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佳话话孔祖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先贤佳话话孔祖


先贤佳话话孔祖

先贤佳话话孔祖// //

孔子还乡祠

【阅读提示】

如果说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邦” , 宋国则是孔子的“祖先之国” , 他的根在商丘 , 情在商丘 。 孔子一生多次还乡 , 人们为纪念他祀先省墓 , 在夏邑建了还乡祠 。 从前每逢春秋两季 , 州县地方官员和儒学师生皆到此祭祀 。 平日瞻仰圣迹的游人络绎不绝 , 是当地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 。 明天启年间“建殿三楹 , 门垣称之 , 春秋祭祀如文庙仪” 。 清康熙年间知县尚崇震对祠进行较大规模的修葺 。 道光元年(1821年)知县倪明进又在大殿旁扩建四代祠 , 祀孔子的四代祖先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知县陈诒枢嫌四代祠偏小 , 遂迁于大成殿北 , 扩建为三楹大殿 , 后称四圣祠、崇圣祠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县孔繁洁再修还乡祠 。 直至20世纪50年代 , 还乡祠尚称完好 。 “文革”批林批孔运动之中被拆毁 , 在原址改建乡村小学 , 1994年当地政府复建 。

如今 , 走进孔子还乡祠的正殿 , 可见正中奉祭的是微子 , 两侧是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 , 及木金父、睾夷、防叔、伯夏、叔梁纥等孔子先祖 。 孔子的这些先祖有哪些事迹?他们居住在什么地方?封邑有多大?后来先茔为何迁葬?他们对孔子的一生有哪些影响?等等 。 让我们循着孔子先祖的踪迹 , 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

远祖微子启宋国 孔氏始祖弗父何

在夏邑的孔子还乡祠的大成殿中 , 微子为什么被奉祀在正中位置呢?因为孔子是殷商之后 , 宋国国君后裔 , 而殷纣王之庶兄微子是宋国的开国始祖 , 孔子先世原属宋国公族 , 后来乃从中分裂出来 , 别为一族 , 以孔为氏 , 因此孔子支系奉微子为远祖 。 在微子塑像的左侧为孔子十世祖弗父何的塑像 , 从宗法上他是孔氏可以追溯到的最远的先祖 。 微子之后四传至宋湣公 , 长子弗父何 , 次子鲋祀 。 宋湣公不传子而传弟 , 是为宋炀公 。 兄终弟及本是商代的制度 , 但当时已盛行父子相传 , 因此鲋祀弑其叔父宋炀公 , 欲立其兄弗父何为君 。 但弗父何若为君 , 当治其弟弑君之罪 , 在家庭间又增悲剧 , 因此弗父何让位不受 。 其弟鲋祀立 , 是为宋厉公 。 弗父何仍为卿 。 孔子先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 弗父何以上如其父宋湣公、其祖宋丁公等则属大宗公祖之祖而非小宗孔氏之祖 。 所以 , 弗父何是宋国公族孔氏支系的始祖 。 正因如此 , 春秋末期鲁国大夫孟僖子在评论孔子先世时 , 就十分明确地将弗父何视作孔子之祖 , 说:“孔丘 , 圣人之后也……其祖弗父何 。 ”(《左传·昭公七年》)

也正是从弗父何开始 , 孔氏先祖食采于栗邑(今夏邑) 。 弗父何不与其弟鲋祀争君位 , 让国于他 , 朝野共仰 , 而宋厉公亦因此感佩之至 , 将弗父何封为上卿 , 故将国内大邑栗邑授予他作为世禄的采邑 。 据周代宗法制度 , 采邑大小 , 是按封爵等级而定 , 弗父何作为宋国上卿居百官之首 , 其采邑一定比其他卿大夫为大 。 弗父何采邑的情状 , 从《汉书·刑法志》中所载殷、周封地大小可窥:“一同百里 , 提封万井 , 除山川沈斥、城池邑居、园囿术路三千六百井 , 定出赋六千四百井 , 戎马四百匹 , 兵车百乘 , 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 , 是谓百乘之家 。 ”这应是位居上卿的弗父何所享受之标准 。 可见栗邑为宋国境内之巨邑 , 是毋庸置疑的 。 采邑可以子孙世袭 , 卿大夫在采邑内除建设城池、邑居、园囿等 , 还要“设庙祧坛禅以祭之”(《礼记·祭法》) , 即在其封地内祭祀祖先 。

