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1811年11月26日(清代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深夜 , 湖南省长沙府 , 湘乡县一个名叫白杨坪的偏僻的小山村里 , 一声清脆的孩啼撕破夜幕 , 向陌生的人世展示了他第一曲生命的乐章 。 对于这个生命来说这世界是神秘而未知的 , 对于世人来说也无人领会这个生命将会对一个民族 , 一段历史有何等意义 , 只有那个家族 , 那个此刻正忍受剧痛和幸福巨大冲击的母亲 , 才真正从这声啼哭感悟到了生命的延续和造物的伟大 。 这个生命就曾国藩 。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 , 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

曾国藩 , 字伯涵 , 号涤生 。 他所出生的那个小山村 , 坐落在湘乡;衡阳两县之间的高楣山下 , 距离湘乡城110余里白杨坪地处丘陵山区那里青山绿水 , 茂林修竹;自然景色十分秀丽 。 但是消息闭塞文化相当落后 。 曾国藩祖籍衡阳 , 清朝初年迁至湘乡县、荷塘乡大界里 。 嘉庆十三年他的祖父又把家迁到白杨坪 。

曾国藩的祖父叫曾玉屏 , 字星冈 。 父亲名麟书 , 字竹亭 。 曾麟书排行老大 , 共兄弟三人 , 老二早年夭折 。 老三曾骥云没有儿子 , 后来曾麟书就把自己的第三个儿子曾国华过继给了他 。 曾国藩的母亲江氏 , 是湘乡处士江沛霜的女儿 , 是个生性倔强的女人 。

曾国藩曾经说过:“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 , 其好处亦正在倔强 。 ”曾国藩兄弟姐妹共九个人 , 一个姐姐 , 三个妹妹 , 四个弟弟 。 二弟曾国潢、三弟曾国华、四弟曾国荃、五弟曾国葆 。

曾国藩家族刚迁到湘乡时 , 生活还很不富裕 。 直到他的高祖一代才日渐好转 , 到了他的曾祖父时曾家已成了一个颇有田产的地主 。 但是这个家族一直与功名科第无缘 , 从衡阳迁到湘乡的五六百年中竟连一个秀才也没有出过 。 对曾国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祖父曾玉屏 。

曾玉屏是个颇善经营的乡下财主 , 曾家的财产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他手上积攒起来的 。 但他年少时是个放荡游惰;只知挥霍家财的浪荡子弟 。 经常骑上大马跑到湘潭 , 同一些纨绔子弟鬼混 , 或相逐于闹市 , 或日高酣睡 。 后来在亲友长辈的劝说下 , 幡然悔悟 , 洗心革面 , 改邪归正 。

他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 , 苦心治理自己的家业 。 他亲自率领长工耕田;种菜、养鱼、喂猪 , 总之他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家方法 , 把这个封建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 。 后来曾国藩把他祖父的这些经验总结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诀 。 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祀祖先、邻里相好 。 这八个字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个乡下土财主的日常生活 。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 , 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

曾玉屏不仅是个生财有道的小财主 , 而且还是个武断乡曲的小土棍 。 村中之人对他无不畏惧 , 邻里之间如果发生什么纠纷 , 曾玉屏就在中间充当调解人 , 如果有谁不服他就大发雷霆之怒 , 声色俱厉往往使这些人不得不就此罢休 。 有的甚至还要买酒亲自登门道歉 , 事情才算了结 。

在家里曾玉屏更是个专制的暴君 , 在家庭事务上他独断专行 , 说一不二 , 对家人动不动就大加责骂 。 据说他对曾国藩的父亲更为严厉 , 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对他大声喝骂 , 丝毫不留情面 。

如果他在外面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 , 回家之后也会拿鞭子把曾麟书痛打一顿 , 而曾麟书此时还只能笑脸相陪 。 因此直到曾玉屏去逝 , 他一直是这个家族的最高统治者 。

曾国藩对他的祖父极为崇拜 , 认为他的言论、仪表都威严雄伟非常 。 虽然他和他的弟弟曾国荃后来都做了很大的官 , 但他们的威严程度和智谋韬略都远远不及他们的祖父 。 并且 , 只是因为没有机会才使他祖父终老山林而未能一展宏志 。 曾国藩说他祖父经常教育子孙:“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 , 在上则息万物之嚣 。 ”

“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奇耻大辱 , 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 ”这些话都成为曾国藩做人的格言 , 可以说曾玉屏的一举一动 , 无不对年青的曾国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 , 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

曾国藩曾经写信给他的弟弟们说:“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训 , 唯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 。 吾将星冈公之家规编成八句.....我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 。 ”由此可见曾玉屏的言谈举止 , 为人处世 , 都深深地影响着曾国藩 。 这一切不仅成为他当时发愤攻读 , 追逐名利的动力 , 而且成为他后来镇压人民革命生涯中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的思想渊源 。

