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 , 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

人才为国家之根本 , 所以历史上的开明帝王都是很重视教育工作的 , 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求贤故事 。 帝王重视教育工作 , 会任命学问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担任人才教育和选拔工作 , 也会亲自主持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 。

但真正把教育工作抓在手上 , 亲自策划、亲自主持、亲自参与教育管理工作的 , 估计翻遍整个历史也唯有朱元璋一人 。 在帝王里 , 他是敢于实践、冲锋陷阵的教育家;在教育家里 , 他既是级别最高的 , 也是最有个性或者最富有特色的 。 从朱元璋在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派看 , 他的教育家称谓是要加引号的 。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 , 久经战乱 , 百废待兴 , 相比起全国范围内近乎荒废的各项生产 , 大量的官员缺口需要填补、大量的新朝政策需要落实 , 所以最为紧迫和匮乏的是各类人才 。 很多人都认为 , 当初跟着朱重八驱赶元廷、建立明王朝的那些功臣旧部不是正好可以使用么 。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 , 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

但朱元璋面临的形势显然是不利的 。 一方面 , 当初跟着他闯荡的那帮子人 , 绝大多数都是从小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苦出身、泥腿子 , 打打杀杀可以 , 但是安国治邦就不行了 。 马上得天下 , 总不能马上治天下吧 。 何况这些功臣勋贵们个个自恃有功于朝廷 , 骄横跋扈 , 难以驾驭 , 让他们养尊处优、安享富贵甚至作威作福容易 , 让他们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勤勉办事就难了 。

还要更重要的一点 , 由于朱元璋贫苦农民出身 , 那些元末战乱时期躲在深山老林里苟全性命的知识分子 , 压根就瞧不起朱元璋 , 顺带着就对新建立的大明王朝没有信心 , 不屑于出山为朝廷效力 。 一个叫秦裕伯的文人不愿意出山做官 , 朱元璋亲自给他写信 , 既是求他 , 也是给足了他面子 , 但更多的是威胁:“坚守不出 , 恐有后悔”;参与编修《元史》的高启辞官不做 , 朱元璋下令把他杀了;夏伯启叔侄两个为了躲避做官的召唤 , 自己斩断了手指 , 姚润、王谟接到做官的命令不应召 , 四个人的结局都是砍头、抄家 。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 , 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

按理来说 , 但凡是有点本事的人 , 哪个不是“学成文武艺 , 货与帝王家”?哪个不是想高居庙堂之上 , 光宗耀祖?哪个不想一展胸中所学 , 为社稷江山、黎民苍生做点事情?起点低、家底薄也罢 , 但毕竟朱元璋也是改朝换代的一代帝王 , 一个堂堂皇帝 , 为了让人出来做官 , 求人家、威胁人家 , 甚至制定出台历史上首个“寰中大夫不为君用”律来强制人家 , 长此以往总不是个事吧!更雪上加霜的是 , 在经历了杨宪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几次官场大洗牌之后 , 那些勉勉强强还能维系运作的朝廷机构 , 一下子又岗位空设、官员空缺 , 人才资源更为捉襟见肘了 。

于是 , 朱元璋发扬起了“自力更生 , 艰苦奋斗”的精神 。 朱元璋出生贫寒低微 , 自幼深受官僚盘剥欺压 , 所以杀这些功臣勋旧、贪官污吏他是丝毫不心疼手软的 , 哪怕这些人也算是“奇货可居”的宝贵人才资源 。 那些旧文人不愿意效力 , 你就在老家好好待着去吧 , 你看不上咱泥腿子皇帝 , 咱老朱还看不上你们这帮子穷酸呢 。 你不来是吧 , 咱也不杀你 , 不求你 , 不逼你了 , 咱自己培养人才 。 洪武初年 , 大明最高学府 , 也可以当作是明王朝的青年政治学院——国子学建立 。 洪武十五年的时候 , 国子学又更名为国子监 。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 , 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

国子监是由朱元璋亲自参与管理的 。 明初的国子监设立了专门管理生员伙食的官职掌馔两人 , 统领一帮子从死囚堆里挑出来的厨师 , 负责给学生做饭 。 曾经又一次 , 朱元璋亲自下了一道诏书 , 上面说:“厨师不听命令 , 不按时起床做饭 , 耽误了学生饮食的 , 一两遍不听打五十竹蓖 , 三遍不听的处斩” 。 皇帝专门给厨子下诏书 , 给起床迟这样的具体细节下诏书 , 朱元璋估计是帝王里“空前绝后” , 唯此一人 。

别以为朱元璋这样重视只是关心学生们的营养和生活 , 体现的是帝王级的厚恩和关爱 ,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 朱元璋亲自主持制定了一部类似现在的校规校纪的《监规》 , 上面的条款更加繁多也更加严苛 。 他可以处斩厨子 , 但学生也不能欺负厨子 , 因为《监规》就规定 , 学生要是议论饭菜 , 一律带上枷锁去厨房做苦工 , 禁锢终生 。 如果有谁擅自闯入厨房重地 , 对饭菜指指点点的 , 甚至殴打厨师的 , 鞭笞五十 , 发回原籍服差役 。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 , 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

