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迄今为止 , 行军似乎尚算顺利 , 但当上午洛林公爵与波兰国王共同策马登上卡伦山顶俯瞰战场时 , 他们惊异地发现 , 手中地图与实际地貌居然大相径庭 。 地势远比他们想象得更加险峻——这里没有地图上标示的平缓斜坡和田野 , 而是遍布岩石和坑坑洼洼的葡萄园 。 步兵通过都将举步维艰 , 更遑论波兰重骑兵了——而当骑兵不得不减速甚至下马下山时 , 他们极易沦为敌方炮火的靶子 , 可能会遭受很大折损 。 为此 , 波兰人需要火枪手提供强大的掩护 , 因为手下步兵稀缺 , 索别斯基要求调遣部分日耳曼精锐步兵加入他的队伍 , 洛林公爵慷慨地表示同意 。 两人都算久经沙场的老将 , 目睹这一片战场 , 不禁有些心事重重 。 原本因为联军在数量上已不落下风 , 加之士气高涨 , 他们希望能够一鼓作气 , 冲垮对手 , 为维也纳解围 。 然而如此崎岖复杂的地形 , 显然有利于防守方的土耳其人 。 土耳其轻骑兵更适合在这里作战 , 如果奥斯曼人严阵以待 , 合理设置火枪与加农炮阵地 , 以逸待劳 , 完全有可能给基督教联军造成灭顶之灾 。 不过 ,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 索别斯基和洛林公爵决意背水一战 , 强行发动突袭 。

另一方面 , 9月9日 , 土耳其人其实已经得知多瑙河北岸有一支基督教军队正在向维也纳进军 。 九月10日晨 , 奥斯曼帝国指挥官们在宰相的豪华大营中举行了作战会议 。 会上 , 卡拉·穆斯塔法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他严重低估了基督教联军的实力 , 而高估了本方的力量 , 决定精锐部队(主要是土耳其新军)继续攻城 , 而只是将大部分骑兵撤回军营防备 。 由于当天正好布达总督易卜拉欣贝伊率领一支预备队来到了战场 , 这更加重了穆斯塔法的自负 。 此外 , 奥斯曼的鞑靼骑兵错过了波兰国王索别斯基部队所处的位置 , 并未给大维齐带回正确的情报 。 卡拉·穆斯塔法与众指挥官出营巡视 , 经过一番观察和分析 , 他们断定敌人最有可能从北面渡过多瑙河而来 。 由于奥斯曼统帅不愿意让围攻功亏一篑 , 相当一部分兵力依旧徒劳地集结于城下 , 他能够用来机动防御的兵力其实有限 , 只能选择重点地段布防 。 穆斯塔法帕夏根据现有情报 , 认定基督教军队将从北部的卡伦山附近出击 , 因此 , 将主要的防御力量设置在城市西北的山脊 , 并搭建了一些野战工事 。 由于战线太宽 , 奥斯曼人的阵地其实严重缺乏纵深 , 卡拉·穆斯塔法心存侥幸 , 他觉得敌方援军数量不足 , 何况阵中还有大量鞑靼轻骑兵可作为预备队 。 不过 , 为了防备随时可能到来的西方援军 , 奥斯曼人不得不从城市周边抽调一部分炮兵重新部署 , 维也纳守军很快便从敌人减弱的炮火中预感到友军已经临近 , 士气大振 。 而土耳其抽调的这少数炮兵却过于分散 , 完全不足以遮断基督教8万大军的行军路线 , 可谓左支右绌 。 数月的围攻使得奥斯曼人自忖对维也纳周边地形已经了如指掌 , 卡拉·穆斯塔法认为 , 城市西部及西南方是大片森林、果园和山地 , 根本不适合大部队机动 , 因此 , 在这一区域他没有做出严密部署 , 甚至未修筑任何工事 , 连基本的反骑兵木栅栏都懒得安放 , 算得上是门户大开 。 的确 , 就目前为止卡伦山以南看上去风平浪静 , 但这是因为地势险恶 , 波兰军队还在艰苦的行军途中 。 大维齐对此一无所知 , 依旧在北面集结重兵 。 最后 , 他仅仅派新到的易卜拉欣贝伊率领他的匈牙利部队去西部设防 , 很快 , 他们将独自面对虎视眈眈的波兰人 。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

