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有功于朝廷又造福于百姓,可天下无人领情,指责他大节有亏

和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一样 , 明末清初时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才 。 和以往的时候略有不同 , 因为大明朝是中原正宗 , 而大清是关外少数民族 , 因此那些投降满清的人都被视为“汉奸” 。 而这部分降清的人中又以洪承畴名气最大 , 非议最多 。


此人有功于朝廷又造福于百姓,可天下无人领情,指责他大节有亏

此人有功于朝廷又造福于百姓 , 可天下无人领情 , 指责他大节有亏// //

事实上 , 明末大臣中最后没有死心塌地跟着崇祯的人太多 , 他们或投诚李自成 , 或投向大清 。 可是这些人照样志得意满 , 并没有什么耻辱感 。 可为何这事摊到洪承畴身上就变了味呢?

当然 ,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洪承畴的名气、地位更大 。 即所谓的名满天下、谤满天下 。 洪承畴是对清朝贡献最大的汉人之一 , 南明三个政权 , 经他手就搞垮两个(隆武、永历) 。 尽管如此 , 清廷对洪承畴这位前明重臣始终没有完全信任 , 他辛劳多年 , 为满清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 。 但顺治帝原来答应的“不吝封王之赏”始终没有兑现 , 直到顺治临死前才给了个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 。

顺治二年 , 多铎平定南京后 , 清廷以洪承畴名望昭著 , 派他镇守南京兼管东南 。 但在镇守期间洪承畴却备受监视 , 两次告密事件几乎让他送了命 。 幸亏当时多尔衮和顺治帝对他信任有加 , 这才免了处分 。


此人有功于朝廷又造福于百姓,可天下无人领情,指责他大节有亏

此人有功于朝廷又造福于百姓 , 可天下无人领情 , 指责他大节有亏// //

要说洪承畴的日子过得也不容易 。 很多人或许会感叹洪承畴选择降清 , 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 而且还留下了千古骂名 。 这种两头不讨好的事 , 何苦来哉 , 真不如当初战死沙场 。

可当我们仔细研究历史时 , 却又不难发现洪承畴降清后又做了不少好事 。 当年他随多尔衮进入北京城时 , 针对以往清兵烧杀抢掠的野蛮行为 , 提出约法三章:“不屠人民 , 不焚庐舍 , 不掠财物” , 同时免除赋税 。 清军进军江南和云贵时 , 又是他提议减少苏杭赋税 , 停征漕粮 , 并请求朝廷赈济灾民 。 实事求是的说 , 洪承畴的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

再者 , 洪承畴借参与国家大计之机 , 制定了一系列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 , 诸如袭明制 , 行保举 , 选人才 , 学汉语等 。 镇守南京各地之时 , 他实行“以抚为主”的方针 , 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 , 以及豫、鄂、湘四十余寨 。 这些举措都避免了生灵遭受涂炭 , 使社会很快得到安定 。 由此可以看出 , 洪承畴降清在客观上还是对百姓有点好处的 。


此人有功于朝廷又造福于百姓,可天下无人领情,指责他大节有亏

此人有功于朝廷又造福于百姓 , 可天下无人领情 , 指责他大节有亏// //

可是 , 他所做的这些贡献在当时无人买账 , 人们一致认为他的功劳和些许好处完全不能补救他所亏欠的大节 。 甚至近年来 , 还有很多学者试图为洪承畴昭雪 。 那么 , 洪承畴这样一个极具矛盾的人物真的可以平反吗?

前面已经说过 , 大清是满洲少数民族建立的 , 和中原王朝的更替有着本质的不同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满清政权对汉族人来说还是属于“异族”政权 , 边关战事以及后来的满清入关 ,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近似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战 。


此人有功于朝廷又造福于百姓,可天下无人领情,指责他大节有亏

此人有功于朝廷又造福于百姓 , 可天下无人领情 , 指责他大节有亏//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洪承畴被定位为“汉奸”是一点也不冤枉的 。 当然了 , 中华版图内的民族融合交流是另一个概念 , 这种概念在当时还是不适用的 。 作为一个政治家 , 如果大节有亏 , 那么即使在细节上有所作为也是很难补救回来的 。 反之亦然 , 如果在民族大义上能挺直了腰杆 , 那么其他细节上的失误则就不那么重要了 。

实际上 , 不止是现在的人对洪承畴降清一事多有指责 , 就连清朝的统治者也是这个看法 。 按照逻辑推断 , 像洪承畴这样有大功于大清的人 , 不管是生前死后都该享有该有的待遇 。 可是 , 他死后 , 上谕中所写的祭文还夹杂讽刺 。 乾隆皇帝对他更是嗤之以鼻 , 将他列为贰臣 。 不过 , 乾隆还是给了他一点面子 , 认为他有功于大清 , 所以列为贰臣甲等 。


此人有功于朝廷又造福于百姓,可天下无人领情,指责他大节有亏

此人有功于朝廷又造福于百姓 , 可天下无人领情 , 指责他大节有亏// //

洪承畴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注定是悲剧的 , 他降清并非是怕死 。 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这个两榜进士出身 , 又读了那么多圣贤书的人 , 居然会犯下如此的失误 。 如果他知道是这么个结果 , 还不如再绝食七天以全大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