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他把格力带到带到千亿级,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董明珠背后的男人 , 黄光裕背后的女人 。
在很多人印象中 , 格力等于董明珠 , 董明珠等于格力 , 但其实 , 在董明珠身后还站着一个人——朱江洪 。 他一手创办了格力 , 并将它带到千亿级别 , 然后悄然离去 。
「发现」他把格力带到带到千亿级 , 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
朱江洪1945年出生在珠海 , 华南工学院毕业后 , 本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 却遇上“文革” , 被“发配”到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 , 当了一名工人 。
巨大的落差没有击倒朱江洪 , 反而让他越挫越勇 。 在那个远离家乡的边陲小镇 , 朱江洪发扬“工科男”的实干精神 , 任劳任怨 , 勤习各种机床的操作 , 用娴熟的技能换来职位的不断升迁 , 从质检工到技术员 , 再到技术科副科长 。
“少说空话 , 多干实事 。 ”朱江洪的这句人生格言 , 让他做起事来很较真 , 哪怕有时候会得罪人 , 也一应坚持到底 。
「发现」他把格力带到带到千亿级 , 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
1982年 , 厂里进行民主选举 , 朱江洪以全票当选厂长 。
上任后 , 他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纪律 。 有人仗着老爹是党委副书记 , 偷摘厂内种植的芒果 , 朱江洪毫不手软 , 按规定作了处罚 。
还有人连续旷工20多天 , 朱江洪果断将其开除 。 事后才知道 , 其舅是百色地委副书记 。 面对前来“理论”的人 , 朱江洪义正言辞:再闹就把这事捅到自治区去!
整风过后 , 工厂秩序一片井然 。 朱江洪带领大家做产品、搞销售 , 不出几年就把一个山区小厂变成广西先进企业 。
1988年 , 正当企业红火时 , 朱江洪却突然辞职回老家 。 当地领导再三挽留 , 许之以“官爵” , 但朱江洪对当官没兴趣 , 他更喜欢埋头干企业 。
回珠海后 , 朱江洪出任冠雄塑胶厂总经理 , 那是一个问题成堆的小厂 , 隶属于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 。 去之前 , 朋友就提醒他:“这种烂厂你也敢去?”
朱江洪不信邪 , 通过调研 , 他发现该厂曾有过一段辉煌 , 后因管理混乱 , 加上得罪了一大客户 , 才衰败至此 。
于是 , 他放下面子 , 主动登门拜访 , 给之前的大客户道歉 。 对方见他言辞恳恳 , 答应再给冠雄一次机会 。
朱江洪喜出望外 , 回来后开足马力生产 。 可没过多久 , 他就发现厂里账上没钱了 。 找银行借钱 , 还没说几句 , 就被对方噎回来:“你还敢来借钱?我正准备起诉你们!”冠雄之前欠银行一屁股债 。
最后 , 农行救了他一命 。 不知是吃了豹子胆 , 还是有先见之明 , 对方在朱江洪的苦劝下 , 竟答应贷给他20万!
有了钱 , 有了销路 , 冠雄总算走上正轨 。 但朱江洪还不放心 , 作为一家塑料加工厂 , 没有自己完整的产品 , 始终是他心中的隐痛 。
他四处调研 , 最后发现 , 电风扇这东西销量大 , 结构简单 , 大部分是塑料件 , 冠雄也可以做 。 于是 , 命人买来设备 , 组建了简易的生产线 。
很快 , 第一批电风扇就应运而生 , 销量也不错 , 卖到了全国 。 在电风扇的拉动下 , 冠雄第二年就扭亏为盈 , 赚了400多万 。
眼看产品火了 , 朱江洪找来几个人 , 苦想半天 , 给它取了个名字 。 当兴奋中的朱江洪大笔一挥 , 写下“格力”两字时 , 他不会想到 , 这两个字日后会值千亿 。
「发现」他把格力带到带到千亿级 , 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
二、质量宪兵队长
1991年 , 当冠雄乘风破浪时 , 总公司旗下另一企业——生产空调的海利 , 却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 。 上头决定 , 将冠雄和海利合并 , 成立格力电器 , 由朱江洪出任总经理 。
当时的海利 , 只有一条落后十年的生产线 , 年产能2万台 , 与风头正劲的春兰、华宝不可同日而语 。 由于缺管理、缺设备 , 质量也不咋地 。
有一次 , 空调因为焊接不结实 , 运到客户那里时 , 里面的铜管断了一大半 , 把对方气个半死 。 朱江洪知道 , 再这样下去 , 只有死路一条 。
他当即宣布 , 停产整顿 。
结果 , 一堆人跳出来反对 。 朱江洪不为所动 , 针对有人重产量、轻质量的思想 , 他毫不客气地说:“产品质量不好 , 等于谋财害命!”
