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特辑:颜炳罡教授论中华文化(一)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元宵特辑:颜炳罡教授论中华文化(一)

1、什么是道统

中华文化的道统就是中华文化的道脉相承之统绪 , 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 是中华民族世代相守的核心价值观 。 从人文创始的意义上说 , 中华文化的道统可以上溯到伏羲、燧人、神农等三皇;从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上说 , 中华文化的道统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 。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指出:人文之元 , 肇自太极”“庖牺画其始 , 仲尼翼其终”“玄圣创典 , 素王述训 。 刘勰在这里所说的人文指人道、人伦 , 庖牺就是伏羲 。 刘勰认为太极是人文的元初 , 伏羲画八卦是人文的开始 , 孔子作十翼是人文的完成 。 《汉书·艺文志》认为 , 易为大道之源 , 而易道经历了人更三圣 , 世历三古的历史演进过程 , 三圣即伏羲画八卦、文王重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十翼即《易传》十篇:《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 古人认为这十篇解释《易经》的《易大传》是孔子所作 。 三古则一般指伏羲时为上古、文王时为中古、孔子时为下古 。 刘勰认为 , 易道是中国人文的元始 , 伏羲创始 , 孔子终成 , 因而孔子是中华文化道统之重要人物 。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原道》中继承了刘勰这一思想并作了进一步阐发 。 他重新诠释孔子集大成之意义 , 认为孔子是集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尧、舜、三代之大成 , 而不是像孟子说的集伯夷、伊尹、柳下惠之大成 。 章学诚在刘勰的基础上 , 进一步厘清了孔子与上古、三代之关系 , 强化了孔子在中华文化大统与大流中的地位与意义 。 无论是刘勰 , 还是章学诚 , 都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根源于中华文化的文教传统 , 它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根干 , 而不是枝蔓 。

刘勰、章学诚的道统说影响很大 , 但比二人道统说影响更大的是韩愈的道统说 。 韩愈明确指出 , 他所说的道不是老与佛之道 , 而是先王之道、仁义之道 。 这个道有一个相传的统绪 , 即尧传之舜 , 舜传之禹 , 禹传之汤 , 汤传之文王、武王和周公 , 文王、武王和周公又传之孔子 , 孔子传之孟子 , 孟子死后 , 这个道就不得其传了 。 韩愈的道统断自尧、舜 , 与刘勰、章学诚的追至伏羲显然不同 , 刘勰、章学诚的说法是汉人的说法 , 韩愈的说法则受启发于《中庸》、孟子的说法 。 韩愈以《中庸》中仲尼祖述尧舜 , 宪章文武的人文谱系为主 , 兼采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说法 , 形成了他的道统说 。 仁义是孔孟学说的核心价值 , 这一道统说的确立 , 是从中国人精神信仰上理清内在脉络 。 我们认为 , 韩愈的道统说与刘勰、章学诚的道统说并不矛盾 , 而是指向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 , 两说并存不悖 , 相互印证 。

2、尧舜之道即中道

韩愈将道理解为仁义之道 , 仁义之道即人道 , 人道即人之所以为人之道 , 这是韩愈对中华道统的新发挥 。 从现有资料来看 , 尧、舜之道其实是中道 , 即中正之道 。

孔子对尧的称颂无以复加 , 孟子对舜的故事大书特书 , 尧、舜被标榜为圣王 , 舜还是大孝的典范 , 位列《二十四孝》之首 , 以德著称 。 尧舜之所以如此备受尊崇 , 首先在于 , 自韩愈到宋明理学家 , 尧舜被普遍认为是儒家道统的开端 , 而允执厥中四字则成为道统的传授心法 。 尧将其终生从事治理天下的经验传授给他的接班人舜 , 舜又将这一经验传授给他的接班人禹 , 归根到底不过允执厥中四字而已 。 允执厥中就是牢牢地把握住中道、中正的原则 ,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 , 从其立国之道处说 , 就是以中道、中正为原则 , 这是中国的本质特征 。 这一特征恰恰由尧、舜、禹三代圣王而确立 。

尧舜之道是中道或者说是中正之道 , 那么又与仁义之道是什么关系呢?中道即仁义之道 , 仁义之道即中正之道 , 二者存在互为表里的关系 。 既然要讲 , 何为?换句话说 , 中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么一问 , 仁义就出现了 。 仁义是中的标准 , 中与不中要看其合乎仁义与否 , 合乎仁义就是中 , 不合乎仁义就是不中 。 如何实现中呢?依于仁义 , 居仁由义 , 从仁义出发 , 以仁义为尺度去处理一切问题就是中 , 否则就是不中 。 故而中道即仁义之道 , 仁义之道也就是中道 。

