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登基后为什么放汉献帝一条生路?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 当年和曹丕争得死去活来的曹植 , 也死在了曹丕的后头 。


曹丕登基后为什么放汉献帝一条生路?

曹丕登基后为什么放汉献帝一条生路?// //

原因无他 , 曹丕本身很重情义 , 不弑杀罢了 。 关于曹丕的性格 , 可以从其留世的诗作中窥测一二 。 至于一些旁的理由 , 解释起来实在过于牵强 。 比如顾及悠悠之口 , 禅让之事都已经做出来了 , 难道还怕再补上一刀吗?退一万步讲 , 就算是人言可畏 , 那也有一万种方法造成汉献帝意外身亡 , 泛舟时船沉了 , 喝水时呛到了 , 染重病而不治 , 都不用自己动手 , 只要暗示一下 , 手下人自然争着抢着去做了 。 事后就算有人怀疑 , 让具体办事的人出来背个黑锅即可 。 关于曹丕的狠戾 , 无非是因为有逼迫曹植做《七步诗》的桥段 , 但是此诗至今仍有争议 , 真假难辨 , 鲁迅先生就曾对此提出质疑 。 不过既然说到诗句 , 我们不妨欣赏一下曹丕的诗作 , 借以窥测诗人内心世界:诗作风格相对于曹操和曹植 , 曹丕的诗歌天赋是弱了些 , 作品不多 , 名气不佳 , 所以很多诗都无法考证创作背景 , 但是纵观其留世的几十首诗作 , 风格也极为明显了 。


曹丕登基后为什么放汉献帝一条生路?

曹丕登基后为什么放汉献帝一条生路?// //

曹操的诗 , 有雄浑气魄;曹植的诗 , 有狂野放荡;曹丕的诗 , 却是多愁善感 。 这三种迥然的风格 , 就能体现三人的性格差异 。 作品赏析曹操有一首《气出歌》 , 前两句:“驾六龙 , 乘风而行 。 行四海 , 路下之八邦 。 ” , 还有“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等诗句 , 尽显气吞山河之志;曹植有一首《灵芝赋》 , 前两句:“灵芝生王地 , 朱草被洛滨 。 荣华相晃耀 , 光采晔若神” , 还有杂诗中“远望周千里 , 朝夕见平原 。 ”等诗句 , 这是何等的狂妄和不羁 。 反观曹丕 , 就温情许多 , 一首《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 , 开篇两句“郁郁河边树 , 青青野田草 。 舍我故乡客 , 将适万里道 。 ”诗风柔婉细腻 , 荤没有乃父的气魄 , 也不如其弟的狂妄 。 这还没有完 , 曹丕也有一首《短歌行》 , 却不像曹操那样气势雄浑 , 反而哭哭啼啼:“其物如故 , 其人不存 。 神灵倐忽 , 弃我遐迁 。 靡瞻靡恃 , 泣涕连连 。 ” , 竟然是睹物思人 。 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 , 什么“妻子牵衣袂 , 抆泪沾怀抱”;什么“念君客游思断肠 , 慊慊思归恋故乡”;什么“凄怆伤人心 。 心伤安所念” 。 总之就是内心十分敏感 。 试问这样的一位温婉诗人 , 会是残暴之人吗?换了曹操和曹植都有可能对妹夫汉献帝和兄弟们下手 , 偏偏曹丕不会 。 重情重义其实《军师联盟》中的曹丕 , 就比较接近我们刚才分析的诗人形象 。 做事不果决 , 不过分 , 不坚定 。 时常瞻前顾后 , 为情所累 。 所以他继位之后 , 谁也没有杀 , 这已经十分不易了 。


曹丕登基后为什么放汉献帝一条生路?

曹丕登基后为什么放汉献帝一条生路?// //

试问自古禅让投降的君主又有几人能得善终呢?我们透过诗作 , 就可以直接读懂曹丕的内心 , 他所向往的不是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 , 不是风光无限的征讨 , 不是与天公比高的豪情 , 而仅仅是兄弟情义 , 家庭和睦 。 曹丕的一生颇具争议 , 又没什么争议 。 谁也说不出他是昏庸还是贤能 , 只是顺势而为改朝换代 。 除此之外 , 他无大过 , 却也没有奇功 , 只是安稳的度过了六年光景 , 就安然逝去了 , 这么一位简单平淡的君王 , 又何苦费尽心思 , 复杂的揣测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