今天的人们常常为校园暴力、师生矛盾苦恼不已 , 看看在700年前朱元璋的《监规》是怎么处理的 。 朱元璋规定 , 不恭敬师长 , 或者生员之间互相生事闹矛盾的 , 杖责一百 , 发云南地面充军 。 首先 , 杖责一百就不是所有人都能过得了的硬关口 , 要是执刑的人下手重一点 , 铁一般的汉子不死也落个残疾 , 更何况这些细皮嫩肉、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 也别以为发配云南就是逍遥自在 , 尽享美丽的丛林风光去了 。 明朝时候的云南尚是瘴疠遍地的蛮荒之地 , 而不是今天风光旖旎、风情浓郁的“彩云之南” 。 被发配的人 , 终生非奉诏不得返回 。

朱元璋终其一生的政治举措里 , 有一条特别鲜明的特点 , 就是惜护小民而苛待官吏 。 他的这个施政风格也毫不例外地出现在了对国子监的管理中 。 不论是叫国子学还是国子监 , 里面都有“国子”二字 , “国子”意思并不是“国家仕子”的意思 , 而是“公卿之子” 。 这就意味着国子监开始建立的本意是为官一代家庭培养官二代的 , 其实质就是大明王朝高级官员子弟学校 。 但这些官二代们在国子监里也绝没有好日子过 , 他们不但要和其他生员一样遵守各种《监规》条例 , 而且朱元璋还特意为他们准备了“特别待遇” 。 例如朱元璋就明文规定:“生员之家 , 父母贤能者少 , 愚痴者多 , 其父母欲行非为 , 则当再三恳告” 。 把被监护人转变为监护人 , 这既是在警戒生员 , 更是在给生员的父母敲警钟 。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 , 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

为了限制人数 , 也为了显示对功臣旧部的恩宠 , 朱元璋最初对国子监生员实行限额制度 , 官员子弟最多100个 , 平民子弟最多50个 。 后来由于禁锢多、限制多 , 再加上几次大规模的官场大洗牌 , 国子监生员里的官二代比例迅速下降 。 洪武三十年 , 国子监1829名生员里 , 官二代出身的只有3个 。 当然这样的效果并非是因为朱元璋“有教无类”的圣人风格或者平民教育思想驱动 , 而是种种手段逼迫压榨出来的 。

朱元璋最富有个性的教育管理思想就是坚决禁止生员参政议政 。 在历朝历代的帝王里 , 朱元璋算是一个较为开明 , 能够较好保障底层百姓的言语权的 。 朱元璋曾经颁布诏令 , 不论是在朝官员还是在野文士 , 以及有志壮士、商贾、农夫、手艺人 , 都可以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 各级官吏不得“围追堵截” 。 民间所有百姓若有冤情 , 可以头顶一部明朝的刑法典《大诰》上京告状 , 沿途官民人等 , 非但不得拦截设阻 , 还得尽其所能提供便利 , 违者诛九族 。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 , 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感觉胸怀若谷、爱民如子、广开言路的朱皇帝 , 在禁止生员参政议政方面不但手段严厉 , 甚至有些不择手段、惨绝人寰 。 《监规》的第一条就写道:“若非大事 , 含情忍性 , 毋轻至于公门” 。 另外还明文规定:“军民一切利病 , 并不许生员建言” , 就连头顶《大诰》告御状的权力 , 也被特别备注:惟生员不许!简单说 , 就是生员们有事忍者 , 有想法憋着 , 不许议论 , 不许上书 , 更不许出面交涉或者参与诉讼 。

违反禁止参政议政的条款会有什么后果呢?洪武二十七年的时候 , 终于有一个叫赵麟的生员忍不住了 , 对严苛繁复的《监规》产生的不满再也压抑不住了 , 就写了一张大字报贴了出来 。 结果贴大字报的糨糊估计还没有干透 , 赵麟就被抓去砍下了脑袋 。 朱元璋又责令在国子监大门口立了一根高高的杆子 , 将赵麟的头颅挂在上面示众 。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人们只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 , 却不知他还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家// //

这事还没有了 , 洪武三十年七月 , 朱元璋已经即将油尽灯枯 , 告别人世了 , 但他仍然亲自到奉天门 , 召集国子监全体师生训话 。 他说 , 谁再敢贴大字报诽谤师长 , 就凌迟处死 , 人头挂在国子监大门前的杆子上示众 , 抄没家产 , 所有人丁发配烟瘴之地 。

100多年之后 , 朱元璋的后世子孙、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一次出宫游玩(也可以称作微服私访) , 闲游闲逛到了国子监 , 看见了那根在国子监大门前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随时准备悬挂生员头颅的杆子 , 感叹了一句:“学校岂是刑场!”那根臭名昭著、令时人和后世诟病万端的杆子才被移除 。 但从明王朝后面的历史进程看 , 朱元璋当年对生员的言论禁锢虽然过于严苛残暴 , 但似乎也是很有预见性的 。 因为从明武宗时代开始 , 朱元璋生前很是担惊受怕的两件事已经逐渐开始显露萌芽:知识分子制造舆论干涉朝政、生员干预地方政务 。 而明朝最终的败亡 , 也与这两大弊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 ,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