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 是中国红军史上的一件大事 , 它把来自不同战略区域的两支红军组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 , 为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木黄会师是两军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

会师概况

会师简介

1934年10月24日 , 贺龙、关向应、夏曦领导的红三军与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胜利会师 。 党中央特致电祝贺 , 并决定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 。 10月28日 , 红二、六军团主力向湘西挺进 , 开辟创立湘鄂川黔新苏区 , 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 长征途中 , 红二、六军团受命正式组成红二方面军 , 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 在人民军队征战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

会师经过

1934年5月 , 贺龙、夏曦、关向应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原红二军团)进入黔东 , 收编了活跃在黔东地区的“神兵” , 将“神兵”组建为黔东纵队(后改编为黔东独立师) , 并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 , 于7月21日至22日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 选举产生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 , 建立了印江、沿河、德江等六县 , 纵横100余公里的黔东革命根据地 。 红三军在黔东的活动 , 遭到了国民党黔、湘、川军阀部队的围剿 。 就在木黄这块峡谷地带 , 贺龙亲率红三军主力和黔东游击队 , 先后两次击溃和重创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反动军队 , 壮大了红军力量 , 巩固和发展了黔东革命根据地 , 为两军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934年8月 ,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 , 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的率领下 , 奉命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西征 , 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 , 并同红三军取得联系 , 同年10月 , 在石阡甘溪 , 突遭到湘、黔、桂敌军24各团的包围 , 部队被分成三个部分 , 这三个部队各自为战 , 突围后分别朝黔东苏区方向前进 。 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的第四十九团、第五十一团之一部首先从甘溪战斗突围后 , 与军团主力失去了联系 , 遂决定“先找到贺龙同志率领的部队 , 然后迅速回头支援红六军团主力 。 ”部队由石阡、江口县境的崇山峻岭间通过 , 并沿梵净山麓西北前进 。 10月15日 , 在黔东苏区的沿河县水田坝附近与红三军一部会合 。 李达见到了贺龙、关向应 , 即把红六军团在甘溪战斗中的情况作了汇报 。 骁勇善战的贺龙得知红六军团的艰难处境后 , 万分焦急 , 当即研究了接应的办法 , 并决定亲自率红三军主力南下接应红六军团 。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

10月16日 , 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主力南下 , 从沿河水田坝出发 , 星夜兼程 , 以9天急行军 , 绕梵净山东侧 , 经印江、松桃、江口 , 抵梵净山南麓 , 在木根坡与红六军团第五十团会合 。 随后 , 两支部队又沿梵净山西侧急进 , 继续往印江木黄等地寻找红六军团主力 。

而此时 , 红六军团主力十八师、军直机关和十七师一部 , 正转战于石阡、镇远、余庆、施秉一带 , 与敌周旋 。 10月10日 , 红六军团主力到达施秉时 , 已减员1600多人 , 且伤员极多 。 这里山势险峻 , 人烟稀少 , 物资奇缺 。 部队因为在悬崖峭壁上行动 , 被迫“焚烧行李 , 减少辎重” 。 许多人没有鞋 , 赤脚在荆棘丛生的密林李行走 , 战士们饿着肚子坚持战斗 , 不少同志因疾病和饥饿停止了呼吸 。 10月15日 , 军团主力在龙塘又遭敌截击 。 10月17日 , 经与敌拼杀后旋回甘溪 , 改走小道 , 拟通过镇远、石阡之封锁线 , 又与敌遭遇 , 经红军完全奋战 , 击溃了湘桂之敌 , 后在一老猎人的带领下 , 穿过人迹罕见的涧谷 , 并于当晚通过镇远、石阡封锁线 。 至此 , 红六军团战胜了大于我数十倍之三省敌军的围追堵截 , 于10月19日到达石阡 , 江口边界的板山桥 , 与尾追之敌激战后进入江口县城 , 20日凌晨 , 进驻德旺 , 21日 , 经甘沟、阴家槽越过苗王坡 , 到达印江缠溪 , 23日 , 经永义官寨、慕龙 , 宿落坳一带 。

