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

罗泉钟氏祠堂 。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

盐神庙 。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

东嶽庙 。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

《万年灯碑》 。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

曹氏祖坟曹赞勋墓 , 忠仆就葬在坟侧 。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

罗泉全景 。

□陈伟平 曾为志/文 曾为志/图

四川资中县罗泉古镇 , 古称罗泉井 , 被誉为“川中第一龙镇” 。 从空中看 , 古镇宛如一条巨龙 , 傍着珠溪河蜿蜒飞腾 , 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爪清晰可辨 。 龙头由河东街、盐神庙、城隍庙、川主庙、南华宫、子来桥组成 , 盐神庙是龙冠 。 龙颈由老街构成 , 内有万寿宫、鼎兴宫、胡范渠书院等众多明清建筑 。 龙身由顺成街、中顺街、广福街组成 , 街内有天上宫、巧圣宫、胡范钦住宅等 。 龙尾由兴隆街组成 。 龙爪则由半山上的四维书院和珠溪河东面的禹王宫组成 。

罗泉古镇历史悠久 。 相传三国时 , 诸葛亮曾在此山上扎营 , 后因连续干旱 , 河流断流 , 大军无水可饮 。 诸葛亮遂派兵在珠溪河边凿井取水 。 不几天 , 凿井成功 , 诸葛亮见井中泉水清澈 , 入口甘甜 , 又见井口似箩筐 , 便命名为箩泉井 。 后来全军一共凿开4口大井 , 即后来的桂花井、大坝井、花园井、观音井 。 传说清朝时 , 一“罗”姓官员将“箩”字上的竹头去掉 , 改为“罗” , 并将罗泉井作地名使用 。 再到后来 , 民间又将“井”字去掉 , 俗称罗泉 。

另有一种说法 , 宋代此地即有一座寺庙叫罗泉寺 , 该寺毁于明初 , 场镇得名源于寺庙名 。 真相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 众说纷纭 。

罗泉复兴移民入川与盐业恢复

罗泉 , 走过1700多年的风雨 , 是一座因盐业而兴又因盐业而衰落的川中古镇 。 这里现存一座全国唯一的盐神庙 , 庙中供奉着盐业祖师爷管仲 。 罗泉地交仁、资、威三县 , 盐井开凿历史悠久 , 从秦代以来就是四川重要的产盐区 。 “始于秦、兴于宋、衰于明、复于清” , 是其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 。

明末清初的浩劫 , 使罗泉人口锐减 , 盐业生产陷于停顿 。 直到康熙年间 , 由于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推动 , 各省移民涌入罗泉 , 才使罗泉重焕生机 。

雍 正 七 年(1729) , 为了管理盐务 , 清政府在罗泉设立了资州分州衙门 , 由从六品的同知驻扎 。 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八·食货志》:“雍正七年 , 于罗泉置分驻州判衙门 , 监理盐政 。 ”

如此高的建制 , 在四川可谓绝无仅有 , 就连当时的富顺自流井也才只设立了分县衙门 。 极盛期的罗泉 , 井架矗立 , 车马辐辏 , 来自仁寿、资州、威远等地的物资在此汇聚 , 商旅不绝于道 。

据不完全统计 , 清末罗泉所凿盐井约有1515口 , 所产食盐远销成都及藏区 , 盐业之盛毫不亚于邻近的富荣盐场 。

推动罗泉盐业和场镇复兴的主力中 , 首当其冲的是数以千计的外省移民 。 尤其是来自闽粤的客家移民和来自湖南的湘籍移民 , 其中广东客家移民数量最多 。

根据罗泉的南华宫《万年灯碑》记载 , 当时移入罗泉的粤东移民有17姓之多 。 这些客家人占据了罗泉最主要的盐井 , 借助盐业的发展集聚了大量财富 , 钟氏家族的第二代钟太琇就是其中的代表 。

钟氏宗祠彰显家族繁盛的历史

钟氏家族来自广东镇平曹田尾 , 始祖钟昌琼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来到罗泉 。 钟家最早以佃耕为生 , 钟昌琼除农业外还兼做乡村医生 , 悬壶济世 , 在罗泉号称“善人” 。

他的次子钟太琇头脑灵活 , 不愿终生困于垅亩 , 将眼光投向了罗泉丰富的盐业资源 , 将资本悉数投资于盐井的开凿 , 成为罗泉盐业最早的复兴者之一 。

由他创立的同福灶是罗泉镇最大的盐灶之一 , 从清代一直繁盛到民国时期 。 当时钟氏族人修建的钟氏宗祠保存至今 , 其规模宏大 , 山门气势非凡 , 无不彰显着家族繁盛历史记忆 。

同时 , 致富的盐商家族将大量金钱投入到罗泉城的市镇建设中 , 沿珠溪河自上而下 , 南华宫、盐神庙、城隍庙、东岳庙、鼎兴宫、万寿宫、禹王宫夹河对望 , 飞檐斗拱 , 琉璃生辉 , 九宫八庙一寺的古镇格局得以形成 , 其繁荣程度可比州城 。

在罗镇宫观中 , 保留下来大量的捐款碑刻 , 而位列捐名前列的多是钟、潘、林、曹几个客家大姓 。 目前在罗镇碑刻中 , 最早记录客家人参与重建庙宇的是东岳庙《重修观音殿小引》碑 。

