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寂寥的先贤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墨子:寂寥的先贤

韩非子著有《显学》一文 , 文中称:“世之显学 , 儒墨也 。 儒之所至 , 孔丘也;墨之所至 , 墨翟也 。 ”两千多年过去 , 儒学可谓显赫依旧 , 乃至成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 而墨学研究却是清冷寂寥鲜有问津者 。

两千多年前 , 正当孔子热衷复古、老子醉心逃世的时候 , 墨子却脚踏现实的土壤 , 勇敢地构建着自己理想中的社会 。 他的旗帜上赫然写着这几个关键词——科学、和平、平等、兼爱 。

知道 , 即便时至今日 , 这几个词语仍然是我们全人类都在努力接近的目标 。

墨子有思想 , 更有行动 。 他充满智慧 , 更有血性 。 与孔子门徒只是全力宣扬老师学说的做法不同 , 墨家一代代“赴火蹈刃 , 死不旋踵”地默默实践着老师的理想 。

墨子可以狂奔十昼夜 , 赶到楚国郢都 , 劝说楚王不要攻宋 。 楚王自恃鲁班发明的攻城器械不肯听从 , 于是墨子与鲁班进行攻防演练 , 九攻九守 , 鲁班不能胜 。 鲁班最后说:我还有最后的一招 , 但我不说出来 。 墨子说:我知道你那最后一招是什么 , 我也不说出来 。 楚王一头雾水 , 愿闻其详 。 墨子答道:他那一招就是杀了我 , 但我的三百门徒已进入宋国 , 登城协防 , 准备作战 。 楚王只好罢兵 。 诸子百家中谁还有如此大仁大义、大智大勇?

不趋利 , 不避害;言必信 , 行必果;克勤克俭 , 勇敢坚定——墨家是一群具有献身精神的完全值得信赖的人 。 墨家领袖孟胜受托为阳城君守城 , 寡不敌众 , 弟子徐弱劝道:死守无益 , 反倒会令墨家后继无人 , 不如放弃 。 孟胜答道:对于阳城君 , 我不算老师也算是朋友 , 不算朋友也算是臣僚 , 如果不拼死守城 , 人们以后寻求严师、贤友、良臣的时候 , 谁还会想起墨家?拼死守城正是为了实现墨者的仁义、传承墨家的事业 , 我已经把墨家领袖的地位传给了宋国的田襄子 , 何患墨家后继无人?徐弱闻之 , 心悦诚服 , 以至于请求先死 。 派往宋国传达田襄子继任之命的两名弟子在完成任务之后 , 不听劝阻 , 毅然返回围城 , 拼死守城 。 最终 , 墨家180余人全部战死殉城 。

墨家对自身的要求严格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 他们必须穿布衣 , 着麻鞋 , 吃粗食 , 无条件地为“饥者得食 , 寒者得衣 , 乱者得治”奔波劳碌 。 墨家巨子腹的独生子杀了人 , 秦惠王已赦免了他的死罪 , 腹却说:“墨者之法 , 杀人者死 , 伤人者刑 。 ”坚持将儿子处以极刑 。 如果历代执法者皆能如此 , 社会不是早就变得清明公正了吗?

历史上 , 即使反对墨家学说的人也无不钦佩墨子的德行 。 孟子赞他“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 庄子夸他是“天下之好 , 虽枯槁不舍”的才士 。 尽管“墨翟之言盈天下” , 与儒家抗衡数百年 , 最终却如一豆灯火 , 隐没在历史的暗夜中 。

直到上个世纪初 , 才有梁启超挺身疾呼:“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 , 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 , 埋在地窖里两千年……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 , 诸君努力啊!”才有胡适烛幽洞微 , 著《先秦名学史》 , 盛赞《墨子》是先秦时代“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科学方法的创始人”……然而 , 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 时至今日 , 著书也好 , 立论也好 , 闲聊也好 , 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 仍然是儒 , 是道 , 是释 , 很少有人提及那位曾为科学、和平、平等、兼爱奔波一生的先哲和英雄 。 不亦悲夫?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8月28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