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发现光绪年间“清徭局仓”门头石匾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高平发现光绪年间“清徭局仓”门头石匾

日前 , 山西晚报采访人员在高平见到了一通刻有“清徭局仓”的门头石匾 。 据收藏这通门头石匾的高平市民靳勇刚回忆 , 上世纪九十年代 , 在汾阳从事建筑工程的父亲靳进财 , 担心此门头石匾被人盗走 , 便从汾阳运回高平 。 如今 , 靳勇刚希望满足父亲生前的心愿 , 将这通门头石匾运回汾阳原处就地保护 。

石匾保存完好 , 字迹清晰可见

1月3日 , 在高平市三甲镇底池村的一座仓库内 , 山西晚报采访人员见到了这通门头石匾 。

长1.2米 , 宽0.4米 , 厚0.1米 。 四人搬运 , 将门头石匾抬放到仓库大门边的光亮处 。 据靳勇刚估计 , 这通青石质门头匾重量超过了100公斤 。

门头石匾四周有花纹图案 , 碑体保存完好 , “清徭局仓”四个阴刻楷体字隽秀工整 , 清晰可见 。 在碑体右上方 , 有“光绪十二年三月建”字样 , 而左下角刻着“第壹厫”三个字 。

40岁的靳勇刚在高平市从事房地产土建工程 , 其父靳进财早年辗转省内多地从事房地产生意 。 上世纪九十年代 , 在汾阳做土建工程的靳进财出资40余万元 , 购买了汾阳市烟草专卖局1400余平方米的仓库旧址 , 并作为私产过户到自己名下 。 2016年冬 , 70岁的靳进财因病去世 。

靳勇刚回忆 , 父亲生前曾告诉过他这通门头石匾的来历 。 原来 , 靳进财当年买下汾阳市烟草专卖局仓库后 , 看到仓库为明清时期建筑 , 一座墙壁高大的仓库门洞上方有清光绪年间门头石匾 , 所以并未将其拆除搞房地产开发 。 由于家住高平 , 靳进财后来回到家乡 , 将仓库交给他人看护 。 十几年前 , 看护库房的人给靳进财打来电话 , 说仓库门洞上的门头石匾不知何故 , 被人从门洞上方拆卸下来移至院中 。 靳进财当时马上警觉起来:“可能有人想偷盗文物 。 ”于是 , 他随后赶到汾阳 , 将门头石匾运回自己在高平的工地仓库进行保存 。

靳勇刚清楚地记得 , 父亲当时说过 , 这通门头石匾最好能回归原处 , 就地保护 。 没想到的是 , 这通门头石匾存放在高平 , 一晃就是十几年的时间 。

石匾或与清代名臣有关

2019年冬 , 父亲去世3周年之际 , 靳勇刚又想起了放在仓库的那通门头石匾 。 于是他找到了对历史颇有研究的朋友王永忠 。

52岁的王永忠是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除对神农炎帝文化颇有研究外 , 对其他历史文化也很感兴趣 。

经王永忠考证 , 这通“清徭局仓”门头石匾应该与清晚期任职山西巡抚的张之洞有关 。

清光绪七年至十年(1881年至1884年) , 张之洞在山西任巡抚之职 。 到山西赴任前的张之洞并没担任过要职 , 但因“遇事敢为大言” , 当时被捧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之一 。 而张之洞正是在山西任上 , 从清流派人物转变为“洋务派”大员 。

张之洞任职山西不久 , 就确立了“晋事要务20事” , 涉及养民、课吏、理财、兴利、善俗、图强等 , 并将责垦荒、清善后、省差役、除累粮、储仓谷、禁罂粟等“养民”措施作为重中之重 。

张之洞抚晋第二年(光绪八年) , 将省差役、清善后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理财的重要措施 。 为此 , 张之洞为各地州县制定差役章程 , 各种陋规被裁撤 , 而各州县的差役局更名为清徭局 。 按照他的命令 , 其属下每月底以清徭局之名 , 将支用过的车马数目公开 , 以接受监督 。

“张之洞将各州县差徭局改为清徭局 , 裁撤路关和差徭 , 向全国工商业者打开山西之门 , 对发展山西地方经济是有益之举 。 ”王永忠说 , 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共两年5个月 , 革除了不少山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弊政 。

