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书法的转型,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导语:历史上书法的转型 , 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诚如学者所谓:“学术变而考古 , 学士通人心究篆隶 。 一代之文艺 , 固由一代之功令推激而成 , 书道所系亦重矣 。 ”与清代学术思潮的变迁相呼应 , 书法艺术虽然保持了它的民族文化纯粹性 , 但也经历了明末清初学人导夫先路 , 道、咸时期实现碑学洪流对传统帖学的大冲击 , 这样一个中国书法史上从技法到流派的最大转型 。 所谓艺术当随时代 , 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历史诠释 。 这其中 , 作为清代朴学(考据学)重要基石之一的金石学 , 在“整饬士风 , 崇尚实学”为导向的乾嘉时期达到鼎盛 , 自此 , 金石考据学基本消解了“自娱”成分 , 一跃成为与经史之学相表里的显学 。


历史上书法的转型,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历史上书法的转型 , 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

首先 , 与朴学或者说金石学的发展互为表里 , 清代书法在艺术探索方面的突出变化 , 体现在一代文人对篆、隶书复古的心仪上 。 关于这一点 , 沙孟海在《清代书法概说》一文中专列“篆隶书大丰收”一节予以缠论 。 从顾炎武到万经再到毕沅 , 从王澍到邓石如到何绍基 , 从阮元到包世臣再到康有为 , 学术研究与艺术探索“史无前例”地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 因此 , 后世学者在讨论清代学术(朴学)时 , 通常会对金石学之于清代书法旧传统体系(帖学)的冲击或者说新传统体系(碑学)进行长篇幅的阐述 。 比如 , 钱泳的书学理论就体现了乾嘉学风影响下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


历史上书法的转型,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历史上书法的转型 , 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

其次 , 乾嘉学者关于“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的朴学学术主张 , 提升了清代金石学向“与经史相表里”学术地位迈进的步伐 。 乾隆四十六年(1781) , 钱大昕《关中金石记序》有言:“金石之学 , 与经史相表里 。 ”乾隆五十二年(1787) , 王鸣盛为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撰叙时亦提到:“且夫金石之学 , 青主(傅山)虽并称有益经史 , 实为考史为要 。 ”尽管有章学诚辈学人面对学风变迁 , 力争平停考订、辞章、义理三端 , 指斥一时学风病痛而主张“学当求其是 , 不可泥于古” , 然而时势所趋 , 终究无力挽回 , 章氏自己也因此而不为时侪所尊 , 只落了个“适至于游幕教读而止”的地位 。


历史上书法的转型,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历史上书法的转型 , 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

乾隆五十四年(1789) , 章学诚《答沈枫墀论学》(见《章氏遗书》卷九)论及:“王、宋别裁 , 皆考镕金篆石;风气所趋 , 何所不至哉!夫考订、辞章、义理 , 虽曰三门 , 而大要有二 , 学与文也 , 理不虚立 , 则固行乎二者之中矣 。 ”


历史上书法的转型,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历史上书法的转型 , 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

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 , 钱大昕在《群书拾遗序》中提出了“通儒之学 , 必自实事求是始”的学术主张 。 同年秋 , 章学诚指斥一时学风病痛 , 主张“学当求其是 , 不可泥于古” 。 由此可见 , 金石学在清代学术特别是考据学中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 。 金石学之于书法 , 粗略到金石著录 , 精深到地域流派 , 细致到碑别异字 , 在学术考证与创作运用两途无不受益 。


历史上书法的转型,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历史上书法的转型 , 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

又次 , 重视学术的前代总结与整理 , 在国家宏观的文化政策上重视金石书画之学 。 如: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时 , 将金石学著作(包含历代刻帖研究专门著作)单独“别为子目 , 不与经籍相参” , 列编为“史部四十二目录类二金石之属” , 收录了历代相关著作凡36部 , 其中属于清初到乾隆朝的著作计13种 , 占了三分之一;将历代书画著作单独列编为“子部二十三艺术类二书画之属” , 收录了历代相关著作凡71部 , 其中属于清初到乾隆朝的著作计12种 , 占了六分之一;又 , 以蒋衡手书《十三经》刊石立于太学 , 即乾隆五十六年(1791)十一月 , 清廷以蒋衡手书《十三经》刊石立于太学 , 乾隆帝亲下手谕 , 以示嘉重 。


历史上书法的转型,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历史上书法的转型 , 钱泳的书学理论对书法史的新认识// //

即便是大学士梁诗正之子、身为文学侍从且在乾嘉时代以帖派书法名家的梁同书(1723—1815) , 也在时代学术潮流之下关注碑版文字 。 迨至以包世臣(1775—1855) , 不仅其学术思想与一般乾嘉学者异趣 , 而且书法实践之路被推为“以六朝门户开迪后来不朽之业也”(李兆洛复包慎伯书) , 从学者“相矜以‘包派’”(何绍基张黑女碑跋)、夸饰为“书家大宗”(谢应芝《会稽山房集》)其《艺舟双楫》中论书部分所提倡的书学思想 , 更是清代碑学形成洪流之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