孔姓起源孔父嘉 奔鲁避难孔防叔

饣亶

孔子还乡祠大成殿所祭祀的孔子列祖列宗中 , 最左侧三位分别是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 , 他们分别是孔子的九世祖、八世祖、七世祖 , 即弗父何传宋父周 , 又传世子胜 , 到了正考父 。 正考父曾先后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 , 皆为上卿 。 正考父地位虽高 , 但不自满假 , 每受一命 , 益增其恭 , 又自奉甚俭 , 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鼎铭三命”的铭训 , 教育其子孙恭谦礼让:“一命而偻 , 再命而伛 , 三命而俯 。 循墙而走 , 亦莫余敢侮 。 于是 , 粥于是 , 以糊余口 。 ”正考父生孔父嘉 , 孔父乃其字 , 嘉是其名 。 因获赐族之典 , 其后代以其先人之字为氏 , 乃曰孔氏 。 孔父嘉为孔子六世祖 , 时任宋穆公大司马 , 后辅佐宋炀公 , 华父督欲弑君 , 遂先杀孔父嘉并夺其“美而艳”的妻子 。

孔父嘉生木金父 , 此乃孔子五世祖 , 他受华父督迫害被“降为士”(《世本》) 。 木金父生睾夷 ,

睾夷一作祁父 , 为孔子高祖 。 睾夷生防叔 , 防叔为孔子曾祖 , 他害怕华氏的迫害 , 从宋国逃奔鲁国 。 《世本》载 , 防叔“为华氏所逼 , 奔鲁 , 为防大夫 , 故曰防叔” , 鲁有东防西防 , 防叔所治为东防 , 在今费县东北 。 防叔居于鲁国成为鲁人 , 其身份亦为一士 。 其为大夫亦只受禄 , 不得与封地世袭者相比 。 史籍中有木金父奔鲁说、防叔奔鲁说两说 , 以后说为是 。 防叔生伯夏 , 伯夏为孔子祖父 , 任鲁大夫 。 伯夏生叔梁纥 , 叔梁纥为孔子父亲 , 娶妻颜徵在生孔子 , 任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大夫 , 能文善武 , 被称为“鲁国三虎将”之一 。 当孔子三岁时 , 叔梁纥去世 , “丘生而叔梁纥死 , 葬于防山”(《孔子世家》) 。 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 , 木金父、睾夷、防叔、伯夏、叔梁纥分别被封为肇圣王、裕圣王、诒圣王、昌圣王、启圣王(《阙里文献考》) , 孔子还乡祠有雍正帝册封碑 。

宋国栗邑为祖籍 采邑之地多孔氏

孔子的先祖自弗父何始即为宋国的上卿 , 他们当在宋国都城宋城(今商丘古城西南)内居住生活 , 但他们去世之后的埋葬之地则说明了其采邑也即故里的具体位置 , 即栗邑的龙亢(今属永城市龙岗集) 。 当时的栗邑范围较现在夏邑县域要大很多 , 龙亢地理位置紧邻今夏邑南境 , 当属栗邑 。 按当时规制 , 卿大夫去世后要葬在其采邑之内 , 而不可能葬到别处 。 无论明清《永城县志》或《夏邑县志》 , 都言孔子先祖坟茔初在龙亢 , 只是后来才迁到还乡里(今夏邑县王公楼村) 。 清光绪《永城县志·茔墓》:“孔氏五代先茔:在酂县之龙亢集南 。 ”民国《夏邑县志》:“至金七十三代孙 , 出酂台 , 龙岗之祖来葬于还乡里 。 ”此先茔是指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墓茔迁葬祭祖地 , 而自木金父及睾夷墓茔始葬还乡祠 , 自防叔始则葬鲁地 。 迁葬的目的是“子孙荣昌 , 盖自先祖之德存世不灭”(金代《孔氏先茔记》)之故适葬于“涂色纯备”的祖茔之旁 , 希望子孙后世永享祖德之余泽 。 由此可知 , 栗邑的龙亢乃孔子先祖居住生活地 , 还乡里则是孔子先祖建庙祭祖之地 , 后来成为祭祀孔子之所 。 孔子还乡既祭龙亢祖茔 , 又祭还乡里祖庙 。 孔子祖籍的永城、夏邑之争 , 只是当下行政区划的原因所致 , 原属栗邑的龙亢今归了永城而已 , 正如华佗的故里原属亳州今归永城一样 。

孔氏族人对“祖先之国”的宋国栗邑感情颇深 , 不但倾力修复还乡祠 , 还迁此居住 。 据《夏邑县志》和《孔氏族谱》记载 , 北宋初年 , 孔子45代孙孔良辅、孔彦辅在夏邑居住多年 , 后又返鲁 。 良辅死后葬曲阜孔林 , 彦辅则葬夏邑孔林 。 夏邑的孔姓 , 属孔氏第十二派中的第四十户 , 即林门户 。 从《孔氏族谱》的支谱中 , 可以看出孔氏第四十户孔克一的后人、六十三代孔贞锟迁居夏邑的记载 。 笔者采访中了解到 , 目前永城市龙岗集西南隅有孔林遗址 , 龙岗镇的孔湾村亦多孔姓之人 。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孔氏在其先祖采邑之地的传嗣与繁衍生息 。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