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民国的年俗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丰子恺:民国的年俗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 , 只知道阴历 。 到了十二月十五 , 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 。
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 , 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 , 二十三夜上去 , 大年夜回来 。 据说菩萨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 , 每家一个 。 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 , 嗅取饭菜的香气 。 每逢初一、月半 , 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 二十三这一天 , 家家烧赤豆糯米饭 , 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 , 然后全家来吃 。 吃过之后 , 黄昏时分 , 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 , 跟着 , 我们大家跪拜 。 拜过之后 , 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 , 放进一顶灶轿里 。 这灶轿是白天从市场上买来的 , 用红绿纸张糊成 , 两旁贴着一副对联 , 上写“上天奏善事 , 下界保平安” 。 我们拿些冬青柏子 , 插在灶轿两旁 , 再拿一串纸金元宝挂在轿上 , 又拿一点糖饼来 , 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 。 这样一来 , 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 , 说话不清楚 , 免得把别人的恶事和盘托出 。 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 , 捧到大门外去烧化 。 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金元宝 , 拿进来藏在厨里 , 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 。 送灶君上天之后 , 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 , 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 , 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 。 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 。 我现在回想 , 他是假痴假呆 , 逢场作戏 。 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 , 科举就废 , 不地伸展 , 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 , 无以自慰 , 惟有利用年中行事 , 聊资消遣 , 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
丰子恺:民国的年俗// //
二十三送灶之后 , 家中就忙着打年糕 。 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 , 自己不会大 , 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 。 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 , 又名五阿二 。 因为他姓陆 , 而他的父亲行五 。 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 , 有二尺长的 , 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 , 白糖年糕 。 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等小摆设 , 这些都是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 , 我也洗了手去帮忙 , 但是总做不好 , 结果是自己吃了 。
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 , 形状仿照大年糕 , 预备二十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 。
丰子恺:民国的年俗// //
二十七夜过年 , 是个盛典 。 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 , 都是装大盘子的 。 吃过夜饭之后 , 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 , 上面供设“六神牌” , 前面围着大红桌围 , 摆着巨大的铝制的香炉蜡台 。 桌上供着许多祭品 , 两旁围着年糕 。 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 , 我家居中 , 右边是五叔家 , 左边是嘉林哥家 , 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 , 屋子里灯火辉煌 , 香烟缭绕 , 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 , 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 。 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 , 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 , 也是接长的 , 也供一位小菩萨像 , 用小香炉蜡台 , 设小盘祭品 , 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 。 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 , 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 。 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 , 一共六版 , 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 , 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 。 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 , 不许打开来看 , 这时候才展览了 。 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 , “福禄寿喜”“一品当朝”“连升三级”等字 , 都剪出来 , 巧妙地嵌在里头 。 我那时只有七八岁 , 就喜爱这些东西 , 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 , 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 , 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 。 我们约伴出门散步 , 买花炮 。 花炮种类繁多 , 我们所买的 , 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噼劈啪啪的鞭炮 , 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 。 其中 , 万花筒最好看 , 然而价贵不易多得 。 买回去在天井里放 , 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 。 我把一串鞭炮拆散 , 一个一个地放 , 点着了火 , 立刻拿一个罐头瓶来罩住 , “咚”地一声 , 连罐头瓶也跳起来 。 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 , 后来经乐生哥哥教导 , 竟敢拿在手里放了 。 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 , 一点上火 , 立刻把头旋向后面 。 渐渐老练了 , 即行若无事 。
丰子恺:民国的年俗// //
年底这一天 , 是准备通夜不眠的 , 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 , 插上岁烛 。 吃年夜饭的时候 , 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 , 预祝来年人丁兴旺 。 吃饭碗数 , 不可成单 , 必须成双 。 如果吃三碗 , 必须再盛一次 , 哪怕盛一点点也好 , 总之要凑成双数 。 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 , 用红纸包好 , 我全部用以买花炮 。 吃过年夜饭 , 还有一出滑稽戏呢 。 这叫“毛糙纸揩洼” 。 “洼”就是屁股 。 一个人拿一张糙纸 , 把另一个人的嘴揩一揩 。 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 , 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 , 例如“要死”之类的 , 都等于放屁 。 但是人都不愿意被揩 , 尽量逃避 。 然而揩的人很调皮 , 出其不意 , 突如其来 。 哪怕你是极小心的人 , 也总会被揩 。 有时其人出前门去了 , 大家就不提防他 。 岂知道他绕了个圈子 , 悄悄地从后门进来 , 终于被揩去了 。 此时笑声、喊声使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重了 。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 , 络绎不绝 , 直到天色将晓 , 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 。 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 。 提灯笼 , 表示还是大年夜 , 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 , 那就是新年 , 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 , 要你保他三年顺境 , 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 。 但是这时候我家早已结账 , 关店 , 正在点起香烛接灶君菩萨 。 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 , 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 , 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 。 说到盈余 , 笑容满面 。 他告别回去 , 我们也收拾 , 睡觉 。 但是睡不到两个钟头 , 又得起来 , 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 。
丰子恺:民国的年俗// //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 。 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 , 男女老幼 , 熙熙攘攘 , 吃烧卖 , 上酒馆 , 买花纸(即年画) , 看戏法 , 到处拥挤 。
初二开始 , 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 。 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 , 穿着外套 , 带着跟班出门 。 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 。 如果不遇 , 就留下一张红片子 。 父亲死后 , 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 。 我实在很不高兴 。 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 , 大家注目 , 有讥笑的 , 也有叹羡的 , 叫我非常难受 。 现在回想 , 母亲也是一片苦心 。 她不管科举已废 , 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 , 重振家业 , 所以把我如此打扮 , 聊以慰情 。
正月初四 , 晚上接财神 。 别的事情排场大小不定 , 独有接财神 , 家家郑重其事 , 而且越是贫寒之家 , 排场越是体面 。 大概他们想:敬神可以邀得神的恩宠 , 今后让他们发财 。
丰子恺:民国的年俗// //
初五以后 , 过年的事基本结束 , 但是拜年 , 吃年酒 , 酬谢往还 , 也很热闹 。 厨房里年菜很多 , 客人来 , 搬出就是 。 但是到了正月半 , 也就差不多吃完了 。 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 , 烂溏鸡屎炒青菜 。 ”我的父亲不爱吃肉 , 喜欢吃素 。 所以我们家里 , 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 , 油很重 , 滋味很好 。 每餐盛出一碗来 , 放在锅子里一热 , 便是最好的饭菜 。 我至今还忘不了那种好滋味 。 但是让家里人烧起来 , 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 , 怪哉!
正月十五 , 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 , 然而赛灯之事 , 久已废止 , 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 , 聊以应名而已 。 二十日 , 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 , 学堂也开学 , 过年也就结束 。
丰子恺:民国的年俗// //
本文选摘自《丰子恺自叙》 , 作者:丰子恺 , 编者:苑兴华 ,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 1996年4月
作者:丰子恺
编辑:徐悦东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