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本文摘选自《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甲午》 , 重庆出版社 , 2018年10月 , 赵省伟/编 , 已获编著者授权 。

(法国)《画刊》(L'ILLUSTRATION) , 1894 年 8 月 11 日 , 星期六 , 第 2685 期

清军

如今 , 中国与其邻国日本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 而清军远不如其对手那样为人所知 。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支军队的构成 。

它由八旗军(满、汉、蒙各八旗 , 共二十四旗 , 一旗相当于一军)、禁军以及绿营(地方军)组成 。 二十四旗是清朝中央军的主体 , 虽然驻扎在全国各地 , 却不受地方政府管辖 , 而是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 。 禁军是从二十四旗中抽出的精英 , 不过 , 他们多用来装点皇室的门面 , 担任随从护卫事宜 , 出席皇家的仪式 , 不算真正的国防力量 , 武装配备也不精良 , 上不了战场 。

清朝最具实力的军队 , 实际上是绿营 , 分布在内地十八省内 。 这支部队勉强维护着大清帝国的安全 。 在李鸿章总督的大力推动下 , 清朝正在天津整改军备 ,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 , 按照最先进的方法创办军校 , 聘请德国教官;其次 , 在各地兴建兵工厂;再次 , 向克虏伯公司订购火药和大炮的零件 。 如今 , 装备装甲舰和巡洋舰的海军已初具规模 。 如此发展下去 , 中国必将对其邻国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 。 日本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 于是率先挑起战争 , 这无疑也有助于加速清朝增强国防力量的步伐 。

亨利·比卢瓦(Henri Bryois)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清军从上海乘船出发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奉命前往朝鲜平息内乱的清朝绿营军 , 此图根据比卢瓦先生的照片绘制而成 。

日本海军

大家可能并不十分在乎刚刚发生的朝鲜内乱 , 但肯定满怀好奇地关注着这次内乱引发的中日之战 。 两国皆非蛮族 , 同属于与西方文明不同的东方文明 , 且都初步掌握了最现代化的武器 。 因此 , 我们介绍一些日本海军的资料 , 以飨读者 。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身穿便服的海军部长西乡从道伯爵 。 他精力充沛 , 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 , 年纪轻轻就在日本赢得了很高的声望 。 从其他身穿制服的海军军官的肖像来看 , 日本军服与法国军服有所不同 。 日本海军军服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英国海军 , 而他们的陆军军服则更多地借鉴了法国陆军和1870 年后的德国陆军 。

日本人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向西方国家学习建造战舰 。 除了建立十分完善的国家级制造工厂外 , 他们还向英国、法国和德国订购巡洋舰、装甲舰和鱼雷艇 。 他们的炮兵部队也是如此 。 在此我们介绍两艘日本战舰:“松岛”号和“浪速”号 。 它们在7月25日的战斗中摧毁了载有约1500名清兵的“高升”号运输船 , 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

“松岛”号装甲舰上悬挂着海军元帅的指挥旗 , 排水量4000吨 , 功率5400马力 , 时速达16海里 , 配有克虏伯大炮和贾纳大炮 。 “浪速”号巡洋舰排水量3650吨 , 功率7500马力 , 时速达19海里 , 配备速射炮、转膛炮等火力强劲的大炮 。 在7月25日的战斗中 , 它击中了“高升”号运输船的甲板 , 自己也中了20多发炮弹 。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海军大臣西乡从道伯爵 , 照片来自伦敦立体照片公司(London Stereoscopic Cy) 。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日本海军军官的制服 。 左起:海军上尉 , 高堤耶·德·贝沙赫(Couturierde Béchard)拍摄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日本海军“浪速”号巡洋舰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日本海军“松岛”号防护巡洋舰

(法国)《插图报》(LE JOURNAL ILLUSTRé) , 1894年12月30日 , 星期日 , 第52期

清朝的战争

所有关注时政的读者都对发生在清朝的战争感兴趣:面积如此广阔的国家被他的邻国——日本打败了 , 可以说 , 这是一场欧洲文明对亚洲部落文明的胜利 。

清朝皇帝已无力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惩罚叛变的国人、整顿散乱的军纪 , 他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逃跑 。

生活在清朝的欧洲人说 , 那时北京城中的场景可谓是千年难遇 。 在所有场景中 , 最能体现清朝人不安现状的无疑是北京城里的女眷收拾家当准备逃难 。 穷人则不在乎各种规矩 , 沿着小路慌里慌张地逃窜 , 显得格外滑稽 。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北京城里逃跑的女眷 , 梅奥勒(Meaulle)根据托法尼的素描绘制 。

(英国)《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 第 105卷 , 1894年9月1日 , 第261、263、265、272、282 页 , 第2889号