17世纪典型的神圣罗马帝国士兵盔甲和长戟 , 藏于维也纳军事历史博物馆

9月11日日落后 , 波兰大军已全部抵达南部山脊 , 准备就绪 。 此时 , 卡拉·穆斯塔法刚刚率领部分军队来到先前他们占据的努斯多夫(Nussdorf) , 这里有一块高地 , 大维齐布置了新军火枪手 , 可以居高临下地狙击敌人 。 洛林公爵也明白努斯多夫是兵家必争之地 , 下令炮手提前瞄准它 。 9月12日星期天 , 早上五点左右 , 决定维也纳命运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 北部的左路军统帅洛林公爵查理五世已经一夜未眠 , 滴水未进 , 虽然他安排了炮火准备 , 但隐藏在高地树丛和篱笆后的土耳其新军狙击手装备了重型火绳枪 , 威力和射程都超过了联军的同类武器 , 他们射术精湛 , 给正在列阵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 一度使之出现了混乱 。 但洛林公爵很快控制住了局面 , 他指挥两营步兵一前一后有序地向高地推进 , 他们互为犄角 , 终于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将土耳其人赶出阵地 。 或许是受他们的鼓舞 , 大批基督教士兵 , 主要是来自萨克森的战士 , 开始自发跟从他们 , 向土耳其人的后方阵地进发 , 而这完全不在洛林公爵的计划当中——如果这批部队孤军深入 , 就有被奥斯曼人侧翼包抄的危险 。 早上八点 , 洛林公爵不得不将手下的龙骑兵和最后一个萨克森步兵团投入战场 , 他们冲下卡伦山 , 去掩护友军的侧面 , 同时对努斯多夫高地发起猛攻 。 另一方面 , 洛林公爵查理也派出多名传令官 , 去通知前方的步兵们适当减慢速度 , 以便和援军汇合 。 大约在早上十点左右 , 由于前方传来激烈枪炮声 , 洛林公爵将自己手上最后的预备队——巴伐利亚军团投入进攻 。

到目前为止 , 剧本似乎还正按着卡拉·穆斯塔法的预期上演 。 基督教军队的动向与奥斯曼人事先的估计如出一辙 , 而后者已经构筑了火力据点等待他们自投罗网 。 然而 , 战局的发展很亏就超出了奥斯曼人的估计 。 萨克森的炮手具有一流的素质很勇气 , 他们冒险拖拽着大炮下山 , 来到努斯多夫村附近抵近射击 , 准确度奇高 , 给予本方步兵强力的支援 。 经过一番苦战 , 步兵团终于拿下了努斯山山头 , 很快 , 萨克森炮手也拖着大炮出现在这里 , 从高处向山下的努斯多夫射击 , 村镇里的土耳其守军很快就成为活靶 。 面对基督教士兵的齐射和步兵舍生忘死的冲锋 , 他们选择了四散而逃 。

{!-- PGC_COLUMN --}

远处观战的卡拉·穆斯塔法断定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 于是 , 他亲自率领身边的禁卫军团投入战斗 。 大维齐率部进入预先设置好的土尔肯桑茨阵地 , 并竖起了自己的帅旗 , 督促部下在这里与敌人决战 。 早上十一点 , 双方的战斗陷入了白热化阶段 。 洛林公爵竟能让自己的数万部队经过山丘之后 , 依旧保持阵型滴水不漏 , 让土耳其军官们也啧啧称奇 。 基督教部队的团结和斗志都超出了对手的想象 , 须知努斯多夫村并肩战斗的帝国士兵 , 分别信仰新教和天主教 , 昔日他们曾兵戎相见 , 此时面对强敌 , 却抛弃前嫌 , 生死与共 。 卡拉·穆斯塔法专注于同所谓基督教联军主力的“决战” , 以致无暇他顾 。 他完全不知道 , 洛林公爵已经及时将北线的战局通报了南方的波兰国王索别斯基 , 后者已经摩拳擦掌 , 准备发起自己的致命冲锋 , 而在西南方向守备的 , 只有部分鞑靼人和易卜拉欣的那支偏师 。 卡拉·穆斯塔法没有充分协调各部——例如 , 他完全有时间将正在围城的数千新军士兵调来增援西部前线 , 也有时间让工兵紧急修建第二道防御工事 , 或者派人去查看西南方罗斯科夫山附近有无异样 。 如果他采取了哪怕其中任何一项措施 , 结局恐怕会大不相同 ,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 虽然杀得难解难分 , 但洛林公爵成功牵制住了卡拉·穆斯塔法的全部注意力 , 而后者战线的西南方 , 已经是门户大开了 。