接下来 , 朱江洪发动群众 , 深挖质量问题 , 有多少挖多少 , 不得隐瞒 , 一共挖出400多条 。 然后 , 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 , 哪些属设计 , 哪些属工艺……限期整改 。
为了落实整顿措施 , 朱江洪还成立“质量宪兵队” , 自己亲任队长 , 一抓到底 。
经过多次整顿 , 格力空调的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 销售也明显好转 。 但很多细节问题依旧隐藏在死角 , 随时都可能被引爆 。
1994年 , 格力第一次打入欧洲市场 。 朱江洪春风得意去访问 , 原以为会听到客户的赞誉 , 没想到刚见面 , 就被对方臭骂一顿:你们的空调噪音太大 , 像拖拉机一样!
朱江洪赶紧叫人拆开来看 , 发现里面有一条细长的海绵没粘牢 , 开机时搅在风叶上 , 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 朱江洪意识到 , 抓质量必须从小事做起 。 从欧洲回来后 , 他颁布了总经理十二条禁令 , 针对生产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 为所有人划出红线 。
禁令一出 , 大部分人都小心翼翼 , 但还是有个别人心存侥幸 , 麻痹大意 。 朱江洪不顾情面 , 一连开除五名员工 。 这下 , 所有人都老实了 , 打起十二分精神把产品做好 。
有人不明白 , 平时很温和的朱江洪 , 为何变得心狠手辣 。 他说:“对质量不负责行为的仁慈 , 就是对消费者的残忍 。 ”
一外企老总向他讨教质量管理经验 , 他给对方支招:“左手拿鞭子 , 右手拿刀子 。 ”
厂里的漏洞堵上了 , 供应商还在捅娄子 。 1995年 , 当格力空调卖得火热时 , 一批产品出现死机现象 , 一查才知道 , 有厂家提供的电容不合格 。
怎么办?朱江洪想到最笨 , 也是最花钱的办法——成立筛选分厂 , 对来料进行全检!不合格的 , 一律退回 。 当时空调不愁销路 , 很多人笑话格力 , 但朱江洪一直坚持 。
“让消费者觉得买格力的产品就是买放心、买舒心 。 ”朱江洪一直把这句话放嘴边 , 他给格力定下最严格的标准 , 比国际标准还高 。
空调噪音的国际标准是低于42分贝 , 格力的标准是低于20分贝 。 当别人的室外机用几年就锈迹斑斑时 , 格力不惜血本 , 改用镀锌板 , 多年后还跟新的一样 。
质量好了 , 口碑和销量也噌噌往上涨 。 1996年 , 格力超越春兰成为国内销量冠军 。
「发现」他把格力带到带到千亿级 , 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
三、技术是第一位的!
技术和销售 , 到底哪个更重要?这在很多企业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 但在朱江洪那里 , 答案很简单:技术是第一位的!
