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七军北上损失大,不少资料说是他的原因,但他儿子为其打抱不平

对红七军北上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 , 1931年11月9日 , 百色起义建立起来的红七军除留下少数战士坚持武装斗争外 , 主力7000多人从河池出发北上 , 执行李立三攻打大城市的计划 , 但沿途没有打下一座城市 , 反而损兵折将 , 到桂北全州只余三四千人 。 红七军在全州举行前委会才改变策略 , 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计划 , 转而去中央革命根据地与中央红军汇合 。


红七军北上损失大,不少资料说是他的原因,但他儿子为其打抱不平

红七军北上损失大 , 不少资料说是他的原因 , 但他儿子为其打抱不平// //

红七军在全州召开前委会旧址

许多资料说 , 陈豪人是李立三路线的坚定执行者 , 红七军造成的损失是他的坚持执行李立三路线的结果 。 但陈豪人的儿子 陈超子撰文《我的父亲陈豪人与百色起义 》则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 。


红七军北上损失大,不少资料说是他的原因,但他儿子为其打抱不平

红七军北上损失大 , 不少资料说是他的原因 , 但他儿子为其打抱不平// //

革命者陈豪人

陈豪人 , 1907年3月出生于福建福州市 , 取名为陈昭礼 。 又名陈导民、陈希周、陈才等 。 1940年8月13日陈豪人牺牲时 , 大儿子陈明扬6岁 , 小儿子陈超子4岁 。 陈超子通过史料找出证据 , 他认为过去一些说法与事实不符 。

陈豪人是红七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 在邓小平离开百色、红七军成立的一段时间里 , 陈豪人为红七军前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 。 陈超子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原文摘录如下:

有些人将离开右江远征北上的红七军发展方向说成是李立三“左”倾错误所致 , 其实还有其他原因 。 邓小平在1 93 1年4月29 日的《七军工作报告》中明确写道:“是不是应该离开右江呢?离开右江是否反对巩闻苏区的路线呢?我以为不是的 , 应该离开右江 , 因七军留在右江的作用太小 , 且留在右江给养等等都发生困难 。 ”可见邓小平与陈豪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 这也是中央的战略部署 , 中央军委1930年3月15日编的《军事通讯》第2期中也指示红七军“发展的方向是左右江取得联系以推向湘粤边发展以造成与朱毛彭黄会合的前途” 。

陈超子还提供这样的史料:1930年11月7日 , 在河池召开红七军第一次党代会 , 选举了前委 , 邓小平仍然被选为红七军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并担任十九师政委;陈豪人任前委常委兼政治部主任及士兵行动委员会书记 , 部队整编后 , 兼任第二十师政委 。 会上通过了中央代表邓岗的报告 , 同意执行中央指示 , 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 。 陈豪人在《总报告》中认识到:“……大会通过了以上‘立三路线’的指示 , 乃给予红七军前途以许多危害 。 ”


红七军北上损失大,不少资料说是他的原因,但他儿子为其打抱不平

红七军北上损失大 , 不少资料说是他的原因 , 但他儿子为其打抱不平// //

全州炎井景区三位红七军领导人塑像

邓小平在《七军工作报告》中也如实写道: 十月二日在平马开了一个前委会议 , 拔奇同志出席 , 报告六月十一日政治局的决议 , 我们接受了这个路线…… 河池会议完全在接受立三路线下开的 , 确定了第七军的任务是“打到柳州去”“打到桂林去”……

1968年邓小平在《我的自述》中谈到“立三路线”时 , 承担了责任:“……那时根本没有什么路线问题的认识和觉悟 。 经过一番争论 , 我终于全部接受了立三路线 , 结果使红七军脱离了右江根据地 , 又错误地决定了打武冈 , 进行梅花战斗 , 使部队受到很大损失 , 我作为前委书记 , 对此要负主要责任 , 这是无可推卸的 。 ”

陈豪人在《总报告》中详细地汇报了当时在前委接受“立三路线”的前提下 , 党内对具体的战役问题有争论 , 如进兵怀远、四把村与天河之战、进攻长安之分歧 , 最后由前委定夺 , 决定进军的路线 , 完全符合党内的民主集中制 。 而一些人却将这些争论上升为红七军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 , 把责任归罪于邓岗及陈豪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

从以上陈超子的叙述中 , 我们能发现一些未知的东西 。 历史有时会披上一层迷雾 , 但仔细挖掘还是能了解一些真相的 , 你觉得呢?

木公原创

第603期:古松颂(当代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