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看这3点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一个人有没有出息 , 就看这3点

作者:有书不雨亦潇潇

来源:有书(ID:youshucc)

提起曹丕 , 大家或许觉得他文韬不如弟弟曹植 , 武略不如弟弟曹彰 。

可偏偏就是他 , 继承了曹操的基业 。

其实曹丕的政治权谋里 , 有三大才能 , 是曹操其他儿子比不了的 。

这也是曹丕最终获得大权的制胜法宝 。

今天 , 就跟有书君一起领略曹丕的故事吧 。

曹操在临终前 , 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四个儿子:

“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 , 为人虚华少诚实 , 嗜酒放纵 , 因此不立 。

次子曹彰 , 勇而无谋 。

四子曹熊 , 多病难保 。

惟长子曹丕 , 笃厚恭谨 , 可继我业 。 ”

话语间 , 曹操最爱的是曹植 , 早已将曹植作为心里的继承人 。

但曹植为人过于放纵 , 做了很多荒唐事 , 以至于曹操最后对他心灰意冷 。

而对于曹丕 , 曹操不赞其文 , 不赞其武 , 貌似只是因为别无选择 , 才会选他来做继承人 。

其实 , 王位之争 , 在乎权谋 。

曹丕最后之所以能脱颖而出 , 靠的可不是运气 , 而是实打实的高超手腕 。

原来 , 这个众人眼里“平平无奇”的世子 , 才是真正有着帝王资质的潜力股 。

01

慧眼识人:疑人不用 , 用人不疑

对于曹丕成为继承人一事 , 很多人认为是他运气好 。

曹操数子 , 英才寥寥 。

曹冲年幼聪慧 , 有“称象之才” , 却不幸早夭;曹植名满天下 , 文采卓绝 , 却嗜酒放纵 。

因此挑来拣去 , 竟只剩个“笃厚恭谨”的曹丕 , 最适合坐上那个位置 。

其实 , 大家在下此定论时 , 多半忽略了一个事实:

曹操不只是个父亲 , 还是一代枭雄 , 他的眼光始终毒辣 。

曹植虽好 , 但他终究只适合做个有风骨的文人 。

而曹操需要的 , 是一个能担起大任的政治家 , 一个有权谋、有决断的王位继承人 。

因此 , 他再偏爱曹植 , 再不喜曹丕 , 却始终头脑冷静 , 按照儿子们的本性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路 。

曹丕的脱颖而出 , 早在他收服司马懿时 , 便已经注定 。

司马懿伏膺儒教 , 聪明博学 , 曹操几度想将他收到麾下 , 但司马懿借口身患风痹之症 , 始终拒绝 。

后来虽被曹操威胁招收 , 但仍旧我行我素 。

当曹操让族弟曹洪亲近他时 , 他却坚持不与曹洪交往 。

曹洪心中记恨 , 便去曹操面前诋毁司马懿有不臣之心 。

曹操也觉得司马懿有“狼顾之相” , 于是便对曹丕说:

“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 , 以后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 , 你要小心提防才好 。 ”

曹操虽然处处猜忌司马懿 , 但曹丕却觉得司马懿才华出众 。

与他交好不说 , 还事事维护 , 保他周全 。

这也为日后司马懿辅佐曹丕、屡出奇策 , 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

在后来的夺储之争中 , 由于司马懿等人的支持 , 曹丕终于击败曹植 , 拔得“世子之位” 。

曹丕一直对司马懿信任有加 , 甚至在临死之前 , 还唤司马懿一干重臣入殿 , 并对自己的儿子说:

“这里的几位重臣 , 都是忠肝义胆之人 , 你一定不要怀疑他们 。 ”

曹丕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 不仅慧眼识珠 , 也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他目前最需要的人才 。

他尊重父亲 , 畏惧父亲 , 但不代表永远受制于父亲 。

曹操猜忌司马懿 , 而他却多次维护司马懿 。

司马懿于曹丕而言 , 正是可堪大用 , 两人的结合也是各取所需 。

或许 , 自曹丕选择司马懿那一刻起 , 命运的天平就已经开始向他这边倾斜了 。

02

演技高超:才华不够 , 眼泪来凑

在曹魏继承人的问题上 , 曹操一开始是偏向于曹植的 。

这让曹丕很是不安 , 于是他派人向谋士贾诩求教自安之术 。

贾诩说道:

“愿将军恢崇德度 , 躬素士之业 , 朝夕孜孜 , 不违子道 , 如此而已 。 ”

贾诩可以说是曹丕政治斗争的启蒙老师 , 简简单单、看似敷衍的几句话 , 却一下子点中了要害 。

曹丕若想胜过曹植 , 那就只能在为人处世上下功夫 , 用低调仁孝来对抗曹植的才华横溢 。

有一次 , 曹操准备带兵出征 , 临行之前将儿子们叫到身边 , 让他们赋诗送行 。

曹植文采斐然 , 不一会儿便赋诗一首 , 大肆称颂曹操的功德;

旁边的人都瞩目赞赏 , 曹操听了也很高兴 。

此时的曹丕慌乱极了 , 虽说他文才也不差 , 但比起曹植来 , 还是有些差距的 。

此时 , 曹丕的谋士吴质悄悄在他耳边说道:

“不必担忧 , 魏王临行之时 , 您只管哭就好了 。 ”

曹丕心思一转便通晓其意 。

以文采相碰 , 他是以卵击石 , 倒不如扬长避短 , 好好演一场亲情戏给父亲看 。

于是 , 在辞行之时 , 曹丕泪如泉涌 , 当场大哭起来 。

曹操见他如此纯孝 , 眼圈也不禁红了起来 , 一下子把曹植的称颂忘得一干二净了 。

曹操是君主 , 但更是一个父亲 。

魏国之内 , 为他歌功颂德之人不在少数;

但为他的安危担忧不已 , 甚至嚎啕大哭的人却没有几个 。

曹丕的眼泪 , 无疑击中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

还有一次 , 曹操要考验儿子们的应变能力 。

他让曹丕、曹植兄弟俩出城 , 却暗下命令让守城门的人拦住他们不准出城 。

曹丕出不去城 , 只能老老实实地哭着回来了 , 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怂恿下 , 直接斩关而出 。

比起曹植的杀伐决断 , 曹操更加欣赏曹丕的仁慈宽和 。

曹植虽好 , 但却过于随性放纵 。

反观曹丕 , 虽不及曹植聪慧 , 却善于伪装自己 , 用感情牌成功打动了曹操的心 。

03

善收人心:内和宗族 , 外揽士族

曹家儿郎中 , 有人年少成名 , 聪慧异常;有人英武勇猛 , 万夫莫当;

也有人文才出众 , 天下无双 。

唯有曹丕 , 虽然文武兼备 , 但放在兄弟堆里却好似“资质平庸” , 无一拔尖 。

但就是这“资质平庸”的曹丕 , 不仅入了曹操的法眼 , 还得到了魏国众臣的支持 。

其实 , 较之其他兄弟 , 曹丕亦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那就是总能在恰当的时机 , 用恰当的方式收揽人心 。

在曹操征讨高干的时候 , 曾让曹丕留守邺城 。

曹丕爱好广泛 , 尤善击剑和射箭 , 因此也分外喜爱狩猎 。

在驻守邺城的这段时间里 , 他整日里“外出打猎 , 变易服乘 , 志在驱逐” 。

曹丕的不务正业引起了名士崔琰的强烈不满 。

这崔琰出身于清河崔氏 , 是地地道道的世家大族 , 而且为人刚正不阿 , 就连曹操也惧他三分 。

崔琰见曹丕整天骑马打猎 , 认为他耽于享乐;

于是便写信批评曹丕 , 劝他改过自新 。

这一封信看得曹丕冷汗直流 , 对于崔琰的直言劝谏 , 曹丕很是感动 。

他不仅立马烧掉自己打猎用的器具和服装 , 还亲自去向崔琰道谢 。

曹丕知错就改、折节下士的名声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邺城 , 世家大族和满朝文武也因此对他赞誉有加 。

一个能够克制自己欲望 , 并光明正大改错的人 , 自然能聚拢人心 。

曹丕仅仅用了这么一个小手段 , 就尽收邺城人心 , 当真是手腕高超 。

其实 , 曹丕不光在未得权时如此 , 就连登上大位成为皇帝后 , 也时时刻刻稳抓人心 。

承着父亲一统天下的遗志 , 他处事更加小心翼翼 。

吸取前人教训 , 迅速将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 。

先升赏百官 , 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 , 再从内部开始清洗文武官员 , 分配利益 , 收拢了不少人 。

宗室重臣夏侯惇去世之时 , 曹丕正在南巡 。

听闻噩耗 , 他立即飞马赶回 , 还亲自为夏侯惇戴孝 , 将他风光大葬 。

对内 , 曹丕能够用真情笼络宗族人心;对外 , 曹丕能够用权术收揽士族之心 。

因为他深知:人心才是他攀登高位途中 , 最夯实稳固的台阶 。

04

人活一世 , 限制重重 , 磨难重重 , 能真正做自己的人委实不多 。

而曹丕 , 就是其中一个 。

想当太子 , 就倾尽全力去争 , 招贤纳士 , 用人不疑 。

想要女人 , 就不顾一切去抢 , 爱时舍命 , 不爱断离 。

想做皇帝 , 就用尽手段去夺 , 不拘手段 , 不看过程 。

有人说他睚眦必报 , 薄情寡恩 ,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热忱起来 , 却让人感动不已 。

曹丕还是魏王世子时 , 与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交情深厚 。

王粲文采斐然 , 和曹植并称“曹王” , 他和曹丕是很要好的朋友 。

建安二十二年 , 王粲去世 , 曹丕悲痛不已 。

王粲生前最喜欢听驴叫 , 为了纪念故友 , 曹丕提议用王粲最爱的声音送他上路 。

于是来凭吊的人都各学一声驴叫 , 这在当时也传为一段佳话 。

庄子说:

“无用之用 , 方为大用 。 ”

曹丕在曹操诸子之中 , 看似最为“无用” , 其实却是“可堪大用”之才 。

这大概便是曹丕的过人之处吧 。

作者: 有书不雨亦潇潇 , 有书原创作者 。 有书 , 让阅读不再孤单 , 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 , 关注公众号:有书 。 本文原创首发于有书 , 转载请联系有书君微信号:youshu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