10月24日上午11时 , 红六军团主力经新业落坳抵达木黄三甲 , 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主力及李达部队经新业芙蓉坝、锅厂 , 到达三甲 , 两军胜利会师 。 红六军团历时79天 , 行程5000余里的西征也至此结束 。 会师后的两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 在木黄水府宫召开紧急会议后于当天下午 , 转移集结到临近的松桃县石梁地区 , 在此休整一天后 , 于26日到达重庆酉阳南腰界 , 召开会师大会 。 会上 , 任弼时宣读了中央贺电 。 1982年8月 , 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为木黄会师题词:“二六军团 , 历尽艰险 。 木黄会师 , 三军欢唱 。 八千健儿 , 挥戈东向 。 沅澧汹涌 , 狂飙燎原 。 赤区重建 , 湘鄂川黔 。 抚今追昔 , 怀梵净山 。 ”《题木黄会师》 。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 是一次胜利的会师 , 团结的会师 , 是中国红军史上的一件大事 , 它把来自不同战略区域的两支红军结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 , 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 , 从此以后 , 两军团再也没有分开过 , 为完成新的更大的政治、军事任务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

历史意义

据有关党史专家介绍 , 红二、六军团会师无论从军事、政治上 , 都具有重要意义 。 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为解决两军团建设中各自存在的迫切问题创造了条件 。 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 , 在近80多天的艰苦转战中 , 行程5000余里 , 与优势敌军顽强奋战 。 因长途跋涉 , 部队极度疲劳 , 减员很大 , 处境困难 , 特别是经历了退出苏区和搬家式转移的痛苦教训 , 迫切需要休整 , 木黄会师为红六军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 红二军团由于夏曦执行“左”倾错误方针 , 导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丢失 , 特别是在红三军内部进行多次“肃反” , 取消了各级政治机关 , 政治思想工作薄弱 , 政工干部缺乏 。 虽然通过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 , 使党和红军的工作有了正确转变 , 但尚未得到彻底转变 。 会师后 , 红二军团与中央中断两年的联系得到恢复 。 二、六军团彻底摆脱了各自困境 , 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

第二、木黄会师后两军团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 , 为发展湘鄂川黔边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红六军团在甘溪战斗受挫、部队减员十分严重的情况下 , 如果不与红二军团会师 , 而按中革委的电令 , 单独地湘西一带前进 , 将受到湘敌的猛击 , 既无力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 整个部队的前途也不堪设想 。

第三 , 木黄会师使两军团形成一个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 孕育了红二方面军的诞生 。 会师后 , 两军团取长补短 , 共同发展 。 六军团着重从政治上给二军团以巨大支援 , 抽调一批政治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到二军团工作 , 充实了政治工作力量;二军团则抽调一批军事素质较高的干部到六军团 , 使两军团的力量得到很好整合 。 红二军团给六军团筹粮、送盐、配马、补充武器弹药 , 给予尽可能的保障 。 此后 , 两军团迅速发展 。 1936年7月 , 在长征途中 , 红二、六军团受命正式组成红二方面军 , 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 在人民军队征战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

第四 , 木黄会师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 在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无望的情况下 , 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 有力地牵制敌人 , 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 木黄会师后 , 两军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 , 主动发起了湘西攻势 , 打乱敌军部署 , 成功地将“追剿”中央红军的敌军重兵吸引到自己身上 , 并迅速地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 成为牵制敌人的新的战略支撑 , 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的危急关头 , 得以及时地转移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 , 从而使中国革命揭开新的一页 。

纪念碑

木黄会师纪念碑位于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将军山半腰 , 它背倚巍峨葱郁的将军山 , 前俯清澈如镜的木黄河 。 碑的正面有王震同志亲笔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19个斗大题字 。 整个建筑庄严雄伟 , 大方美观 。 1982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 , 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