1884年5月(光绪十年四月) , 张之洞结束了山西巡抚生涯 , 调任两广总督 。

“清徭局仓”旧址仍存

1月4日 , 山西晚报采访人员与靳勇刚、王永忠一起 , 到达汾阳市区一个叫东营街的小巷 。 汾阳市烟草专卖局的仓库旧址就坐落在巷子中 。

这座仓库旧址现存5座建筑 , 除西面的小二层楼和仓库大门正对的库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外 , 其余3座建筑均为明清时期建筑 。

院子东北角有一座建筑 , 墙高超过6米 , 虽然墙体出现开裂 , 但青砖严丝合缝 , 墙面也非常平整 , 仓库门为青砖券的拱形门洞 , 经测量 , 其厚度超过0.9米 。

门洞上端 , 墙体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缺口 。 靳勇刚登高用尺子测量 , 这个墙体缺口长1.6米 , 宽0.5米 , 与“清徭局仓”石匾尺寸大致吻合 。

推开仓库门 , 借着光亮可以看出 , 房屋宽敞高大且入深 , 四周墙壁上 , 用8片青瓦制作的铜钱样式的透气孔规则环绕 , 外面还有铁质网状物覆盖在透气孔上 。 8根立柱排列有序 , 稳稳地支撑着横跨南北的4根粗大房梁 。

经现场测量 , 这座仓库入深8.5米 , 东西长13米 。 “从外表来看 , 整体保存完好 。 除屋顶进行过修缮外 , 这座建筑基本上保持明代建筑风格 。 ”王永忠说 , 仓库东房应该是清代时加盖的建筑物 , 而南面的仓库屋檐虽然出现过坍塌 , 但其依然保持明代建筑风格 。

“这处建筑应当是张之洞抚晋时 , 在汾阳设置的清徭局仓库 。 ”王永忠说 , “清徭局仓”门头石匾左下角刻有“第壹厫”三个字 , 而“厫”是粮仓之意 。 “这个‘第壹厫’ , 是清徭局在汾阳设置的第一座仓库 , 还是在山西设置的第一座仓库 , 不好推断 。 ”他分析:清徭局主要是向以车马运输的务工经商者征税 , 这部分人群有可能是用粮食等实物缴纳 , 所以“清徭局仓”应运而生 。

旧址或为汾阳清徭局衙门

由于交通便利 , 汾阳古称汾州 , 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 , 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改州为府至民国元年(1912年)废置 。 由于历史悠久 , 汾阳古迹甚多 , 虽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些被毁 , 但还有不少保存了下来 。

在仓库旧址东侧 , “东营街7号”是一座明清风格的古院落 , 其正房木雕、砖雕精美 , 保存完好 。 据院里的居民讲 , 附近原来是明代庆成王府旧址 , 是王府的后花园 。 而庆成王府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汾阳修建其他设施时连同其他古建筑被拆除 。

“清徭局仓”旧址结构布局紧凑 , 有可能就是汾阳清徭局衙门 。 “清徭局仓”门头石匾落款时间为“光绪十二年三月建” , 此时距张之洞离开山西已近两年 。 “这说明 , 虽然张之洞离任山西 , 但是他的一些改革做法仍在山西被沿用 。 ”王永忠说 , 作为衙门机构 , 清徭局当时是否在省内各州县均有设置 , 不得而知 。

作为衙门机构 , 清徭局延续至何时?据查阅史料得知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 崞县(现原平市)发生了一场诉讼 , 当时闹得沸沸扬扬 。 原告为县清徭局 , 被告是整个同川(位于原平市东南、定襄县北部 , 包括原平市的东社镇、南白乡及定襄县的宏道镇) 。 由此 , 掌控县清徭局的几位绅士和籍贯同川的几位乡绅打开了口水仗 , 搞得知县章桐焦头烂额 。

清宣统元年(1909年) , 陵川县平城镇张寸村的李海水 , 看到清徭局向农民征收“驴头捐” , 不分驴骡等级差别 , 每头每月必须交纳制钱100文 , 养畜户心存怨愤 。 当年农历六月十三日 , 利用平城龙王庙会 , 他号召赶会的农民向官府讨要公道 。 愤怒的农民捣毁了清徭局 , 从此 , 官府将“驴头捐”由每头每月100文 , 降为每头骡每月50文 , 每头驴每月20文 。

“由此来看 , 张之洞当时推行的清徭局 , 随着他的离任也发生了变化 , 重新成为盘剥民众的工具 。 不过 , 作为张之洞山西任职为数不多的实物证据 , 这座仓库旧址很有文物保护的价值 。 ”

山西晚报采访人员 李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