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遗诏中误用一成语 旁人看后嘲笑道:没文化

古时候皇帝驾崩 , 都会发布遗诏 , 昭告天下 。 一般来讲 , 遗诏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介绍自己登基的原因和过程 , 其次是回顾自己在位时的功绩 , 再次是简要说明自己得病和去世的原因 , 最后则是交代后事 , 并表达对自己一些未竟事业的期盼 。

遗诏名义上是皇帝本人的遗书 , 但实际上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书公告 , 通常是皇帝临终前口授遗言 , 甚至皇帝没留下任何指示就直接驾崩 , 再由中枢行政部门的大臣们拟撰 。

因此 , 遗诏中每一个句子 , 每一个用词 , 都要经过反复推敲 , 容不得一点差错 。 可以说 , 一个皇帝死后的遗诏写得好不好 , 基本反映了这一朝中枢政府官员的行政水平和文字能力 。

在清末时期 ,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两日内驾崩 , 两件大事接连发生 , 臣僚们一时手忙脚乱 , 忙中出错 , 导致光绪的遗诏用词出现了错误 。 主要是遗诏中有这么一句话:“庶几九年以后 , 颁布立宪 , 克终朕未竟之志 。 在天之灵 , 藉稍慰焉 。 ”


光绪遗诏中误用一成语 旁人看后嘲笑道:没文化

光绪遗诏中误用一成语 旁人看后嘲笑道:没文化// //

这句话讲的是清末“预备立宪”的事情 , 光绪驾崩时 , 离清政府承诺的立宪期限还有九年 , 所以光绪说希望九年之后颁布立宪 , 完成他在世时未竟的事业 。 然而这“在天之灵”四字 , 却闹了笑话 。

在天之灵这个成语 , 主要用于对死者的尊称 , 且一般用于他称 , 而很少用于自称 , 即一般说告慰某某人的在天之灵 , 而不会说告慰我的在天之灵 。 这在我们今日看来 , 可能还没有感到特别别扭 , 但古时候读书人尤其注重用词的准确 , 所以光绪遗诏中将在天之灵用于自称 , 难免被读书人所笑 , 说拟遗诏之人没有文化了 。

为什么光绪遗诏这样的重要文书 , 还会出现如此纰漏呢?实际上 , 清朝皇帝在遗诏中用在天之灵自称 , 光绪并不是第一个 。 在之前咸丰皇帝的遗诏中 , 也出现过“克终朕未竟之志 。 在天之灵 , 藉稍慰焉”这句话 , 所以给光绪写遗诏的大臣 , 很有可能就是比照着咸丰的遗诏抄过来的 。


光绪遗诏中误用一成语 旁人看后嘲笑道:没文化

光绪遗诏中误用一成语 旁人看后嘲笑道:没文化// //

除了前面这点之外 , 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抄袭的痕迹 。 比如在谈到自己生病的缘由和交代后事时 , 咸丰遗诏写的是:“……以致弥留不起 , 岂非天乎?顾念神器至重 , 允宜传付元良 。 ”

同治遗诏写的是:“……以致弥留不起 , 岂非天乎?顾念统绪至重 , 亟宜传付得人 。 ”

而光绪遗诏写的是:“……以致弥留不起 , 岂非天乎?顾念神器至重 。 亟宜传付得人 。 ”

对比之下 , 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句子的使用上 , 同治遗诏只是拿前任的东西改几个字了事 , 而光绪遗诏则直接是以前文字的拼凑 , 没什么创新 。 通篇的文字水平上 , 也与康、雍、乾时期的文书相距甚远 。


光绪遗诏中误用一成语 旁人看后嘲笑道:没文化

光绪遗诏中误用一成语 旁人看后嘲笑道:没文化// //

之所以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 其实并非偶然 。 晚清时期官场因循疲玩的风气 , 由来已久 。 清初时康熙、雍正等皇帝非常勤政 , 理政能力也强 , 批阅奏折 , 常常落笔成章 , 洋洋数百数千言 , 这就逼得大臣们只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 才能跟得上皇帝的要求 。

而晚清以来 , 特别是同治、光绪以后 , 上位者怠政情绪严重 。 上边要求不高 , 那下面臣子们自然乐得清闲 , 每当要求奏事拟稿 , 军机处往往是参考成例 , 或者东拼西剪勉强凑成一文 , 敷衍了事 , 长此以往 , 已经形成习惯 。 皇帝遗诏尚且抄袭 , 晚清政府行政效率之低下 , 也就可想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