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回忆我的父亲韩曙(连载十)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特刊】回忆我的父亲韩曙(连载十)

1943年秋9月15日至21日 , 二支队队五团、三支队、及七旅二十团发动了宿北战役 。 父亲所在的三支队八团也参加了这次战役 , 父亲当时在八团任总支书记 。 战役期间他带一连协助地方武装反扫荡 , 在高流镇被敌人包围 。 趁敌人尚未完全包围之际 , 父亲指挥一连立即突围 , 以伤亡十人的代价 , 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 并毙伤部分敌人 。 但一连的五名哨兵和数名民兵被敌人包围在镇内 。 他们利用房屋院落与敌人周旋 , 激战终日 , 毙敌二十余人 。 当晚 , 被围人员成功突围 , 胜利归队 。

淮海军分区抓住1943年夏季攻势之后的大好形势 , 开办了营以上干部整风队 , 贯彻党中央整顿三风的决定 。 父亲参加了分区第二期整风队学习 。 整风队是在军分区首长直接领导下 , 由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信泉同志亲自主持 , 由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雷铁民任队长 。 参加整风队的学员都是全区营职以上干部和军分区机关的参谋、干事和助理员 。 父亲能记起来的有:屈振东、汪洋、李东海、卢家温、刘汉章、汪兴来、野培生、张德胜、钱潜、耿光万、高克、张希和、王时敏、侯基、韩曙等 。

整风队住在泗阳里仁集附近的张后荡村 。 整风队主要是学习中央规定的《整风文件》 , 以个人阅读文件为主 , 吴信泉副政委作学习报告 , 进行小组讨论 , 交流学习体会 。 在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 , 进行个人反省检查 , 小组进行互相批评 , 最后由个人写出学习总结 。 历时约四个月 。 此期间(1944年4月)分区部队正进行“高(沟)杨(口)”战役 , 为不干扰整风学习 , 军分区首长决定在整风队学习各团领导干部一律不回部队参战 , 使大家安下心来学习 。 这次整风队学习是父亲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学习毛泽东著作 ,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 , 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无产阶级人生观 , 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 。 通过学习认识到“三风”不正对革命事业的严重危害 , 甚至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 。 通过学习掌握了注重调查研究 , 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是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 并以此来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方法 , 认识客观 , 改造客观 。 也为他后来搞军事工作 , 指挥作战 , 奠定了良好基础 。 由于领导贯彻“和风细雨” , “实事求是” , “与人为善 , 治病救人”的方针 , 达到“既要弄清问题 , 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 。

在检查自己时以自我检查为主 , 互相帮助为辅 , 既不搞“抢救运动” , 也没有搞“斗争会” 。 全队没有发生过左偏激行为 , 做到人人心情舒畅 , 大家轻松愉快 。 父亲那个小组有两位同志 , 一位曾在西北军工作过 , 抗战后参加革命 , 过去曾怀疑其有复杂的历史问题 。 经过学习文件 , 这位同志作了自我介绍和反省 , 以及他参加革命以后的表现 , 大家认为他只是参加了西北军 , 没有复杂的历史问题 , 组织给他做了历史清白的结论 , 该同志也放下了历史包袱 , 愉快地返回工作岗位 , 后来还当了侦察科长 。 另一位同志入伍前曾做过户籍警察 , 也曾怀疑其有历史问题 , 或者坑害过老百姓 。

通过学习文件 , 听取报告 , 这位同志做了深刻反省 , 检讨了他当户籍警察是为国民党政府做事 , 做过一些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 。 但属一般性历史问题 , 不属于严重政治历史问题 。 参加革命后早有交代 , 而且工作学习都不错 , 群众关系也好 。 支部、小组同意他的检查和交代 , 该同志放下包袱继续在机关作政治工作 , 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位同志遭到迫害 。 整风队学习之余 , 还自发地进行文体活动 。 由高克同志教大家唱革命歌曲 。 全队集合时 , 由高克同志指挥唱歌 。 每天吃过晚饭之后 , 只要天不下雨 , 喜欢打球的人争先恐后地涌进篮球场、排球场进行篮球、排球比赛 。 篮球场很简陋 , 场地是农民的打谷场 , 篮球架是用两根粗木棍钉上木板 , 装上篮框 , 像两座大门一样立在两端 。