朱江洪常说:“一个没有脊梁的人永远挺不起腰 , 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永远没有脊梁 。 ”在他看来 , 一个企业可以没钱、没厂房 , 但不能没技术 。
这种对技术的偏执深刻改变了格力 。 在他执掌期间 , 格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 建成全球最大的空调研发中心 , 无论在规模还是技术上 , 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但在格力早期 , 画风却完全不同 。 那时的格力跟其他企业一样 , 销售是老大 。 当普通人拿一两万的年薪时 , 销售已是十万、几十万的高薪 。
这让搞技术的人很不淡定 , 他们纷纷找到朱江洪 , 要求转岗 , 包括很多骨干 。 朱江洪心想 , 这可不成 , 销售虽然重要 , 但产品才是企业的根本 。
于是 , 他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大幅调低销售提成比例!这在当时可是捅了马蜂窝 。 很快就有大批销售跳槽到中山汇丰空调 , 并扬言三年内打败格力 。
朱江洪陷入了迷惘 。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 他决定坚持到底 , “我就不信 , 好的产品会没有人要 。 ”
事后证明 , 他是对的 。 调整销售提成后 , 技术人员不再东想西想 , 而是安心搞科研、搞产品 , 为格力夯实家底 。 几年后 , 格力岿然不动 , 汇丰空调已化作尘埃 。
真正让格力走上技术路线的 , 是朱江洪的一次尴尬经历 。
2001年 , 重庆福特汽车采购一百多套多联机空调 , 格力中标后却没有这一技术 , 只好从三菱购买 , 然后换个包装交货 。 这笔生意不但没赚到钱 , 反而赔了几十万 。
这让朱江洪很痛心 , 他立刻带上几个人到日本买技术 。 去之前 , 他想得很天真 , 一亿不行两亿 , 两亿不行三亿 , 买不到全套 , 买散件也行 。
但人家根本不待见他 , “你想买?怎么可能?我们研究了16年!”结果 , 连散件都没买到 。
朱江洪大受刺激 , 都是因为没技术 , 才受此奇耻大辱 。 回国后 , 他召集技术人员 , 给他们下达死任务 , 必须研制出该技术 , 要钱给钱 , 要人给人 。
结果 , 技术人员克服困难 , 不到一年就研制出“一拖四”多联机 。 尝到甜头的格力继续加码投入 , 又搞出一拖六、一拖八 。
几年后 , 三家日本企业反过来跑格力求购技术 , 被朱江洪霸气回绝!
离心机一直是美国人的天下 , 朱江洪不服气 , 投重金研制 , 最终打破对方的垄断 。 得知此消息 , 美国一企业很震惊 , 连日开会商讨对策 。
在技术的推动下 , 格力从过去的小跟班一跃成为引领者 , 拥有低频控制、超高效定速压缩机、离心式冷水机等三大核心科技 , 并在2005年登顶全球销量冠军 。
「发现」他把格力带到带到千亿级 , 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
四、格力模式
提格力 , 就不得不说说它的销售模式 。
在外界看来 , 格力对经销商的掌控 , 以及自建渠道的模式 , 都来自董明珠的贡献 。 其实 , 这背后离不开朱江洪的支持 。
当年为格力奠定行业霸主地位的“返利补贴”政策 , 就出自朱江洪之手 。
1996年夏天 , 天气凉爽 , 空调不好卖 , 商家个个愁眉苦脸 。 格力的日子也不好过 , 供应商天天上门催款 , 朱江洪心情沉重 , 每天苦思良策 。
但他心里想的不是格力 , 而是商家 。 为了帮他们走出困境 , 朱江洪决定:按提货额的2%给商家返款 。 这意味着 , 公司要拿出1亿资金 , 相当于一年的净利润!
商家听了无不欢欣鼓舞 。 难关过后 , 他们投桃报李 , 成为格力的铁杆粉丝 , 拼命卖格力空调 。 这一年 , 格力弯道超车 , 成为国内空调业老大 。
在维护经销商利益这件事上 , 董明珠和朱江洪有着高度共识 。 当年董明珠单Qiang匹马 , 在安徽拿下1600万销售额时 , 朱江洪就开始关注这个销售新兵 。
他发现 , 董明珠和其他销售不一样 , 不但敢闯敢拼 , 还很有想法 , 主张与经销商建立稳固、诚信的合作关系 。 这一点和他不谋而合 。
很快 , 他就将董明珠调回总部 , 负责销售 。 1997年 , 董明珠在考察中发现 , 武汉当地经销商为争夺利益自相残杀 , 建议总部组建统一的销售公司 , 朱江洪予以批准 。
这一招立竿见影 , 避免了经销商的相互杀价 , 并在全国得到推广 。
2004年 , 国美电器未经同意 , 擅自下调格力空调售价 。 这一举动惹恼了朱江洪和董明珠 , 格力一向维持稳定、统一的价格体系 , 很少参与低价竞争 。
“我们意见一致 , 不能为了国美 , 牺牲99%的经销商 。 ”朱江洪说 。
最终 , 格力宣布 , 退出国美卖场!不少学者悲观地预言:离开大卖场 , 格力必死 。
但格力不但没死 , 反而通过发展专卖店的方式 , 把空调卖到了全国城乡各地 , 到2012年销售额突破千亿 , 让看衰格力的言论不攻自破 。
「发现」他把格力带到带到千亿级 , 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
五、“朱董配”
格力的成功 , 让外界看到了“朱董配”的威力 , 同时也很好奇 , 这两个性格差异很大的人是如何做到珠联璧合的?
