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欲挑战康熙大帝从欧洲学一怪阵结果被清军大炮轰得狼狈逃窜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此人欲挑战康熙大帝从欧洲学一怪阵结果被清军大炮轰得狼狈逃窜

(说历史的女人——第584期)


此人欲挑战康熙大帝从欧洲学一怪阵结果被清军大炮轰得狼狈逃窜

此人欲挑战康熙大帝从欧洲学一怪阵结果被清军大炮轰得狼狈逃窜// //

在中外战争史上 , 特别是在古代和近代 , 布阵是一种惯用战法 , 如果你阵布得好 , 便会产生奇效 , 不但可以击败敌人 , 甚至会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 。 比如战国时期齐将单田的火牛阵 , 西汉韩信的十面埋伏阵 , 三国时诸葛亮的八卦阵 , 还有法国拿破仑的品字阵等 , 都很经典 。 不过阵也有破发 , 如果你能破阵 , 用阵的就败了;如果你不会破阵 , 基本上是你上多少人死多少人 。 所以自古以来 , 兵家都喜欢研究阵法 。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个战场上的布阵破阵的故事 。

在清朝初年 , 此人觊觎大清江山 , 妄想跟大清帝国争雄 , 欲挑战康熙大帝 , 于是就从欧洲学了一个怪阵跟清军对垒 , 结果被大炮轰得狼狈逃窜 。 那么此枭雄是何方神圣?竟敢挑战康熙大帝?他又用了什么怪阵?欲知详情 , 本回分解 。

此战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平定准噶尔的长期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例 , 即乌兰布通之战 。 清军主帅当然是康熙帝 , 不必介绍;敌方主帅是噶尔丹 , 也算是一代枭雄了 。 咱们就从噶尔丹说起 。

一代枭雄噶尔丹野心膨胀挑战康熙大帝 , 先胜乌尔会河之战 。

先请各位看官了解下当时的大背景 。 明末清初 , 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支:第一是 , 在今内蒙古地区的漠南蒙古 , 第二是 , 在外蒙古一带的喀尔喀蒙古 , 第三是 , 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厄鲁特蒙古 。 厄鲁特在明朝史籍里称卫拉特 。 清朝后期的西域卫拉特有松散的联盟 , 卫拉特是成吉思汗时期北方民族归附于蒙古族的 , 其中的和硕特氏族的首领固始汗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代 , 地位较高 , 担任卫拉特盟主 。 卫拉特包括五部 , 准噶尔部是其中之一 。 今天讲的这位枭雄噶尔丹就是准噶尔部的领袖 。


此人欲挑战康熙大帝从欧洲学一怪阵结果被清军大炮轰得狼狈逃窜

此人欲挑战康熙大帝从欧洲学一怪阵结果被清军大炮轰得狼狈逃窜// //

还在清兵未入关之时 , 就是在1635年 , 卫拉特盟主固始汗归顺了后金(即清朝的前身) , 之后他便去青藏高原发展了 。 他走时把卫拉特盟主的位子交给了他的大侄子鄂齐尔图汗 。 后来 , 到1675年时 , 准噶尔部出了个很牛的首领叫噶尔丹 , 他派兵击败盟主鄂齐尔图汗 , 把卫拉特蒙古诸部的松散联盟统一到自己的名下 , 并建立准噶尔汗国 。 噶尔丹也是一位枭雄 , 他自小就崇拜成吉思汗 , 欲仿效成吉思汗 , 称霸天下 。 也就是说 , 他对于清朝的称霸天下并不服气 , 他还想像他的祖先成吉思汗一样 , 先把整个蒙古统一起来 , 然后席卷中原 , 统一华夏 , 吞并四海 。 于是他在统一了卫拉特 , 建立准噶尔汗国之后 , 继续带兵南征北伐 , 他南并回疆(现在新疆地区)、西扩哈萨克 , 称霸新疆和中亚 , 企图恢复蒙古帝国 。 接着 , 噶尔丹又向东扩张 , 进攻东面的喀尔喀蒙古 。