曾国藩的祖上一直与功名科第无缘 , 甚至连一个秀才也没出过 。 本来他祖父是有条件读书的 , 但由于他年青时放荡游惰 , 很早就弃学不上 , 所以文化程度不高 。 但后来他成了乡里的头面人物 , 遇事又喜欢跑在人前指手划脚 , 因而深深感到自己没有功名的缺憾 。 于是他决心让自己的儿孙上学读书 , 猎取功名 。

一方面是想补自己早年弃学的遗憾 , 另外一方面 , 是想让儿孙通过读书跨入士绅的行列 , 并以此光耀门楣 , 荣宗耀祖 。 但他的儿子曾麟书即曾国藩的父亲 , 读书却十分蠢笨 , 让这个脾气暴躁刚愎自用的老财主万分失望 。

据史料记载 , 曾麟书接连考了16次试都名落孙山 , 直到43岁那年才考取个秀才 。 仅仅比曾国藩早一年入县学 , 曾麟书也深知自己与功名仕途无望 。 于是回家自办私塾 , 把全部的希望也都寄托在曾国藩兄弟身上 , 两代人的期许光耀门楣的重任 , 就压到了曾国藩他们的身上 。 曾国藩自幼十分聪明 , 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悟性与求知欲 。

传说曾国藩出生时他的曾祖父还在世 。 曾国藩降生时他的曾祖父正好梦见有一条巨蟒从空盘旋而降 , 盘于自家梁柱之间 。 巨蟒身上的鳞片闪闪发光 , 令人不敢逼视 , 当这一切把老人从梦中惊醒时 , 恰好听传报说曾国藩出世了 。 因此全家人都觉得曾国藩将来会成为大人物 , 所以对他要求也特别严格 。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 , 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

由于家人的严格督导 , 曾国藩5岁就开始读书识字 , 6岁开始就在他父亲执教的私塾中读书 。 在此期间 ,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了《五经》 。 随后学习八股文 , 为将来参加科举考试作准备 。 在父亲严格的督导和“晨夕讲授 , 指画耳提 。 ”的教育下 , 曾国藩不仅仅学习四书五经类文章 , 他还广泛涉猎了司马迁的《史记》 , 以及《周礼》、《仪礼》、《文选》等书 。

{!-- PGC_COLUMN --}

这些为他将来治学从政 , 打下坚实的基础 。 由于曾国藩天资较好 , 再加上父亲的严格要求和他自己的勤奋好学 , 他少年时候在家乡就小有名气 。 传说曾国藩14岁那年 , 他父亲的一个好朋友欧阳沧溟到他们家做客 , 席间看到曾国藩的诗文后大加赞赏 。 曾国藩的父亲也有意要卖弄一下自己儿子的才学 , 于是让欧阳沧溟当场出一个题目考考曾国藩 。

而曾国藩稍加思索便当场赋诗一首 , 欧阳沧溟看了后不禁连连点头 , 赞不绝口 , 认为这孩子小小年纪竟如此才思敏捷 , 长大后必然前途无量 。 于是就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曾国藩为妻 , 这就是曾国藩后来的正妻欧阳夫人 。

跟着父亲读了8年书以后 , 曾国藩开始把目光放到外面更为广阔的世界 。 从20岁开始 , 曾国藩到外 地求学 。 先是求学于衡阳唐氏家塾 , 然后又回到湘乡涟滨书院读书 , 十年寒窗苦读 。 这位志向远大勤奋好学的书生 , 终于在22岁那年中了秀才 。 秀才虽无功名之利 , 但这次成功无疑给曾国藩以巨大的鼓舞 。 从此以后他更加努力攻读 , 决心走那条封建社会中下层小地主的惟一出路:学而优则仕 。

就在他考中秀才的第二年 , 曾国藩进入当时湖南的最高学府 , 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学习 。 岳麓书院在长沙城河西背靠岳麓山 , 前瞰湘水 , 环境清幽秀美 , 是一处天地灵秀所钟之地 。 书院外有一条香径通往乾隆年间修建的爱晚亭 , 岳麓山上还保存着相传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碑石——禹王碑 。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 , 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

长沙城东南又有着西汉长沙王刘发当年留下的遗迹 。 所有这些自然美景与诸多的历史遗迹 , 都强烈地吸引着这位刚从农家走出来的年青学子 , 对于曾国藩来说 , 这外面的世界是多么新奇啊!因此每逢阳光明媚 , 天暖气晴的好日子 , 曾国藩常常或与学友结伴同游 , 共访美景 , 吟诗作赋 , 畅谈人生 , 或独自外出怀古思今 , 陶冶性情 , 怡然自乐 。