朱江洪低调 , 不愿在经销商和媒体前抛头露面 , 他更喜欢待在工厂 , 和技术人员一起并肩作战 , 以至珠江当地人都对他不熟悉 , 甚至有人误以为他只是傀儡 。
为人处世上 , 朱江洪宽厚、包容 , 做事喜欢征求意见 , 对员工很和蔼(只在纪律和质量问题上“冷酷无情”) , 路上遇到快迟到的员工 , 也会把他们叫到自己车上 。
与之相反 , 董明珠高调强势 , 经常扮演“叫板者”的角色 。 她斗国美 , 自建渠道;战大金 , 强势拿下控股权……被媒体称为“霸道女总裁” , 所到之处 , “寸草不生” 。
性格上的差异 , 让两人免不了争吵 。 “即使在副总们面前 , 我们也吵 。 主要是为了一些大的决策 , 有些人事任免问题 , 我们也吵得一塌糊涂 。 ”朱江洪说 。
但争吵仅限于对事不对人 。 过后 , 一切又恢复正常 , 毕竟两人都是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人 , 知道对方是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
据说 , 格力的竞争对手私底下天天盼着这两人吵架 , 不和 , 或者有人离开 。 但他们期望的局面直到朱江洪退休也未出现 。
从两人的关系来看 , 朱江洪非常欣赏董明珠的能力 , 一手将她提拔上来 , 从业务员到大区经理 , 再到总裁 , 而董明珠也知恩图报 , 数次在关键时刻力挺朱江洪 。
1994年 , 格力销售部门“集体哗变” , 董明珠顶住诱惑 , 留了下来;2003年 , 在与格力集团的“父子”之争中 , 董明珠寻找各种途径 , 帮助朱江洪摆脱险境 。
朱江洪对董明珠则有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和担心 。 董明珠过生日时 , 朱江洪送了她一幅字画 , 上面写着:“献身企业忘自我 , 棋行天下女豪杰 。 ”即将退休前 , 有人问他对董明珠有什么建议 , 他说:“她很犟的 , 我希望她多听别人的意见 。 ”
六、“父子”之争
1991年 , 格力电器成立后 , 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也更名为格力集团 。 这件事在当时并无多大争议 , 却为日后的“父子”之争埋下隐患 。
随着格力电器不断壮大 , “格力”两字也变得越来越值钱 。 总公司旗下的众多子公司打着格力的招牌 , 不断涉足厨具、小家电等领域 。
一时间 , 有关格力电器多元化的消息甚嚣尘上 。 这让朱江洪非常气愤 , 他不断向媒体澄清 , 并要求集团总部收缩格力品牌的使用 , 但遭到拒绝 。
双方的矛盾在2003年爆发 。 当年底 , 一个署名仲大军的人在媒体上发文称“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 , 暗指朱江洪侵吞国有资产 。
朱江洪认为 , 该文严重诋毁自己的名誉 , 遂将对方告上法庭 。 事后查明 , 这个叫仲大军的人其实是时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同学 。
虽然打赢了官司 , 但此事给内向、不擅“活动”的朱江洪造成极大伤害 , 他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 “他(格力集团董事长)是国有资产忠实的看门人 , 我成了侵吞者!”
那段时间 , 朱江洪一度很憔悴 , 直到一年后 , 才慢慢走出阴影 。 而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 , 眼看年近六十 , 组织上已经找他谈话 , 暗示他做好退休准备 。
朱江洪决定振作起来 , 为格力而战 。 次年 ,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 他明确指出 , 要引进战略投资者 , 不要国有股一股独大 。 只可惜 , 他手里的牌太少 。
据华商韬略了解 , 当时格力集团持有格力电器58%的股份 。 朱江洪的话显然刺激了对方 , 既然我管不了你 , 那就一不做二不休 , 卖掉你!
