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电视骗了好多年,宣读圣旨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竟然是错的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被电视骗了好多年 , 宣读圣旨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竟然是错的

圣旨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制、诏、诰、敕、谕、旨、批等命令的总称 。 现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圣旨” , 多为明清皇帝封赠官员及其先人、妻室的诰命与敕命 。 近年来 , 人们在影视、戏曲等文艺作品中 , 经常能看到皇帝圣旨或“情景再现”颁发圣旨的场面 。 然而 , 对于今天的市民来说 , 几乎很少人见到过真正的圣旨是什么模样 , 对于其印象更多来源于书籍或影视剧 。

140多年前 , 清廷连颁三件诰命 , 对老家为今建安区苏桥镇的葛虎变家人进行赐封 。 如今这三件诰命被妥善保存在我市档案部门 。


被电视骗了好多年,宣读圣旨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竟然是错的

被电视骗了好多年 , 宣读圣旨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竟然是错的// //

五色圣旨长度竟达2.4米 , 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

诰命也称为圣旨 。 以前看古代电视剧的时候 , 总是会听到‘奉天承运 , 皇帝诏曰’ , 而现在眼前的这面圣旨上却写着‘皇帝制曰’ , 很好奇 。 许昌市档案局馆工作人员袁冰指着玻璃柜内的清代诰命(复印件)说 , 其原件如今保存在建安区档案局 。

11月23日上午 , 采访人员驱车来到建安区档案局 。 在该局保管利用股股长周小丽的帮助下 , 采访人员见到了清同治年间的三件诰命 。 “这三件诰命是清廷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初九颁发给兵部差官葛虎变的祖父、父亲及兄嫂的!”周小丽说 , 以颁发给其兄嫂的这件诰命来看 , 尽管已经时隔140多年 , 仍然保存得非常完整 , 非常难得 。

呈现在采访人员眼前颁发给葛虎变兄嫂的诰命为五色圣旨 , 与大家通常在电视或影视剧中看到的圣旨不同的是 , 宽度为0.35米的它展开后全长达到了1.93米!“这与我们平时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圣旨并不太长截然不同 。 ”周小丽说 , 这件圣旨以蓝、红、黄、白、紫五色锦面为载体 , 用汉满两种文字正楷书写 。 文首“奉天诰命”为篆体 。 四周二龙相抱 , 文尾亦同 。 全文232字 , 依次用银白 , 草绿、铅灰、重蓝及黑色五种颜色书写 , 全文字迹清晰 , 完好无损 。

建安区档案局馆藏的还有另外两件诰命 , 也是同一天清廷颁发给葛虎变祖父葛禄全及父亲葛树的 。 这两件诰命均以五色锦面为载体 , 长度达到了2.4米 , 宽0.32米 。 诰文同样为汉满两种文字 , 竖行正楷书写 , 其中一件全文209字 , 另一件178字 , 文字清晰 , 保存完好 。


被电视骗了好多年,宣读圣旨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竟然是错的

被电视骗了好多年 , 宣读圣旨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竟然是错的// //

葛虎变为当时兵部差官 , 三道圣旨“门庭光耀”

据《葛氏族谱原序》披露 , 葛氏家住的先人原是出于赢姓 。 许昌的葛氏是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 。 到了明末 , 因遭受战乱 , 父兄离散 , 家谱失传 。 “能够使家谱流传下来的 , 只有恕行公 , 名讳学忠的 , 他以郡廪生的身份编写了家谱 。 ”

那么 , 诰命中的葛虎变是谁?为何清廷在一天内连颁三道圣旨赐封其家人?在建安区档案局 , 采访人员翻开厚厚的《葛氏家谱》查询 , 当“虎变”的名字跳入采访人员眼帘时 , 其下面的内容也吸引了采访人员的目光 。 “字子文 , 号啸山 , 丁卯科武举 , 前任兵部差官 , 后入抚标尽先即补都司 。 ”里面还介绍了葛虎变当时娶了三个妻子 , 有一个儿子名“葛鸿慈” 。

抚标指的是明清时巡抚直辖的军队 , 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 。 也就是说 , 葛虎变是当时兵部的一名官员 。 葛虎变的老家位今天的建安区苏桥镇 。 1872年十月初九这一天 , 对于葛虎变的家人来说是一个被清廷赐予殊荣的日子 。 在清廷赐给其兄嫂的诰命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兵部差官葛虎变之兄嫂葛瀛洲夫妇 , 尽兄长之职责 , 训弟经传诗礼 , 忠于朝廷 , 特赐其兄为“昭武都尉” , 赐其嫂为恭人 。 而另外两件诰命则披露 , 其祖父葛禄全被赐封为“武德骑尉” , 其妻为“宜人”;葛树赐封为“昭武都尉” , 其妻为“恭人” 。 武德骑尉、昭武都尉是清代的官称 , 前者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一种定制 , 正五品武官授武德骑尉之官阶 , 后者是清代武散官名 , 正四品 , 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 。

诰命、敕命作为封赠文书 , 从宋到清 , 共沿袭实行了950多年 。 国家档案局巡视员邹爱莲在所著的一篇论文中说:“这种制度之所以一直受到中国最高封建统治者重视和青睐 , 是因为它当时有着特殊的政治功能 , 通过这种封赠形式 , 最高统治者可以有效地笼络和稳定官僚阶层 , 巩固和扩大他们的统治支柱和社会基础 。 ”

在影视作品中 , 我们往往听到宣读开头时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这是不对的 。 因为清代诰命敕命的制首 , 都是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八个字开头 , 只有皇帝向天下宣告重大事务的诏书 , 才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一般向文武官员颁发的圣旨 , 不用“诏曰” 。


被电视骗了好多年,宣读圣旨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竟然是错的

被电视骗了好多年 , 宣读圣旨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竟然是错的// //

从民间征集而来 , 今被列为可移动文物

据史料记载 , 明清两代诰命敕命都是先由礼部、吏部等各部按规定具题 , 恩准后付翰林院撰文 , 再由内阁中书舍人缮写 , 最后钤印 。 明清两代都是实行“覃恩封赠” , 也就是官职和爵号不仅授给官员本人 , 而且可以“上荣其考祖 , 下及其子孙” , 有的还可以袭封数代或世袭罔替 , 祖祖辈辈享有特权 。 明清规定官员获得封赠的次数基本相同:一品封赠三代 , 二、三品封赠二代 , 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 , 八、九品只封赠本人 。

除了清同治年间的这三则诰命 , 建安区档案局还馆藏有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三月十八日封赠许昌人郭琛的诰命及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正月初一为庠生王元功颁发的敕命 。

赐给其兄嫂的诰命原藏于许昌县苏桥镇一农户家中 , 1966年被许昌县档案馆征集珍藏 。 如今其被被列为了可移动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