篮球打的时间长了 , 球皮磨破了 , 补起来继续用 。 打球的规矩还是讲究的 , 有些学生出身的同志在球场上不时用英语表达篮球规则和动作 。 排球是打的九人排球 。 因为人多 , 为了使大家都能上场 , 以每场的进球数和得球数来限制每场的时间 , 以便轮换 。 此外 , 在每个分队住地 , 都有一个用土炮管作的单杠 , 供爱好者锻炼 。 大部分人只会挂腿上(单挂腿) , 全队以汪洋和父亲的单杠动作较好一些 , 能并腿曲上、擦背上、蹬杠下、倒立下 。 这在当时已算是高难动作 。

1944年苏北淮海地区继夏季攻势取得高沟杨口战役胜利之后 , 继续扩大局部反攻 , 扩大根据地 , 缩小敌占区 , 取得一连串胜利 。 以沭阳为中心的几条公路被我军切断 , 使沭阳变成孤城 , 防守沭阳之敌已处于我军四面包围之中 。 淮阴至宿迁运河水上交通也被我军切断 , 使我苏北和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 。

敌人不甘失败 , 为保持运河水上交通 , 分割苏北和皖东北根据地 , 于8月29日由驻守宿迁的日军七十三旅团一三五大队 , 派出金井中队88人和汉奸武装一百余人 , 侵占宿迁至泗阳运河上小张庄南侧的林公渡口设立据点 , 准备长期固守 。 为挫败敌人企图 , 淮海军分区首长决心乘敌立足未稳 , 集中二、四支队和地方武装 , 发起林公渡战斗 , 歼灭守敌 。

9月6日淮海分区二支队在支队长冯志湘、政委石瑛指挥下 , 由里仁集地区出发 , 向林公渡实施奔袭 , 将守敌团团包围 。 由6团担任主攻 , 5团为预备队 , 四团担任泗阳方向打援 。 四支队担任洋河宿迁方向打援 , 父亲和团长潘宗元指挥四团 , 进至林公渡以东三、四公里处的防御地区 , 立即召开各连长指导员侦察地形 , 部署各连任务 , 立即展开构筑工事 , 布置火力 。 因为这次战斗是四团第一次在支队编成内的作战行动 , 全团上下战斗情绪很高 , 决心和援敌决一死战 , 绝不让敌人越过阵地一步 , 保障6团歼敌 。 遗憾的是泗沭守敌没有敢出援 。 7日上午守敌三次出击均被我军击退 , 洋河出援之敌也被四支队打退 。

8日晚六团对守敌发起强攻 , 经过激烈战斗 , 至9日上午2时 , 敌伤亡惨重 , 金井中队长被击毙 , 残敌突围也大部被歼 。 共击毙日军66名 , 毙俘伪军一百余人 。 两名日军士兵见无出路 , 双膝跪地举起双手 , 向我军投降 。 林公渡据点被我军彻底平毁 。 林公渡战斗是十旅南下华中以来 , 第一次重创日军一个中队 , 也是第一次活捉两名日本鬼子 。 而且这两个日本鬼子是跪在地上举起双手投降的 。 这是日军士兵在战场上的重大变化 。

七年以前的平型关大捷时 , 歼灭日军一千余人 , 竟然一个活的日本士兵也没有捉住 , 曾使林彪要多抓些俘虏到太原游街的计划落了空 。 平型关大战时 , 六八七团曾捉住一名受伤的日本兵 , 战士们本着“不杀俘虏”的人道主义 , 把这名受伤的日本兵强行放在担架上 , 但他又是手抓又是嘴咬 , 乱喊乱叫 , 从担架上滚下来 , 抓起石头砸我救护人员 , 砸他自己的头 , 真是顽固透顶 , 宁死不降 。 没有办法 , 只好送他一颗子弹 , 让他回日本老家去 。