在控制住努斯多夫后 , 萨克森部队开始向防守严密的海利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进攻 。 奥斯曼守军部队得到卡拉·穆斯塔法的土耳其新军支援 , 反击火力颇为猛烈 , 当某处阵地被打开缺口后 , 立即有精锐的土耳其卡皮库鲁禁卫骑兵上前围堵 。 基督教联军也不甘示弱 , 萨克森选帝侯约翰·格奥尔格三世亲自率领他的骑兵加入战局 , 并成功击退了奥斯曼重骑兵 。 萨克森军队稍作休整 , 最终又打下了关键据点海利根施塔特 , 土耳其人不得不退守一座小型堡垒 。 时间已到了正午 , 烈日炎炎 , 从清晨起士兵们就未进食 , 此刻已有体力透支之虞 。 洛林公爵体恤部下 , 命令暂时停止进攻 , 全军休整 。 土耳其人也利用短暂的战场间隙调动军队 , 加固堑壕 。 洛林公爵的部队已占领沿途的各个重要村庄 , 甚至逼近奥斯曼大军指挥所所在地土尔肯桑茨 , 不过此时敌人实力尚存 , 他们距离维也纳看上去还是那么遥远 。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

神圣罗马帝国援军的逆袭 , 荷兰画家罗梅因·德·胡赫1683年绘制

在片刻的休憩中 , 德意志士兵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南方 , 终于 , 下午一点钟左右 , 罗斯科夫山附近渐渐飘起一股烟尘 。 那意味着索别斯基国王麾下近两万骑兵已经猛虎下山了 。 波兰骑兵大致分为了三部 , 右路由经验丰富的老将斯坦尼斯瓦夫·杨·雅布翁诺夫斯基(Stanis?aw Jan Jab?onowski , 1634-1702)率领 , 中路由国王索别斯基亲自带队 , 左路指挥官则是米科瓦伊·希耶罗宁·谢尼亚奥夫斯基(Miko?aj Hieronim Sieniawski , 1645-1683) 。 在骑兵的前方 , 排列着少量波兰步兵与日耳曼火枪手 , 此外 , 还有28门火炮 。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 , 翻山越岭 , 终于成功来到了开阔地 , 并摆出了进攻的阵势 。 奥斯曼人如梦初醒 , 急忙调集卡皮库鲁重骑兵和鞑靼骑兵前往阻截 , 但面对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波兰骑兵 , 尤其是精锐的翼骑兵 , 他们只能算是螳臂挡车 。 至下午四点 , 卡拉·穆斯塔法在自己的豪华营帐中 , 终于发现了战场西南方的“飞来横祸” 。 此时 , 他的主力正在与洛林公爵鏖战 , 另一部分军队还在维也纳城墙下的战壕里踟蹰 , 波兰骑兵的突然袭击让他面临前后夹攻的境地 , 他们完全有能力截断自己的退路 , 将两股奥斯曼军队分割开来 , 奥斯曼军队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 卡拉·穆斯塔法不是一个容易服输的人 , 他决定动员现有的兵力 , 在西南方重新构筑一道防线 , 顶住波兰人 。 然而 , 他的调度显得无序和迟钝 , 并且 , 当时他并未发现雅布翁诺夫斯基的右路骑兵 , 从而低估了波兰人的实力 。 除非对手犯下大错 , 否则他就地固守的计划 , 几乎将注定落空 。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

波兰国王率领翼骑兵下山冲锋 , 电影《维也纳之战》剧照 。

战场的另一头 , 洛林公爵和索别斯基同样面临艰难的抉择 。 他们已经目睹了奥斯曼人的浩大军容 , 体会了后者的战斗实力 , 初战告捷 , 而此时已接近黄昏 , 有人建议不如见好就收 , 等到来日再战 。 战后广泛流传的一则轶闻这样讲道:洛林公爵曾经征求疲惫不堪的军官们的意见 , 是否要继续进攻 。 萨克森老将冯德戈尔茨缓缓地说 , 我已经老了 , 很想今晚就睡在维也纳舒适的床上 。 老将的豪气感染了所有军官 , 于是洛林下令继续前进 。 不论这个版本是真是假 , 洛林公爵和索别斯基国王最终达成共识 , 要尽量在夜晚到来前解决战斗 , 于是两军共同发起了总攻 。 下午三点半 , 洛林公爵与萨克森选帝侯的部队率先向穆斯塔法所在的土尔肯桑茨进发 , 巴伐利亚炮兵为他们提供了强劲的炮火支援 。 他们一路奏凯 , 一小时后 , 他们已经夺取上下德布林 , 从北侧攻入了土尔肯桑茨 。

