22日之日全食 , 条件完全相合;而适当中康之元年 , 甲申 , 九月壬申朔之日食 。

《尧典》中所记羲氏、和氏两族及四方之伯 , 即负责主持祭祀太阴、太阳神及四季之太阳神 。 ④帝尧高辛 , 则为北极太一之主宰 , 主璇玑玉衡(北斗七星) , 以法天道 。

尧以日、月、星辰三光为观象纪时之坐标 , 是古天文学之重大革命 。 《左传》襄公九年 , 记初民“祀大火 , 而火纪时焉” 。 “大火”即龙星之心宿 。 其主夏至 , 亦见本篇 。

四岳制度 , 即四部或四部落之制度 。 尧居中央 , 四部分掌四方 , 四部之长称“岳” , 即“四岳” 。 这种制度 , 实质是一种部落联盟 。 各部之下 , 协理万邦 , 邦即邦国 。 可知在帝尧时代 , 大大小小的以居邑或小城为中心的农耕区域 , 组成成千上万的小邦国 。 各邦国的子民是同血之族人 , 同血族的公社成员 。 “协和万邦” , 协和即联合 。 应注意者 , “万”在上古非数词 。 万 , 满也 , 所有的、全部曰“满” , 即“万” 。 邦、国、郭古音义皆通 。 国本义即城郭 , 方国即方城也 。 国在战国前并无作为国家独立主权之政治实体之义 。 万邦即万城也 。

据《经典释文》 , 《尧典》(包括《尧书》《虞舜书》)原文应为十六篇 。 十一篇已亡佚于秦末战乱 , 现仅存五篇 。 《尧典》则是五篇中之第一篇 。

注释:

①典:《说文》:“从册在几上 , 尊阁(高)之也 。 ”典、政古音相通 , 鼎之古音又读贞 , “定”之古音又读“正”(止) , 可证 。

②段注:“唐之为言荡荡也 。 ”《尚书》今文“荡荡” , 古文即“汤汤” 。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汤 , 卜辞金文隶作唐 。 甲骨文尝见‘唐土’ 。 ”连文云:“贞 , 作大邑于唐土 。 ”(金璋 , 611)唐土 , 《晋语》作唐杜氏 , “昔民之祖 , 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周为唐杜氏 。 周卑、晋继 , 为苑氏 。 ”唐杜、陶唐一脉相承 。

③朱骏声说 , 陶唐即唐唐/荡荡之转语 , 浩浩荡荡 , 伟大之义 。 (《说文通训定声》引)《说文》:“唐 , 大言也 。 ”段注:“引申为大也 。 ”《说文》段注订补引《淮南子?本经》:“元元(太阳)至砀而运照 。 ”砀即唐之古文 。 唐与旸字音近相讹 。 古唐国地望 , 一说在今山西太原 , 一说在山西平阳 。

④羲和即太阳女神之名 。 《大荒南经》:“有女子曰羲和 , 方浴日于甘渊 。 (何按:甘者 , 当作丹也 。 )羲和者 , 帝俊之妻 , 生十日 。 ”


何新:上古帝君之号常世代相承

何新:上古帝君之号常世代相承// //

(选自《大政宪典——<尚书>新考》 , 何新著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2008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