林公渡战斗活捉两个日本兵 , 是在平型关大捷之后第七个年头出现的 。 此时日本侵略者已处于战争的末日 , 日本的失败已成定局 。 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不甘失败 , 仍然把大批日本青年不经严格训练就强迫送上战场 , 为侵略都卖命 。 但士兵的作战能力 , 战斗士气已大大低落 。 当时这两个日本兵被俘之后 , 就申明:“我们不愿打仗 , 日本老百姓也不愿打仗 , 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 好回家过和平生活” 。

林公渡战斗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回根据地 , 当二支队胜利凯旋返回里仁集时 , 沿途数万群众抬着猪 , 提着鸡蛋 , 担着西瓜 , 敲着锣鼓 , 夹道欢迎子弟兵凯旋归来 。 妇女们、小学生们把煮熟的鸡蛋、摊好的煎饼送到战士们的手中 , 塞进战士的挎包里 , 把烧好的茶水一碗一碗的端到战士的手中 , 递到战士的嘴边 。

还有更多的男女老少 , 站在道路两边 , 争着要看一看活捉到的两个日本鬼子 , 比看耍猴的还要热闹 。 一位老大爷指着坐在小桌前低头吃西瓜的两个鬼子说:“看样子日本鬼和咱们中国人没有两样 , 为啥这样凶残 , 这样坏”?几位年轻妇女也指着日本鬼子说:“看样是人 , 实际是狼 , 比虎狼还狠 。 到我们中国来横行霸道 , 又烧又杀 , 还糟蹋妇女 。 这样的坏东西还优待他 , 不如给他吃一颗“洋花生” , 送他回老家” 。 有一位老大娘哭着骂着挤出人群 , 冲到两个鬼子的面前 , 举手就打 , 不停地哭喊着:“打死你这个坏东西 , 为我儿子报仇” 。

由于战士的劝阻和解释 , 老大娘才把手放下来 , 但她嘴里仍不住地骂着 。 (图中两骑马者可能是被俘日本兵)这两个日本后看到他们被俘之后 , 我军战士没有打骂他们 , 又给他们饭吃又给水喝 , 在路上还给他们西瓜吃 , 已无惧怕心理 。 他们亲眼目睹中国老百姓对他们仇恨的场面 , 感到内疚和羞愧 , 承认:“我们日本军人来到中国 , 干了很多很多坏事 , 真不应该 。 对不起中国老百姓 。 我们认罪” 。 他们的眼睛不停地向周围扫去 , 看看每一个中国人仇恨的面孔 , 心中免不了战战惊惊 , 时刻提防着吃耳光 。

经过短时间的事实教育 , 在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感召下 , 这两个日本兵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完全错误的 , 是非正义的 。 他们决心参加“反战同盟” , 帮助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 。 日本和中国不打仗 , 永远和平相处 。 后来这两个日军士兵还端起枪教我军战士学日本式刺杀动作 。

1944年12月初 , 淮海军分区集中一、二、三支队 , 奔袭盘据大伊山镇的日军和伪军孙良诚部 。


【特刊】回忆我的父亲韩曙(连载十)

【特刊】回忆我的父亲韩曙(连载十)// //

(新四军独立旅二支队领导合影 。 左起:主任郭永昌、政委蔡永、副支队长潘宗元、支队长喻和坦)


【特刊】回忆我的父亲韩曙(连载十)

【特刊】回忆我的父亲韩曙(连载十)// //

(新四军独立旅三支队领导合影 。 左起:支队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主任王世琳、副支队长惠占荣)

当时敌人为阻止我军在苏北、苏中地区的攻势 , 弥补苏北淮海地区兵力不足 , 从华北抽调顽伪孙良诚部 , 由海州经灌云、新安镇向我苏北、苏中地区进犯 , 妄图破坏我苏北抗日根据地 。 为挫败敌人企图 , 分区首长决心集中全区主力 , 首先奔袭大伊山 , 歼灭守敌 , 阻止孙良诚部南下 。

分区一、二、三支队于1944年12月上旬隐蔽集结于东灌沭以北地区 , 进行战斗准备 。 于12月6日各支队按部署向大伊山奔袭 , 向孙良诚部发起猛烈攻击 。 二支队担任主攻任务 , 半夜部队抵达大伊山 , 首先向盐河西岸街区守敌突然发起攻击 。 敌人退守街中据点和盐河以东坚固工事 , 负隅顽抗 。