但喀尔喀蒙古已经归附清朝 , 噶尔丹攻打喀尔喀蒙古 , 攻打清朝的附属国 , 其实就是等于向大清朝宣战;他敢对康熙帝挑战 , 其实也是有后台的 。 当时正是沙皇俄国疯狂向外扩张的时期 , 为了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 , 他就扶持了噶尔丹 。 噶尔丹攻打喀尔喀蒙古 , 也是在沙俄的支持下搞的 。 这是一场分裂中国的战争 。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 噶尔丹亲率骑兵3万自伊犁东进 , 越过杭爱山 , 进攻喀尔喀 。 喀尔喀三部首领连忙向清廷告急 , 请求保护 。 康熙大帝严厉谴责噶尔丹 , 令其罢兵西归 。

但噶尔丹气焰嚣张 , 置之不理 , 反而率兵乘势南下 。 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 , 康熙帝下令坚决予以打击 。 于是先发生了乌尔会河之战 。 此战发生在1689年 , 噶尔丹带着两万精锐长驱直入 , 打得很顺 , 康熙帝命大将阿尔尼率军两万迎击 , 结果大败 , 几乎全军覆没 。

乌兰布通之战 , 噶尔丹布怪阵 , 先下一城 。

康熙帝得知乌尔会河之战失败后 , 龙颜大怒 , 犯我大清 , 分裂中华者 , 虽远必诛!于是康熙帝于1690年6月 , 又动员了十万大军 , 御驾亲征 , 讨伐噶尔丹 。 这便是乌兰布通之战 。 不过这次的十万大军包括后勤部队在内的 , 作战军队大概有5万 。 五万大军分两路出击 , 皇兄和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 , 皇长子胤褆为副将 , 率兵3万为右路军;皇弟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 , 率兵2万为左路军 。 康熙亲临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指挥这次大战 。

右路军首战不利 , 刚出长城北进至今内蒙的乌珠穆沁 , 就遭遇了噶尔丹军 , 交战失败后向南撤退 。 噶尔丹乘势长驱南进 , 渡过西拉木伦河 , 进抵乌兰布通 。 清左路军也进至乌兰布通南 , 康熙帝急令右路军停止南撤 , 与左路军会合 , 合击噶尔丹于乌兰布通 , 并派兵一部进驻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 准备侧击噶尔丹归路 。 事实证明 , 康熙帝此招还是很厉害的 。

乌兰布通位于克什克腾旗(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南)之西 。 该地北面靠山 , 南有高凉河 , 地势险要 。 噶尔丹亲率劲骑2万余名 , 背山面水布阵安营 。 也就是说 , 他是依山安营扎寨的 , 跟三国时马谡或者夷陵之战的刘备的思路相似 , 把大营扎在山坡上 。 他的结局会是马谡或者刘备吗?先别急 , 咱们慢慢看 , 噶尔丹大大的狡猾 , 他恐怕也是读过三国的 。

为了对付实力强大的清军 , 噶尔丹布了一个怪阵 , 叫“驼城” , 指挥此阵的大帐设在乌兰布通山顶 。

这个叫“驼城”的怪阵 , 是噶尔丹从欧洲学来的(因为噶尔丹是有沙俄做后盾的) 。 当时欧洲有一名将叫扬·杰士卡 , 他发明了这个阵法 , 曾经被匈牙利、神圣罗马帝国、土耳其等欧洲强国效仿 , 威力十分强大 。 驼城阵就是用骆驼摆成的阵 。 把上万头骆驼像城墙一样摆成一圈 , 为了防止骆驼乱跑 , 得把骆驼的四条腿绑起来 , 再把骆驼背上放上木板、木箱之类的东西 , 这样骆驼就临时形成了一座城池 。 士兵们在驼城里面 , 趴在骆驼背上向外放箭射击 。 当时噶尔丹的军队除了弓箭外 , 还有不少沙俄支援的火器 , 比如滑膛枪等 。