东亚的战争

中日均有强大的陆军与海军 , 两国最近在朝鲜和黄海爆发的军事冲突影响深远 。 两国相斗无非是为了争夺夹在两者之间、文明程度仍非常落后的朝鲜半岛的最终控制权 。 在一些关键问题上 , 如清朝对朝鲜的宗主权是否合法、日本以国民在朝鲜各地定居为借口强迫朝鲜国王进行内政改革 , 中日两国几乎都没有征求欧洲人的意见 , 因此 , 他们必须自己解决这一争端 。 读者一定想了解朝鲜的真实情况 , 并且想从媒体上得知清朝作战兵力和后备力量的准确数目 。 这一点 , 大家可以参考寇松先生最近出版的《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一书 , 本刊曾经报道过这本书 。

我们可以借助本期刊登的《行军中的清朝绿营兵》这张插图 , 重温一下该书的内容 。 寇松先生在书中描述了两类不同的清朝军队:驻扎在满洲里和华北诸省 , 并作为京师禁卫军的八旗兵;与其相对比的是所谓“营兵” , 也就是驻守地方的部队 , 有时被称作“绿旗兵”或“五营” 。 绿营兵实际上只是些民兵 , 并未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 其中有1/3的人平时都不住在军营 。 此外 , 还有为应付危机而临时组织的一些雇佣兵 , 以及非正规的蒙古骑兵 。 关于绿营兵的实际数目 , 人们有不同的说法 , 大体上17万人到25万人不等 。 本期插图中的士兵即属于非正规的绿营兵 。

清军中真正有效率的部队是练军 , 约3.5万人 , 他们由欧洲军官训练 , 并装备着现代化的后膛枪和克虏伯大炮 , 驻守在天津、白河边的北塘炮台和京师北京 。 绿营兵严重缺乏军事训练 , 完全不知道如何操作现代化的后膛枪 , 有些人还背着古老的火绳枪 , 甚至还挎着弓箭 。 另一方面 , 日本拥有7.5万名世界一流的正规军和8万名后备军 , 装备着19世纪最先进的武器 , 管理严密 , 效率极高 。 E.G.巴罗最近访问了日本 , 他说:“日本士兵非常出色 , 步兵甚至比欧洲人还强;炮兵也不错 , 至少是中等水平 , 谁都不能对他们掉以轻心 。 虽然日军骑兵很少 , 但他们冲锋时的速度和冲击力完全不受影响 。 ”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行军中的清朝绿营兵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黄海上最主要的中国港口——芝罘 。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上海外滩的景色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日本乡间道路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清朝的衙门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穿过长城进入张家口

(英国)《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 第 105卷 , 1894年11月24日 , 第6 页 , 第2901号

8月17日 , 日本海军袭击威海卫港

本报通讯员、英国皇家海军军舰“墨丘利”号上的E.J.罗斯维尔先生从济物浦前往芝罘的途中经过威海卫 , 他看见日本海军中队正在炮击3英里外的威海卫炮台 。 这只不过是侦察性的炮击 , 总共发射约40发炮弹 , 只有少数几颗炮弹落在了距离海岸不足0.25海里的海面上 , 因此并未造成明显的破坏 。 中方反击的炮弹同样没有杀伤性 。 插图中 , 数艘炮舰和护卫舰组成的日本海军第三中队经过拐点时向中方炮台开炮 , 整个中队步调一致 , 协同作战 。 炮台就在硝烟升起的地方 。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8月17日 , 日本海军袭击威海卫港 。 图片来自于利伯蒂股份有限公司的拉曾比·利伯蒂先生的收藏 。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相关推荐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甲午》赵省伟 编 / 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定价:168.00元内容简介

本书取材于法国《全球画报》《画刊》等画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笨拙》 , 以及日本《日清战争写真图》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画刊》《世界画报》等法国画报 , 是世界上最早一批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期刊 。 书中 5万余字特约采访人员的现场报道、100余张罕见版画为国内首次出版 。

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创刊于1842年 , 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报纸 , 仅在1857—1901年间 , 就刊登了上千张与中国有关的图片和几十万字的新闻报道 。 《笨拙》创刊于1841年 , 是英国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幽默报纸 。 它是传统的卡通画向连环画过渡的重要桥梁 , 直接影响了中国首份幽默刊物《论语》的创办 。

日本《日清战争写真图》是唯一一本用照片系统记录中日甲午战争进程的摄影集 , 其作者是日本皇家摄影师、随军采访人员小川一真 。

延伸阅读


欧洲媒体笔下,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欧洲媒体笔下 , 甲午战争是这样的//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赵省伟 编 / 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定价:228.00元内容简介

本书取材于法国《画刊》《世界画报》、英国《图片报》、意大利《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 。

《画刊》《世界画报》等法国画报创刊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 , 是世界上最早一批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期刊 。 该部分10余万字特约采访人员现场报道及近260张稀见版画为国内首次出版 。

《图片报》创刊于1869年 , 收录众多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大幅单页和对开版画 , 因而成为全球画报界的翘楚 。

《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意大利彩色画报创刊于19世纪90年代 , 是目前罕有的可以与法国彩色画报相媲美的涉及中国题材的画报 。 填补了中国早期影像历史的诸多空白 , 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出版价值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