在他们南边1.5公里处 , 波兰大军已经做好出击准备 。 经验老道的索别斯基不敢轻敌 , 他的目标是奥斯曼人的大营 , 虽然新军士兵多半不在营中 , 但波兰骑兵将面对大量的奥斯曼骑兵以及炮兵 。 下午四点 , 波兰国王派出一支约一百二十人组成的翼骑兵敢死队 , 独自冲锋 , 去试探奥斯曼人的实力 。 虽然明知很可能一去不返 , 但这些精锐骑士义无反顾 , 冒着弹雨 , 向土耳其大营冲去 , 他们以传统的长矛为主要武器 , 在接近土耳其人一瞬间 , 才将长矛放低 , 然后奋力刺入敌人的胸膛或小腹 , 巨大的冲击力有时候能一次刺穿两名敌兵 , 让奥斯曼人肝胆俱裂 。 他们的冲锋 , 让人依稀回想起当年尼古拉·舒比奇·兹林斯基的最后一战 , 但结局却大不相同 。 虽然在土耳其人的顽抗下 , 这个连队仅有少数人生还返回 , 但索别斯基已认定大营里的土耳其人战斗力并不强大(土耳其最精锐的新军部队此时大部分还在维也纳城墙下 , 对大营面临的威胁一无所知) , 只要三支骑兵纵队直捣黄龙 , 很有希望迅速击破对方军营 。 与此同时 , 北边的卡拉·穆斯塔法已狼狈地放弃土尔肯桑茨的阵地 , 带着帅旗退回主营地首相帐篷里 。 主将的怯懦迅速传染了北部的土耳其军队 , 他们眼见穆斯塔法擅离职守 , 便争先效仿 , 从自己的阵地撤出 , 甚至大部分人都无心回到大营 , 开始直接往匈牙利方向逃窜 。

下午六点 , 索别斯基亲自率领约3000精锐翼骑兵和6000龙骑兵、哥萨克呼啸而来 , 两侧则由火枪手压阵 。 卡拉·穆斯塔法已经失去了对部下的约束 , 几乎束手无策 。 电影中将波兰翼骑兵集体冲锋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 看上去势不可挡 。 其实 , 波兰翼骑兵虽然骁勇 , 但如果设好拒马 , 甚至临时用四轮马车摆出“车阵” , 再发挥火器的威力 , 土耳其人还有翻盘的机会——1526年苏莱曼大帝在摩哈赤战役中 , 就曾用类似战术 , 大破匈牙利骑兵 。 而且波兰人也无法脱离德意志步兵的支援 , 他们也是幕后功臣(稍后进攻布达的战役中 , 失去德意志步兵掩护的波兰骑兵便在土耳其人那里吃到了苦头) 。 然而 , 穆斯塔法的帅才和威望显然无法和苏莱曼大帝相提并论 。 营地里的鞑靼人素来以投机著称 , 他们眼见获胜无望 , 就迅速地抛弃了奥斯曼盟友 , 剩下的二流士兵 , 在刚才波兰人的试探攻击中 , 大部分就已经吓破了胆 。 他们根本顾不上去营地外安放拒马 , 或聚拢马车 , 而是龟缩在营地里 , 期望波兰人头脑发昏地去攻击奥斯曼人别处的坚固工事 。 波兰骑兵以连为单位 , 彼此间隔约一把剑的距离 , 用密集的阵型向奥斯曼营地袭来 , 营中的骑兵没有空间机动 , 步兵同样展不开手脚 , 只能引颈待戮 。 一些见风使舵的士兵直接开了小差 。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