清军则是隔河布阵 , 营盘四十座 , 连营六十里 , 首尾相连 , 十分壮观 。 当然清军的武器也不错 , 也拥有火炮 , 比如铁心火炮和子母炮等 。 1690年八月初一中午 , 双方开打 。 噶尔丹结阵严密 , 驼城布在高地上 , 而且阵外面还有树木等 , 士兵们隐藏在驼城之内 , 用弓箭和洋枪洋炮据守 , 清军想攻下也是很难的 。 清军右路军统帅福全仗着自己所带军队都是精锐部队 , 且有火炮 , 于是便派国舅佟国纲从侧翼迂回上山 , 准备用火炮把噶尔丹的驼城炸烂 。

然而 , 没有那么容易 。 康熙大帝这位皇兄福全安排的很草率很仓促 , 清军阵形毫无章法 , 他们抬着大炮上山 , 还没有走多远 , 便被敌人挫败 。 因为噶尔丹把预备队骑兵调出来 , 刺斜里从坡上冲击下去 , 清兵被冲得大乱 , 国舅佟国纲还被噶尔丹的骑兵用火枪击毙 。 福全大怒 , 又搞了几波正面骑兵冲锋 , 仍无济于事 。 先锋格斯泰尽管身先士卒 , 英勇冲杀 , 但也被准噶尔军射杀 。 噶尔丹初战大捷 。

清军放大炮轰破驼城阵 , 噶尔丹狼狈逃窜 。

看来硬冲不行 , 因为敌人居高临下占了上风 , 再加上清军的火枪还停留在明朝末年的水平 , 而噶尔丹的火器则是由沙俄从欧洲引进的 , 比较先进 。 所以火力上清军也处于劣势 。 不过好在清军火枪火炮的数量上都有巨大优势 , 所以干脆不再硬冲 , 就在下边和准噶尔军对射 , 用大炮向敌人的驼城阵猛轰乱炸 。 我持久性轰你 , 看你能坚持到几时?

清军集中火铳火炮 , 猛烈轰击噶尔丹的驼城阵 , 一时间 , 硝烟弥漫 , 炮声隆隆 。 自午后至日落 , 一刻不停 。 时间一长 , 噶尔丹军队弹药耗尽 , 就再也支持不住了 。 但清军还是对准驼城猛揍 。 驼城阵终于被轰破 。 清军看火候差不多了 , 于是全军挥师渡河进攻 , 步兵从正面发起冲击 , 又以骑兵从左翼迂回包抄 。 噶尔丹大败 。


此人欲挑战康熙大帝从欧洲学一怪阵结果被清军大炮轰得狼狈逃窜

此人欲挑战康熙大帝从欧洲学一怪阵结果被清军大炮轰得狼狈逃窜// //

噶尔丹看大势已去 , 就想了个歪招 , 就是诈降 。 他派了几个和尚去福全营中 , 假意求和 。 但福全也不是吃素的 , 早看出老噶的如意算盘了 。 便将计就计 , 假意答应求和 , 准备等左路军常宁赶到时 , 再翻脸 , 来他个两面夹击 。

但噶尔丹也并不是个大蠢蛋 , 在稳住福全之后 , 便收拾残兵败将连夜偷偷窜了 。

此战双方损失都比较大 , 清军这边国舅佟国纲等将官也阵亡 , 但毕竟噶尔丹的怪阵驼城阵被轰破 , 全军被击溃 , 狼狈逃窜 , 清军还是取得了胜利 。 噶尔丹在逃回家的路上不幸爆发了瘟疫 , 又损失了几千人 , 他的两万军队基本没剩几个人了 。 乌兰布通这一战 , 扭转了清朝在乌尔会河之战惨败的颓势 , 使不可一世的噶尔丹挑战康熙大帝不成 , 反而元气大伤 。 自此 , 清军在康熙大帝号召下 , 再接再厉 , 和噶尔丹展开决战 , 在接下来的昭莫多大战中 , 一下把噶尔丹打回地狱 。

欲知康熙大帝如何在昭莫多大战中狂扁噶尔丹 , 且看下回分解 。 (文/一米暖阳)

(参考史料:《清史》《清平定准噶尔叛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