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地理】苏轼人生的河北密码

崔中波

关于苏轼的籍贯 , 多数人是从词典上了解到的:苏轼(1037年—1101年) ,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 , 汉族 , 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

但是 , 历史的“蛛丝马迹”表明 , 苏轼跟河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他就是河北人 。 这一点 , 你还别不信 。


【长城地理】苏轼人生的河北密码

【长城地理】苏轼人生的河北密码// //

密码一:赵郡苏轼

“一门三父子 , 都是大文豪 。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署名时常署“赵郡苏洵”、“赵郡苏轼”、“赵郡苏氏” , 有人误认为他们是赵县人 。 其实 , “三苏”的祖上是栾城人 , 因为历史上栾城是赵郡属县 。 赵郡郡治所在地即今之赵县 。 赵郡始置于北魏 , 郡治平棘(今赵县) , 领平棘、房子、高邑、廮陶、元氏、栾城 , 东魏、北齐、北周沿旧郡 , 领栾城 , 隋初罢郡为州 , 隋大业三年(607年) , 改州为郡领13县 , 栾城为其属县 , 唐初改郡为州 , 栾城仍属之 , 唐大历三年(768年) , 栾城改属恒州(今正定) 。

汉代的苏建 , 功封平陵侯 , 定居于陕西武功县 , 其子孙称平陵系 , 又称武功苏氏 。 东汉顺帝时 , 苏建八世孙苏章先后任冀州刺史和并州刺史 , 为官清正 , 摧权折豪 。 其子苏璿、孙苏琪在邯郸做官 , 有功于民 , 遂定居于栾城南赵村一带 , 成为赵郡苏氏之祖 。 赵郡苏氏繁衍到唐代 , 更是出了一位身居相位的佼佼者——苏味道 。

苏味道(648年-705年) , 唐高宗、武后时期曾两度为相 , 处事委曲求全 , 模棱两可 , 但文学方面颇有成就 , 善诗歌 , 长于五言律 , 多写景咏物 。 其中《正月十五日夜》被誉为“千古元宵诗第一” 。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 , 宰相张柬之拥立中宗复位 , 斩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 , 苏味道也因党附于张氏兄弟而被贬为眉州刺史 。 不久 , 他又复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 但尚未成行 , 就病死于眉州 , 终年58岁 , 朝廷追赠他为冀州刺史 。 归葬栾城 , 其墓所在地叫苏邱村 。 留一子居眉州 , 终成一脉 。

苏轼在为其祖父苏序所作《苏廷(苏序别名)评行状》中写道:“公讳序 , 字仲先 , 眉州眉山人 , 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 。 ”

苏辙为其兄苏轼所作墓志铭中曰:“苏自栾城 , 西宅于眉 。 ”苏辙本人文集即命名《栾城集》 , 可见对故乡的思恋非同一般 。

所以说苏轼祖籍河北、祖籍栾城 , 是一个确凿的事实 。

密码二:出守中山

时间流转到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 , 历经名震京师、一帆风顺、乌台诗案、东山再起的苏轼 , 遭遇人生巨大的悲凉 。 这一年 , 56岁的苏轼相继失去了两个最重要的女人 , 一个是第二任妻子王润之 , 另一个是皇太后——政治上最重要的护佑者 。 一直亲近新党的宋哲宗开始亲自主政 , 作为旧党的苏轼立即被冷落 , 新党也趁机排挤他 。 苏轼早已厌倦了朝廷内的纷争 , 主动请求外放 。 哲宗顺水推舟 , 便把礼部尚书苏轼打发到了当时距离宋辽边界不远的定州(战国中山曾定都于此)任知州 。

当年10月 , 苏轼走马上任 。 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荣辱得失看得太重 , 而是以“忘身忧国之心”(《朝辞赴定州论事状》) , 全力推行“丰财”、“择吏”、“强兵”、“富民”的主张 。 正如苏轼所说 , “出守中山 , 谓有缓带之乐 , 而边政颓坏 , 不堪开眼 , 颇费锄治”(《与钱济明二首(之一)》) 。 一是整饬军纪、严明法纪、惩恶布新 , 查处了一批贪官污吏;二是强兵保境 , 组建了乡村民兵组织“弓箭社” , 实行军民联防;三是扶危济困、开拓生产 , 实行灾年免税五谷、开仓贷米 , 候丰年以新还官 。 这一系列举措 , 造福了一方百姓 , 稳定了一方天下 。