六团一部强渡盐河 , 强攻守敌未能奏效 , 战斗持续到拂晓 。 为争取主动 , 分区首长决定停止攻击 , 撤出战斗 。 此次战斗歼灭伪灌云保安部队一部 , 日军十余人 , 拔除据点四处 。 四团担任扫清大伊山南街敌人和打援任务 。 因敌主要兵力集中于街中山及以北地段 , 没有遇到大的抵抗 , 只是对盐河船上的敌人进行了火力袭击 , 敌人两艘木船被击中起火 。 战斗的当天晚上 , 正是较强冷空气袭来 , 气候骤然变冷 , 又值海水涨潮 。

部队接近大伊山时 , 遇到较大河沟 , 因为没有桥 , 只好涉水而过 。 河水结着一层冰 , 战士们涉水渡过后 , 全身都湿透了 , 很快结成冰 。 棉衣冻得梆梆硬 , 走起路来哗哗做响 。 既无衣服更换 , 更无法进行火烤 。 指战员们都冻得直打哆嗦 。 为了战斗胜利 , 只好穿着一身湿透而又结冰的衣服进行战斗 。

后来不少同志因此患了关节炎 。 这次战斗虽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 , 但它是淮海分区自1941年秋主力兵团地方化以来 , 第一次全区规模的集中机动作战 。 尤其是对于土生土长的部队 , 更是一次大的考验 。 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 为1945年部队更大的机动 ,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它标志着我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由地方兵团向野战兵团的转变 。 这次战斗结束后 , 紧接着我淮海区主力奉命东渡盐河 , 进入盐阜地区 , 配合兄弟部队进行阜宁战役 , 顺利完成了任务 。

在这次战斗中 , 父亲的亲密战友 , 六团政治委员焦占保同志身负重伤 , 不幸光荣牺牲 。 父亲和焦占保同志是1936年冬红军西征时同时被调到73师政治部宣传队担任宣传员的 。 那时他俩都是13岁多的“红小鬼” 。

1937年红军改名时 , 父亲和焦占保同志一同被留在六八七团宣传队任宣传员 。 之后随部队奔赴抗日前线 , 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 。 以后转战晋东南同日寇作战 。 1938年他俩同时改做青年工作 , 1941年十旅进入淮海地区之后 , 他们又同时到分区整风队学习 。

父亲和焦占保同志之间有着深厚的兄弟情、战友情 。 焦占保同志曾对父亲说过:“小韩 , 打败日本鬼子 , 我们还可能在一块工作 , 我们要为建设新中国共同努力” 。 他还很自豪地对父亲说:“战争胜利了 , 如果我们还活着 , 要找一个漂漂亮亮的老婆 , 建立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 。 “小韩 , 要相信 , 将来的生活比现在强得多 , 幸福得多” 。 “不要忘记 , 你我如同亲兄弟 , 永远都是好战友” 。

焦占保同志忠于党的事业 , 作战勇敢 , 工作勤奋 , 待人朴实热情 , 富有理想和追求 。 大伊山战斗结束的第二天 , 父亲赶到卫生队看望身负重伤的焦占保同志 。 焦占保同志静静地躺在一张板床上 , 脸色苍白 , 显得疲倦无力 。 父亲轻轻地走近他的身旁 , 叫了一声:“占保 , 我来看你来了” 。 焦占保同志睁开眼睛看了看父亲 , 手指了一下旁边的小櫈子 , 示意要父亲坐下 。 父亲把櫈子移到他的床边坐下 , 紧紧地握着他的手 。 “怎么样 , 难过吗”?他睁开眼睛用颤抖而微弱的声音对父亲说:“如生 , 我恐怕是不行了 。 以后我们可能不会再见面了” 。 他的话使父亲一阵心酸 , 眼泪几乎要一涌而出 。