其次 , 尧、舜天下为公的胸怀 , 承载了儒家知识分子大同世界的千年梦想 。 尧舜之世 , 是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的时代 。 尧有儿子 , 但没有将天子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 而是传给德行出众 , 治理天下有方的舜;舜有儿子 , 也没有将天子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 而是传给治理洪水成效卓著、有功于天下的禹 。 这种传贤不传子的政权转移方式被称作禅让 。 禅让就是公天下 , 与夏、商、周三代天子将天子之位传给自己儿子或弟弟的家天下区别开来 。

世界上不少地方在其古老的历史传说与记载中都有大洪水的记忆 , 如希伯来文化中的《创世记》有写到 , 耶和华神鉴于人类恶贯满盈 , 以洪水灭之 , 历一百五十多天 , 只有诺亚一家得救 。 我们先民的洪水记忆甚至可以追溯到女娲氏时代 。 女娲氏时 , 四极坏 , 九州裂 , 洪水滔天 , 于是女娲氏乃断鳌足以立四极 , 积芦灰以止大水 , 率领先民第一次战胜大洪水 。 尧之时 , 洪水之大 , 荡荡怀山襄陵 , 浩浩滔天(《尚书·尧典》) , 治理洪水成为尧舜时代的当务之急 。 尧先是派鲧去治洪水 , 鲧根据女娲氏时的治水经验 , 用土掩即堵的方式治水 , 大败而归 , 后来被舜杀死于羽山 。 鲧的儿子禹接过其父治理洪水的事业 , 不过他改变了鲧的治水思路 , 不再使用堵的方法去治水 , 而是顺应水的特点去治水 , 疏通江河 , 让洪水流向大海 。 大禹治水 , 劳身焦思 , 在外十三年 , 三过其门而不入 。 他工作非常努力 , 生活又非常俭朴 , 舜老后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了他 。

大禹老了 , 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一个叫益的人 。 不过 , 由于益辅佐禹的时间不长 , 政治根基不牢 , 又被禹的儿子启推翻了 。 自启之后 , 天下不传贤而传子 , 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为之一变 , 由大道之行公天下转变为大道既隐家天下 , 开启了新的历史进程 。

3、夏商周与汤武革命

三皇五帝结束了 , 中国历史开始了夏、商、周三代 。 夏即夏朝 , 商即商朝 , 周即周朝 。

夏 , 又称禹夏 。 夏朝的真正建立者是禹的儿子启 , 而不是禹 。 不过 , 如果没有禹的政治资本的积累 , 启不可能完成夏王朝的建立 。 夏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 即由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 , 天子之位由选贤与能转变为传给自己的儿子或兄弟 。 学术界一般认为 , 夏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 , 奠基于禹 , 始于启 , 中兴于太康 , 败亡于桀 , 前后传十七位君王 , 凡历四百余年 , 一说四百三十二年 。

商 , 又称殷商 。 商是成汤建立商朝时所用的国号 , 盘庚迁都于殷 , 改国号为殷 , 有时又称殷商 。 商的始祖契 , 在舜的时代当过掌管文教的司徒之官 , 被封于商 。 由契到汤 , 八次迁都 , 历十四代 。 到成汤时 , 商的都城迁于毫 。

商朝建立者为汤 , 又称成汤、商汤 , 又名天乙 。 有一个成语叫网开一面 , 与成汤有关 。 有一捕鸟人 , 将网四面张开 , 并且向天地神灵祷告:天上地下 , 四面八方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吧!成汤见了 , 觉得这样做未免过于残忍 , 如此捕鸟会对鸟赶尽杀绝 。 他撤去网的三面 , 只留一面 , 且向天地神灵祷告:左边的鸟跑掉 , 右边的鸟跑掉 , 不听我命令的 , 钻进去 。 天下诸侯知道了 , 都说汤是位有爱心的国君 。 他对鸟都如此怜悯 , 何况对人呢!汤以仁慈而享名于天下 。

说到商汤 , 再没有比汤武革命更有名的了 。 商汤创始了历史 , 开中国历史上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之先河 。 如果说夏启建立了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而创造了历史的话 , 那么商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起而造反且取得成功的政治家而被载入史册 。 商汤的时代 , 夏朝的末代夏王桀残暴不仁 , 商汤起而革夏桀之命 , 经过十多年的东征西讨 , 终于实现了王朝更易 , 建立商朝 。 自成汤建立商朝 , 到商纣时商朝灭亡 , 凡历二十九王 。 一说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766年 , 亡于前1111年 , 存续共655年;一说建立于公元前1675年 , 亡于前1046年 , 存续共629年 。