在岳麓书院期间 , 曾国藩的学习还是比较顺利的 , 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 , 并且以他的诗文称著于老师和学友们中间 , 名噪一时 。 24岁那年曾国藩从岳麓书院毕业 , 并在这一年他参加了乡试高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

然而事情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 中举之后 , 曾国藩信心十足地打点行囊 , 入京参加来年会试 。 他这次在京师滞留了两年 , 两次参加会试 , 都以失败告终 。 也许上苍故意要苦其心志 , 就在他功名无望 , 远隔乡关的时候 , 曾国藩进京的身上所带的银钱已所剩不多 , 岁暮天寒之时 , 眼见别人功成名就 , 合家团圆 , 曾国藩不由得伤感凭添 。 想当年自己怀着巨大希望 。 来到这天子脚下 , 皇城之中 , 本以为凭自己的学识才情 , 必可金榜题 , 名荣归故里 , 现在才知道人外有人 , 功名之争实非易事 。

因此 , 第二次会考放榜不久 , 曾国藩顿生回家之念 , 再加上囊中羞涩 , 他也不得不离开京都了 。 一路奔波劳苦;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辛苦自不必说 , 虽然路还是入京时的路 , 但曾国藩此时的心境却与入京时大相径庭了 , 来时豪情万丈;信心十足;如今却是落破还乡 , 凄凉旧道 。 但是生性顽强个性倔强的曾国藩 , 并未就此气馁 , 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 , 自己一定会如愿以偿的 , 因此在路过金陵南京时 , 他不惜从老乡那儿借钱花重金 , 买来廿三史 , 以便回家继续研读 。

回到家中父亲看到盈箱累箧的书再看看满脸尘土却又成熟不少的儿子 , 失望之余又颇感欣慰 。 他爱抚地看着曾国藩 , 意味深长地说道:“宽一(曾国藩的乳名)你借钱买书 , 我并不怪你 , 你借的钱我会想办法替你偿还的 , 但愿你能好自为之 , 把买来的书仔细圈点一遍 , 也就算对得起我了 。 ”曾国藩听了大受激励 , 从此闭门谢客 , 苦读一年 , 几乎足不出户 , 不时拿父亲的话来激励自己 , 并为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 。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曾国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五经》 , 还涉猎《史记》《周礼》等// //

从此之后曾国藩养成了对诗文史书的爱好 , 为他后来泛览百家 , 进行理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 更为重要的是 , 这种爱好为他以后带兵打仗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 , 作了极好的准备 , 方便了他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 。

一年苦读之后 , 曾国藩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 。 终于难耐青灯书案的曾国藩 , 又一次打点行囊 , 告贷于亲族 , 第二次入京参加会考 。 在这次考试中 , 曾国藩终于时来运转 , 中了第三十八名贡士 。 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当时深受道光皇帝重用的宰相穆彰阿 。 通过这次考试 , 曾国藩与这位炙手可热的朝中重臣搭上了师生之谊 。

穆彰阿是满州镶蓝旗人 , 翰林出身 , 深受道光皇帝信用 。 是鸦片战争期间有名的投降派 , 他最善于揣摩窥测道光皇帝的心思 , 进而对其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 。 并且这人党同伐异 , 对政见观点与自己一致的人就拉帮结派 。 反之则百般陷害 , 极力排挤 。 鸦片战争期间 , 有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 就曾因为反对对外投降而被他陷害过 。

自幼深受封建正统教育的曾国藩 , 则对穆彰阿的投降主义政策大为赞赏 , 认为从国家千秋大局着想 , 对外应该行和抚政策 。 持忠信态度妄图与英国政府讲妥 , 鸦片这东西不能作为正常的贸易品 , 对内则严惩那些私贩鸦片吸食鸦片的官民 , 妄图以此作釜底抽薪 , 让鸦片在中国市场上自然消除 。

这种想法无异于与虎谋皮 , 但穆彰阿此时仿佛遇上知音 , 立刻将曾国藩视作是自己门生中最有才干 , 最有见识的人 , 从此对他格外器 。 重并立刻将曾国藩的名字 , 由原来的“子城”改为“国藩”取作国家藩篱之意 。 从此之后 , 曾国藩深感穆彰阿和朝廷的知遇之恩 , 一心一意做起藩屏封建国家的忠臣来 。

参加完会考之后 , 曾国藩又参加了由道光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朝考 , 在穆彰阿的帮助下 , 他由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 在翰林院庶常馆深造 , 这一年曾国藩28岁 。 入翰林院学习成了曾国藩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 从此曾国藩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