为了使战友不伤感 , 父亲把眼泪强吞下肚 。 父亲对焦占保说:“放宽心 , 好好休息 , 好好治疗 , 一定会好的” 。 父亲安慰他说:“这次战役行动结束后 , 我还要来看你的 , 我们一定会再见面 , 而且还要在一块工作 , 一齐战斗 , 迎接胜利的明天” 。 他无力地摆动了一下手 , 摇了摇头 , 把眼睛闭起来 , 似乎不愿再说什么 。 很刚强 , 在父亲面前没有叫喊一声疼痛 , 没有流一滴眼泪 。 父亲静静地在他身旁坐了很长时间 , 他似乎睡觉了 。 为了使他安安静静地休息 , 父亲没有再惊动他 , 怀着沉重的心情 , 走出了他的病房 。

第三天 , 传来了不幸的消息 , 焦占保同志因伤势过重 , 抢救无效 , 光荣牺牲了 。 这一不幸消息 , 像一声闷雷 。 霎时间父亲显得有些天旋地转 , 眼前一片昏暗 , 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 父亲控制不住感情 , 眼泪不由自主夺眶而出 。 父亲心中在呐喊:“占保 , 你去得太早了 。 你的理想 , 你的追求 , 你所需要的一切还没有实现” 。 “占保 , 你安息吧 。 革命胜利之后 , 我要将你的情况转告你的亲人 , 转告你家乡的乡亲们” 。

因为部队要执行新的任务 , 父亲没有机会向焦占保同志的遗体告别 。 1970年秋天 , 父亲因公到了宁夏中卫县 。 父亲记得焦占保同志是中卫焦家营子人 , 就向革委会的同志打听中卫有没有一个地方叫焦家营子 。 他们说有 。 父亲提起焦占保同志可能是焦家营子人时 , 革委会的同志说:“有这个人 。 1936年参加红军 , 至今没有下落” 。

父亲当即将焦占保同志的情况向他们作了介绍 。 他们说:“焦占保同志家里还有父亲在世 , 生活比较困难 。 政府虽不知道焦占保同志的下落 , 但估计是牺牲了 。 政府每年都给焦占保同志父亲一定生活补贴” 。 父亲向他们建议:“焦占保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光荣牺牲 , 应该按烈士家属待遇 , 要使焦占保同志的父亲愉快地安度晚年 。 革委会的同志完全同意父亲的建议 , 答应“一定照顾好焦占保同志的父亲” 。

父亲本想去看看焦老大爷 , 但天公不作美 , 突降一场暴雨 , 道路泥泞 , 车子无法通行 , 只能表示遗憾 。 但是父亲能有机会 , 亲自在宁夏中卫了此心愿 , 是对焦占保烈士的安慰 。

1945年8月 , 父亲在阜宁县益林以南的一个小村庄里的新四军三师中干队学习 。 16日早晨 , 三师中干队王痕队长向学员们传达了一个特大新闻:“日本无条件投降了”!中干队的全体同志为这一特大新闻感到振奋 , 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无法控制的笑容 。

王痕同志说:“抗战八年了 , 小日本横行霸道的时代结束了 。 这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 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 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胜利” 。 王痕同志接着说:“虽然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 但是在中国的日本军队和汉奸走狗还没有放下武器 , 我们还要准备采用战斗的手段去消灭拒绝放下武器的敌人 。 现在三师主力正在津浦线和敌人作战 , 形势如何发展尚难预料 。 但仗是肯定要打的 。

师首长指示 , 中干队立即结束 , 全体学员迅速返回原部队分配工作” 。 根据这一变化 , 中干队用了三天时间 , 学员进行自我总结 。 队里没有进行鉴定 , 就宣布解散 。 此时学员关心的不是总结鉴定 , 而是关心着形势的变化 , 焦急着赶快返回部队 , 参加最后的抗日战斗 。 日本垮台是肯定的 , 因为美国人在日本使用了原子弹 , 美国军队很快会在日本登陆 , 强迫日本投降 。 但是在中国的日本军队向谁投降 , 对日本人这是一道难题 。 蒋介石肯定要日本人向他投降 , 而我八路军新四军更会要求日本人向我们投降 。

