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振奋民族精神的不朽力作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黄河大合唱:振奋民族精神的不朽力作

新华社西安1月10日电(采访人员郭强)“风在吼 , 马在叫 , 黄河在咆哮 , 黄河在咆哮……”诞生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 , 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斗争精神 , 谱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日图景 。

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的冼星海 , 自幼酷爱音乐 , 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 1929年 , 冼星海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 , 主要研习作曲 。 抗战爆发后 , 已经回国的冼星海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 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歌曲 。

1938年9月 , 冼星海收到延安鲁艺副院长沙可夫和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信 , 热情邀请他前往延安鲁艺担任音乐系主任 。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 , 冼星海携夫人钱韵玲于1938年11月初抵达延安 , 开始在鲁艺任教 。

诗人光未然曾与冼星海进行过多次合作 , 为他创作歌词 。 1939年1月 , 因为在前线受伤 , 光未然来到延安疗伤 。 冼星海前往医院看望他 , 两人达成了再次合作的意向 。

几天后 , 光未然把冼星海与演剧三队的同志们请到他居住的窑洞里 , 在一盏昏暗的油灯旁 , 年轻的诗人用低沉的声音朗诵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等作品 。 诗人的激情感染着窑洞里的每一个人 , 在诵咏声戛然而止的瞬间 , 冼星海噌地从椅子上站起来 , 上前一把抓住歌词 , 激动地大声喊道:“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回到居住的土窑洞后 , 冼星海开始夜以继日地谱曲 。 他完全进入了一种难以抑制的精神状态 , 长时间不休息 , 偶尔躺到床上抱头沉吟一会儿 , 很快又从床上猛然蹿起 , 继续谱曲 。 整整六个昼夜 , 冼星海呕心沥血 , 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 。

这部作品分为八个乐章 , 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 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 。 在冼星海看来 , 《黄河大合唱》“直接配合现阶段的环境 , 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 。 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伟大黄河的历史” 。

《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指挥邬析零在其文章中回忆:“3月31日 , 我从星海手里得到《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 。 它是星海抱着病在短短的几天内连写带抄完成的 , 怪不得我刚才回队路上感到它是沉甸甸的 , 那本清稿凝聚着作曲家多少辛劳 , 多少心血 , 多少友情 。 ”在完成全部曲谱的十几天后 , 《黄河大合唱》在位于延安的陕北公学礼堂进行了首演 , 获得巨大成功 。

1939年5月11日 , 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 , 冼星海亲自指挥10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 , 演唱《黄河大合唱》 。 刚一唱完 , 毛泽东就连声称赞:“好!好!好!”

当晚 , 冼星海在日记中写道:“今晚的音乐会可是中国空前的音乐会 , 我永远不能忘记今天的情形 。 ”不久 , 回到延安的周恩来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 , 为大众谱出心声!”从此 , 《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遍全中国 , 传向世界 , 成为振奋中华儿女获得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精神力作 。

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办公室主任茆梅芳说:“2019年是《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 。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诞生的伟大作品 , 是中华文化的里程碑 ,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 即使到今天 , 每当音乐响起 , 依然能凝聚人心 , 鼓舞斗志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