周是活动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 。 相传周人的始祖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 , 但这个儿子是由于姜嫄踩了巨人脚印致孕而生 , 本想抛弃 , 故名为弃 。 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 , 号称后稷 , 教民耕稼有功 , 分封于邰 。 古公亶父时 , 率众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定居下来 , 自称为周 。

周王朝取代商王朝 , 成为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王朝 , 存续约八百年 。 周朝分为东周与西周 。 周王朝大约于公元前1046年始建 , 到公元771年周平王东迁后被称为东周 , 东周从周平王东迁一直到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 。 周王朝实际上由三人奠基:一是周文王 , 一是周武王 , 一是周公 。 周文王奠定周王朝的基业 , 周武王打天下 , 周公安天下 。

周文王 , 姬姓 , 名昌 , 因继西伯侯之位 , 称西伯昌 , 周朝建立后被追封为王 , 又称周文王 。 周文王为西伯侯期间 , 能明德慎罚 , 勤于政事 , 礼贤下士 , 广罗人才 , 拜姜尚为军师 , 使得天下三分 , 其二归周 , 但仍服事殷商 , 做到以大事小 , 受到天下诸侯的拥戴 , 为周武王灭商打下坚实的基础 。

周武王 , 周文王之次子 。 姬姓 , 名发 , 文王死后 , 武王继位 , 以姜尚为相国 , 以周公、召公为助手 , 积极从事兴兵伐纣的工作 。 商朝末年 , 纣王无道 , 残暴不仁 , 周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 , 八百多诸侯参与会盟 , 进行最后攻商的演习 。 公元前1046年 , 周武王乘商纣王精锐之师东征未还之机 , 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与商王朝的军队展开决战 , 纣王军队临阵倒戈 , 最终商王朝灭亡 , 周王朝建立 。

周公 , 姬姓 , 名旦 。 周文王第四子 , 武王之弟 。 武王伐纣之后 , 没过多久就去世 , 其子周成王还年轻 , 周公不顾天下非议 , 毅然摄政 , 掌控中央大权 , 以稳定大局 。 摄政不久 , 管叔、蔡叔与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 , 周公率众东征 , 一举而使天下太平 。 周公总结了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 , 深刻地认识到天命靡常 , 惟德是辅的道理 , 由此提出敬德保民的主张 。 周公还制礼作乐 , 完善了中国礼乐制度与教化机制 , 为周王朝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基础 。

夏、商、周三代文化是礼乐文化 。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 , 所损益 ,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 所损益 , 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 虽百世可知也 。 (《论语·为政》)孔子这里所说的礼是文化的代称 , 夏礼是夏文化 , 殷礼是殷文化 , 周礼是周文化 , 夏、商、周三代在文化上先后继起 , 因革损益 。 夏、商、周三代文化各有其特点 , 《礼记·表记》说:子曰:夏道尊命 , 事鬼敬神而远之 , 近人而忠焉 。 ……殷人尊神 , 率民以事神 , 先鬼而后礼 , 先罚而后赏 , 尊而不亲 。 ……周人尊礼尚施 , 事鬼敬神而远之 , 近人而忠焉 。 夏、商、周三代文化之演进恰恰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 夏人事鬼敬神而远之 , 殷人走向夏道的反面 , 强调鬼神的作用 , 甚至率民以事神 , 而周人回归夏人事鬼敬神而远之 。 夏代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公天下的传统 , 开创了中国政治家天下的格局 。 在公天下的时代里 , 所有权与管理权是分离的 , 天下是谁之天下?尧舜时代只能说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 天下人之天下 , 理论上讲应由天下人共管 , 事实上 , 远古时代不可能找到一种办法让天下人扛起天下之责 。 谁来扛起这个责?当然是天子及其大臣 , 管理权决定所有权 。 家天下时代所有权与管理权是合一的 , 权责明确 。 从公天下家天下 , 诚然人们那种纯美的、无私的道德失落了 , 但历史却是进步了 。

汤武革命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君权神授天命不易的魔咒 , 对统治者而言 , 必须好好经营天下 , 否则天命就会转移 。 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王朝之一 。 第一 , 它用分封制确立中央政府与天下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 建立起诸侯与天子之间的朝贡体制 。 第二 , 确立了嫡长子继承之法 , 一改殷人兄终弟及与父子相及并用的政权交接方式所产生的混乱局面 。 第三 , 周公制礼作乐 , 将中国礼乐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无一不是政治领袖 , 同时他们又是道的承载者 , 可以说在他们那里政统与道统是合一的 。 自孔子开始 , 布衣而承道统 , 中国政统与道统开始分离 , 皇帝持政统 , 儒生握道统 , 道与势、德与位展开了角力 。

本文选自《崇先祖重道统——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中华书局 , 201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