大约在8月20日前后 , 学员们背着自己的行李离开益林 , 渡过了盐河 。 此时渡盐河已无过封锁线的感觉 , 因为日本鬼子已收缩到淮阴、灌云 , 水上已无日军船只航行 。 回到淮海军分区所在地里仁集附近的小胡庄报到 。 此时三师主力正在进行两淮作战 , 分区首长正忙于支援两淮战斗 , 父亲只好焦急地等待分配 。

9月上旬 , 两淮战斗胜利结束 , 军分区吴信泉司令员才找父亲谈话 , 征求父亲对工作的意见 。 父亲提出改行做军事工作 。 吴司令员说:“那你就到新二团一营当营长好了” 。 父亲说:“行” 。 就这样从多年的政治工作 , 改了行搞军事工作 。 而且从营的工作搞起 , 对父亲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

新二团是1945年4月才组建的一支新部队 , 一营的一、三连是从四支队抽调两个连 。 一连稍老些 , 是七旅二十一团的一个连 。 二连是从灌云警卫团抽调一个连组成 。 尽管三个连都很新 , 装备也比较差 , 但一营在全团来说 , 还是主力营 。 全营不足四百人 , 淮阴战斗后 , 部队从反攻团补入了一百多人 , 都是响应政府号召 , 由父母或妻子送到部队参加大反攻 , 刚刚入伍的农村青年 。 其中就有在解放之后在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担任防化教员、以后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秘书长的李殿金同志 。 他参加反攻团时是由他的妻子 , 共产党员陈玉凤同志 , 抱着刚刚出生的儿子建平 , 亲自送到部队参军的 。

这些青年农民刚到部队 , 还没有来得及穿上军装 , 新二团就奉命东渡盐河进入灌云以东杨集、同心街地区消灭当地的伪军 , 铲除伪政权 , 配合三师主力收复灌云、大伊山等地 , 相机收复连云港 。

正当新二团向板浦前进时 , 突然奉命迅速返回分区驻地钱集附近东大庄待命 。 返回途中吴信泉司令员看见部队中有不少穿便衣的战士 , 很不高兴地批评父亲:“为什么不给这些新战士穿上军衣?这个样子多难看” 。 父亲也觉得不好看 , 有损军容 , 可是军分区又没有军衣发 , 老战士也多数只有一套军衣 , 营和连都无法解决 。 但父亲不好对吴司令员解释什么 , 只好说:“我们尽快解决” 。

正当淮海分区司令员吴信泉指挥新二团从灌东向板浦攻击前进时 , 他突然命令部队停止进攻 , 亲率新二团急速返回淮海根据地中心——钱集附近集结 。 为什么突然改变计划 , 除了司令员之外 , 团长、政委也只知道要执行新任务 。 当然营以下什么也不知道了 。 10月3日早饭之后 , 父亲正在布置各连整理内务 , 搞好住地和个人卫生 。 营部通信班副班长王学理 , 匆匆从外边跑进屋里对父亲说:“营长 , 营长 , 二支队和三支队回来了” 。 父亲以怀疑的口吻说:“你尽瞎说 。 二支队三支队在安徽的长江边 , 说不定已经越过长江去了” 。 “真的 , 我不骗你 。 我亲眼看见他们号房子的 。 他们说明天部队就到了” 。

王学理向父亲肯定了他的所见所闻 , 父亲也完全相信了 。 第二天10月4日 , 由二、三支队组建的新四军独立旅回到了淮海区 。 新四军独立旅1945年4月4日成立于泗阳里仁集 , 然后奉命南下皖江地区 , 支援新四军七师作战 , 相机执行中央“向南发展”的战略 , 渡过长江 , 在长江以南开辟新的根据地 。 由于日本无条件投降 , 形势骤起变化 , 中央决定“向南防御 , 向北发展” 。

独立旅就是根据这一变化 , 北返淮海 , 准备北上 。 父亲和教导员尹志云、副营长王德雨和靳副教导员 , 一起分析猜测独立旅回归 , 新二团折返的原因和今后可能的行动 。 大家一致认为 , 新二团将要编入独立旅 , 当前任务可能是消灭陇海铁路徐州以东沿线之敌 , 打通苏北和山东根据地的联系 , 便于我军南北机动 。 (待续)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