消息传出后 , 开利、大金蜂拥而至 。 格力电器的管理层 , 包括朱江洪 , 直到开利进驻格力电器、展开最后的尽职调查时 , 才得知这一消息 , 却也无能为力 。
关键时刻 , 证监会的一纸文件救了格力!2005年4月 , 酝酿已久的股权分置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 在首批改制名单中 , 1996年上市的格力电器赫然在列 。
根据股改方案 , 大股东在一年内不得转让所持股份 。 该规定等于变相冻结了总部出售格力电器的计划 。 而在随后珠海国资委组织的拜访中 , 众多基金经理都表达了希望朱江洪留任的声音 。 最终 , 喧嚣一时的“父子”之争 , 以朱江洪出任格力集团董事长而告终 。
2006年以后 , 经过多次增发、减持、转让和管理层激励 , 格力集团所持的格力电器股份从58%降至20%以下 , 格力电器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多元化 , 不再一股独大 。
这种分散的股权结构为日后“小股东”的“暴动”奠定了基础 。 2012年 , 在格力电器的董事会换届选举中 , 从珠海国资委空降的周少强以36.6%的得票率落选 , 而董明珠接过朱江洪的大权 , 出任格力集团董事长 。
讽刺的是 , 一年后周少强被爆在一家豪华会所公款吃喝 , 一顿饭吃了七八万 , 仅红酒就消费12瓶 , 全是高档名酒 。 消息传出后 , 舆论一片哗然 , 周少强也被免去职务 。
「发现」他把格力带到带到千亿级 , 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
七、宿命难逃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产权改革中 , 和朱江洪有同样遭遇的人很多 , 李经纬被赶出健力宝 , 潘宁被科龙扫地出门 , 郑俊怀遭受牢狱之灾……与他们相比 , 朱江洪算是幸运的 , 虽然一度面临险情 , 但最终涉险过关 , 全身而退 。
但他无法避免的是 , 一个国企创始人的宿命:一手创办企业 , 含辛茹苦将它带大 , 最终因为股权激励上的缺失 , 彻底告别舞台 , 与自己的“孩子”几乎再无关系 。
2012年5月 , 朱江洪在格力董事会上因任期届满 , 卸任董事长 , 从此过上退休生活 。 一辈子闲不住的他 , 担任了三个协会的顾问和会长 , 日子过得很充实 。
当年在任上时 , 曾有人问他:为格力奋斗一生 , 只拿到1.5%的股份 , 亏不亏?
朱江洪说:“我从不觉得吃亏 。 有些干部为什么做不好 , 就是怕吃亏 。 吃一次亏 , 你的威信就多一点 , 也积了一次德 。 我实际上也不吃亏 , 从一无所有 , 到现在工资待遇都不错 , 有房有车 , 怎么会亏呢 。 ”
从不担心吃亏的朱江洪 , 退休后唯一担心的是 , 格力在他之后会偏离技术路线 , 或者踩到盲目扩张的多元化雷区 。 但此时的格力 , 早就不再是他所能掌控 。
据《北京商报》披露 , 朱江洪退休不过1个月 , 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曾联合为他办了一个“朱江洪先生20载奉献、缔造传奇”颁奖仪式 。 当他坐飞机从珠海到北京后 , 格力方面没有安排任何人前去接应 。
他一个人打车到了会场 , 抵达颁奖现场后 , 竟然流下了泪水 。
格力 , 也是在那一年 , 销售额第一次突破了千亿 。
- 一支五万大军突然消失,2500多年后,在一处洞穴被发现
- 在一起,发现生活处处有光
- 【伯乐荐文】如何发现有潜力的员工,而不是现在最好的员工?
- 大王村发现珍贵鹏南功德碑
- 大连发现日本侵华遗碑最新进展和后续处理法律意见
- 探秘大马最后的炭窑,发现某大牌神仙水,原料竟然是从木炭中来的
- 内蒙古发现一处汉代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
- 高平发现光绪年间“清徭局仓”门头石匾
- 云南金平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矿冶遗址群
- 以色列发现2000年前测量表 或用于量红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