波兰翼骑兵横扫军营中的土耳其步兵

波兰骑兵的铠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 他们的“翅膀”在土耳其人看来 , 俨然就是死亡天使 。 大部分土耳其士兵都是一触即溃 , 还有的直接选择了丢下武器 , 弃营逃跑 。 极少数负隅顽抗的精锐士兵(如卡皮库鲁部队)也被波兰骑兵惊人的冲击力碾得粉碎 。 这场波兰人的胜仗可谓势如破竹 , 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计划中的第二波攻击部队甚至还来不及登台亮相 , 战斗便已经结束 。 卡拉·穆斯塔法得知波兰骑兵已攻入军营中心地带 , 顽强地带领亲兵再次投入战斗中 , 试图攻击波兰人的侧翼 , 但他的卫兵大部分已经壮烈殉国 , 而战局显然已经不可逆转 , 整个军营里都是尸体和溃兵 , 还有砍瓜切菜般来回穿梭的“死亡天使” 。 幕僚们提醒他 , 如果大维齐被俘 , 苏丹亲手交予的伊斯兰圣旗也会落入敌人手中 , 这将是帝国的奇耻大辱 。 卡拉·穆斯塔法冷静下来 , 回到营帐 , 裹好圣旗 , 带领部分重骑兵逃向匈牙利 。 作为战地统帅最后的一道命令是:围攻维也纳的军队立刻撤退 , 杀光所有俘虏与人质 , 毁掉一切补给和辎重 。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

波兰骑兵冲入土耳其大营 , 波兰画家约瑟夫·勃兰特(Józef Brandt)绘于1863年 。

穆斯塔法的三项指令中 , 只有杀死俘虏一条大体获得了执行(围城期间共有约30000战俘和人质被处死) 。 对军营里的步兵而言 , 面对气势汹汹的波兰骑兵 , “撤退”谈何容易 。 何况波兰人本为响应教皇圣战号召而来 , 对异教徒的溃兵毫无慈悲 , 几乎不留活口 。 困在维也纳坚城下的攻城步兵(尤其是土耳其新军)最为凄惨 , 他们被自己的主帅出卖 , 面对守军和追兵的前后夹攻 , 几乎全军覆没 。 而时间仓促 , 摧毁辎重和财物的命令也没有得到落实——不过阴差阳错 , 这一点恰恰拯救了许多土耳其将士的性命 。 波兰骑兵扫荡了附近奥斯曼步兵之后 , 回忆起土耳其军营的豪华 , 都牵挂自己的战利品 , 于是纷纷放弃追逐返回营地 , 大肆搜刮 , 在北边获胜的神圣罗马帝国战友也前来加入了这个欢乐的行列 。 很多士兵在奥斯曼帝国军营显贵的帐篷中 , 收获颇丰 , 因为后者有随军携带大量财宝的传统 。 身在土尔肯桑茨的洛林公爵则将土耳其人惨败 , 维也纳解围的好消息通过信使知会首都城防部队 , 其实在城墙坚持作战的他们目睹土耳其部队遭到横扫 , 早已得知了这一喜讯 。 维也纳军民箪食壶浆 , 打开城门迎接凯旋的基督教援军进城 。 第一个踏进维也纳城门的援军将领是年轻的巴登侯爵路德维希·威廉 , 而据说获胜后 , 索别斯基豪情满怀地引用了当年凯撒的名言 , 并将它改编为“我来 , 我见 , 上帝征服 。 ”是日夜 , 由于百年以来饱尝土耳其人狡诈谋略之苦 , 基督教军队担心卡拉·穆斯塔法是诈败 , 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 于是他们全副武装 , 枕戈待旦 , 唯恐遭到偷袭 。 但到了深夜 , 从各路斥候返回的情报看来 , 土耳其人的确一溃千里 , 维也纳真的安全了 。

对于这场戏剧性的大胜 , 电影《维也纳之战》将它归功于波兰国王索别斯基和他部下的骁勇冲锋 , 似乎土耳其人就是被一阵迅雷不及掩耳的突击所击败的 。 这显然不够客观 , 也难怪奥地利和德国的影迷耿耿于怀 。 在笔者看来 , 通观整场战役 , 平心而论 , 波兰国王索别斯基、神圣罗马帝国统帅洛林公爵以及维也纳守军司令施塔海姆贝格 , 连同他们麾下的将士 , 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 功劳应该各占三分之一 。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

维也纳之战 , 佛兰德画家保韦尔·卡斯蒂尔斯(Pauwel Casteels)作于1685年左右 。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翼骑兵的惊天逆转// //

1683年神圣罗马帝国缴获的奥斯曼帝国军旗和帐篷 , 现藏于维也纳军事历史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