苏轼勤于察访民情 。 一天 , 他来到定州城北一带巡访 , 看到沼泽片片 , 杂草掩盖着沃土 , 灵机一动 , 责专人到南方运来稻种 , 并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术 , 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一块块稻田 。 过了些日子 , 苏轼下乡巡访又路过这里 , 听到农民在唱:“蚊子咬哇蚂鳖钻 , 挠洼苦哇插秧难 , 眼看水荒变成了米粮川 。 唱不尽的插秧歌 , 心里喜滋滋的甜 。 ”他将词曲记录下来 , 稍加整理 , 定名为“插秧歌” 。

任职期间 , 苏轼还广为植树造林 。 他非常喜欢北方的大槐树 , 曾在“雪浪斋”院里亲手栽种了两棵 。 历经千载 , 至今枝繁叶茂 , 东面那棵 , 侧枝向两侧伸展 , 犹如凤凰展翅;西面那棵则挺拔高耸 , 犹如神龙游天 , 故定名为“神龙”、“舞凤” 。

在来定州的路上 , 苏轼见兵士们赤足涉水、松明照路的情景 , 十分惋惜本为“千岁之质”的松树被“斤斧”“摧而为薪” , 便想物尽其用 , 发挥其酿酒之功能 。 到定州后 , 他就组织匠人用松枝和泉水“制中山之松醪” , 并作《中山松醪赋》立碑传世 。

一天 , 苏轼在中山后圃(今定州中学院内)偶得一石 , 黑质白脉 , 中涵水纹 , 宛若山水画卷 , 百泉涓涌、浪花飞溅 , 遂名“雪浪石” 。 苏轼得此石如获至宝 , 先后赋诗二首 , 其中一首写道:“太行西来万马屯 , 势与岱岳争雄尊 , 飞狐上党天下脊 , 半掩落日先黄昏……画师争摹雪浪势 , 天工不见雷斧痕 , 离堆四面绕江水 , 坐无蜀士谁与论……”之后 , 文人骚客便纷至沓来 , 欣赏歌咏雪浪石 。


【长城地理】苏轼人生的河北密码

【长城地理】苏轼人生的河北密码// //

定州雪浪石 。

密码三:曲阳石刻

苏轼素爱探幽访古 , 定州任职期间 , 曾几次造访曲阳(当时隶属定州) 。

济渎岩 , 位于曲阳县西北1.5公里处的独古庄村 , 为曲阳八景之一 。 一次 , 苏轼偕同好友张舜民 , 一起来到济渎岩 。 张舜民自号浮休居士 , 文风与苏轼相近 , 辗转任职中央与地方 , 也曾遭贬 。 二人看见流水鸣禽 , 绿树映翠 , 山石缥缈 , 触景生情 , 苏轼提笔挥毫 , 在南岸的崖石上写下“浮休”二字 。

此中真意 , 或是共叹身世飘零 , 取张舜民自号以求应和;或是感慨自身年近花甲 , 人生不过百年 , 何时能停止漂泊 , 尚未可知 。 之后 , 苏轼又借景抒情 , 写出《行香子·述怀》词一首:“清夜无尘 , 月色如银 , 酒斟时需满十分 。 浮名浮利 , 休苦劳神 , 似隙中驹 , 石中火 , 梦中身 。 虽抱文章 , 开口谁亲 , 且陶陶 , 乐取天真 。 几时归去 , 做个闲人 。 背一张琴 , 一壶酒 , 一溪云 。 ”

曲阳北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 。 庙内现存两通苏轼题名的词碑 , 汉白石玉料 , 面东并立 。 左侧碑刻苏轼手书的《行香子·述怀》 , 右侧碑刻苏轼手书的《满庭芳·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 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 百年强半 , 来日苦无多 , 坐见黄州载闰 , 儿童尽梦语吴歌 。 山中友 , 鸡豚社酒 , 相劝老东坡 。 云何?当此际 。 人生底事 , 来往如梭 。 待闲看 , 秋风洛水清波 。 好在堂前细柳 , 应念我莫剪柔柯 。 仍传语 , 江南父老 , 时与晒渔蓑 。 ”词意与《行香子·述怀》一脉相承 , 表达了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 , 以及在逆境中旷达超脱、随遇而安的淡泊心态 。


【长城地理】苏轼人生的河北密码

【长城地理】苏轼人生的河北密码// //

密码四:谪官过真定

正当苏轼在定州励精图治、大展身手之际 , 他再一次遭遇弹劾——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初三 , 突接朝廷诏令 , “依前左朝奉郎 , 责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军州事” 。 按宋制 , “责知”某地 , 马上就要启程的 。 苏轼不敢迟疑 , 当即收拾行李 , 带领家眷南下 。

苏轼奉调路过真定(今正定)的消息早已传得满城皆知 。 一位名叫褚承亮的少年更是欣喜万分 , 天刚亮 , 便拿着自己写的文章早早赶到了苏轼所在的驿馆求见苏大人 。 虽然行程紧迫 , 但苏轼爱才心切 , 立即接待了褚承亮 。 一看到褚承亮的文章 , 苏轼大加赞赏 , 对其文风、文辞悉心教诲 , 并勉励他继续努力 。 史料这样记载 , “苏轼自定武谪官过真定 , 承亮以文谒之 , 大为称赏 。 ”

褚承亮得到苏大人首肯后 , 更加努力刻苦学习 , 学业精进 。 宣和五年(1123年)秋 , 褚承亮参加乡试 , 同试者800余人 , 褚承亮为第一名 。 第二年 , 参加会试 , 即进士及第 , 出任易州户曹……

临济寺 , 坐落在真定城内 , 在佛教禅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 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 苏轼 , 就是临济寺的一名俗家弟子 。 临济寺的名僧名记录当中 , 就载有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名号 。

在真定短暂驻留期间 , 苏轼便去造访临济寺 , 赋诗作画 。 史料记载 , 临济寺“三门下有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石刻 , 极为精妙 。 ”只可惜 , 宋金战争中 , 临济寺被破坏一空 , 东坡先生的石刻也未能幸免 。 如何“精妙” , 只能想象了 。

密码五:临城道中作

车马继续南行 , 进入临城境内 。 故人家乡 , 怎能不歇歇脚呢?

王适、王遹二兄弟 , 临城两口村人 。 熙宁十年(1077年) , 兄弟二人曾赴徐州求学于苏轼 , 成为其学生 。 元丰二年(1079年)7月 , 在湖州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人诬陷 , 京城来人抓他 , 诸多好友怕受牵连都躲了起来 , 只有王适兄弟不但不走 , 还设宴为其饯行 , 并照顾他家眷多年 。 后来 , 苏轼亲自做媒让王适娶其弟苏辙的次女为妻 。 1089年 , 王适英年早逝 , 苏轼为其撰写墓志铭 。

岁寒知松柏 , 患难见真情 。 苏轼或许还想到:自己当初到定州任职时 , 也曾路过此地 , 只不过 , 那几天 , 大风呼啸 , 沙尘漫天 , 西边不远处的太行山都看不清楚 , 感到很遗憾 。 这次不一样了 , 天气转晴 , 万里无云 , 太行山上草木清新 , 冈峦逶迤连绵 , 翠崖岫谷如在眼前 。 这或许是一个好兆头吧?遭贬之人没人愿意看上一眼 , 只有千里太行送我到南方赴任 。 多么希望 , 我不要像柳宗元那样长期困在贬所愚谷 , 而是像韩愈那样转危为安 , 很快返回衡山 。 即兴赋诗一首《临城道中作》——

逐客何人著眼看 , 太行千里送征鞍 。

未应愚谷能留柳 , 可独衡山解识韩 。

苏轼难得有一份好心情 , 游览了普利寺、普利寺塔 , 乘舟环游汦河 。 入住普利寺院 , 与方丈对灯而坐 , 彻夜长谈 , 好不投机 。 第二天 , 苏轼谢绝方丈挽留 , 将随身携带的《前赤壁赋》手稿 , 赠与方丈 , 拱手告别……

车轮滚滚 , 河北的风物在身后越来越远 。 苏轼人生的大江在河北境内做短暂迂回之后 , 奔向南国 。 直到64岁病死常州 , 他再也没有回到京都(开封) , 再也没有回到河北这片土地 。

苏轼驻留河北仅仅半年多点 , 但是文化遗产甚多 。 他当年酿制的中山松醪酒 , 传承至今 , 多次荣膺国内外大奖;他当年创编的稻秧歌 , 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当年珍爱的雪浪石 , 后人多有瞻仰;东坡双槐 , 成为定州一大景观;曲阳石刻、临城诗作 , 不知引发多少人的共鸣;真挚的师生情缘、鲜明的人格魅力 , 又不知为多少人传为美谈……

有时候 , 我会想 , 关于苏轼的籍贯问题 , 不能太较真 , 那样就格局太小了 。 2000年 , 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公元1001年至2000年中的12位世界级杰出人物 , 苏轼成为中国唯一入选者 。 可见 , 苏轼不仅仅属于河北、属于四川、属于中国 , 更属于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