该碑树立于乾隆末年 , 在题名中 , 钟昌琼和他的3个儿子以12千文的捐额位居榜首 , 位列第二者捐款1600文 , 钟氏捐资远超其他会首数倍 。

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城隍庙的《重修城隍祠两庑碑》中 , 来自林氏、潘氏、钟氏、张氏的绅耆构成了建修的主力 , 承担了大部分资金 , 见证了盐商家族和古镇繁华的相生相存 。

往返川粤

客家移民曹玉辉的创业史

在古镇的复兴中 , 留下了许多艰辛创业的故事 。 这些故事中既有如钟氏始祖钟昌琼一样 , 在罗泉行医济世 , 后来发家致富 , 千里还乡购置祭田的孝义典型 , 也有如潘氏始祖潘文龙一样 , 年过七旬 , 还携带四子一孙 , 徒步入川的创业先锋 。

不过 , 最感人的故事 , 还是出自于曹氏家族 。 曹氏祖籍广东平远热水乡 , 雍正五年(1772) , 曹玉辉“日夜忧思 , 人稠地窄” , 决心入川创业 。 他历经千辛万苦 , 来到罗泉井“佣工营生” , 靠着“殷勤强健 , 忠实纯厚”的精神 , 在罗泉站稳了脚跟 。

运送金骸

家仆竟因劳而死

根据罗泉《曹氏族谱》记载 , 他“每逢农忙之时 , 日值工粟盈斗” 。 生活稳定后 , 曹玉辉想起远在广东的家人 , 又徒步返回广东接来母亲刘氏、妻子刘氏和弟弟曹玉彩 , 一家人得以团聚 。

经过打拼 , 到雍正十三年(1735)时 , 曹氏一家已经存有花边银一百六七十两 , 遂在乾隆四年(1739) , 约来罗泉的同族兄弟曹德先 , 从当地胡氏手中 , 买下位于罗泉井老鹳嘴田土一股 , 册名“曹辉兴” , 载粮八斗 。

其中 , 曹玉辉出资160两 , 曹德先出资192钏 。 曹玉辉占业三分之二 , 曹德先占业三分之一 。 两人在新业各修一四合院 , 上下相依 。 这就是今天的曹家上下院子 。

客家人崇拜祖宗 , 敦族睦宗 。 想到远在广东的父亲坟墓无人祭扫 , 每逢清明 , 曹玉辉兄弟都寝食难安 。 乾隆二十八年(1763) , 曹玉辉决定第三次返回广东 , 将父亲曹赞勋、大娘曾氏的骸骨背入四川 。

族谱记载 , 这次返程“任千辛万苦 , 不辞跋涉 , 历经险远 , 得以承先裕后” 。 为了运送金骸 , 这一次 , 曹玉辉和堂弟曹德先从广东携带了一名家仆同返 。

该家仆一路上尽心尽责 , 历经艰辛 , 待回到罗泉后 , 竟因劳而死 。 为纪念这位无名忠仆 , 曹氏族人特别将其安葬到曹氏祖坟之侧 , 褒奖其义 。

今天 , 我们仍可看到曹氏祖坟的布局与广东原乡客家墓葬丝毫不差 。 坟墓墓堂合围 , 向内聚集 , 宛似客家民居围龙屋 , 体现了客家人的家族凝聚力 。 可惜的 , 忠仆的坟茔已被农田开垦侵蚀 , 湮没不见 。 只有他的故事还在曹家后人中传颂 。

这段5000多里的路途 , 曹玉辉竟然往返了3次 , 在整个巴蜀地区难得一见 。 正如《曹氏族谱》所言:“广州老屋至罗泉 , 路有五千三百四十里之遥 。 玉辉三次来回罗泉至广州 , 可见千辛万苦 , 不辞跋涉 , 历经险阻 , 得与承先启后 , 使我族落担蜀地 。 凡为子孙者当念我祖我宗贻谋燕翼之情 , 深刻于骨 , 刻骨铭之于心也 。 ”

族谱记录

往返川粤两地路线

为铭记来川创业的不易 , 曹氏后人将其往返的途程详细地记录到族谱中 , 代代传颂 , 成为我们今天感受填川移民真实经历的最珍贵资料:

水路:资中搭船走泸州到重庆(12日)、到宜昌府(10日)、至湘潭县(8日)、到萍乡县(16日)、再走旱路过山(60里)到庐墟上船至樟树镇(8日) , 再转江乘船到赣州府(16日)、再船至会昌县到筠门岭(12日)、上岸到广东平远县热水乡(240里) 。

旱路:罗泉120里 , 资州府90里 , 内江县120里 , 隆昌120里 , 永川县120里 , 走马岗90里 , 重庆府关口140里 , 善背陀120里 , 羊鹿口110里 , 培州关口(进小河)走羊角七120里 , 中坝嘴80里 , 到彭水县160里 , 郁山镇140里(川湖交界) , 黔江县220里 , 来凤镇360里 , 永定县180里 , 慈里县180里 , 常德府大关口180里 , 龙扬120里 , 沿江县180里 , 长沙省关口220里 , 湘潭县90里 , 醴陵120里 , 萍乡县100里(江湖交界) , 远州府140里 , 分宜县140里 , 吉安县180里 , 赣州府大关口420里 , 会昌县420里 , 均门岭100里 , 城江县80里(广江交界) , 平远县120里 , 热水乡100里 , 老屋 。

这份珍贵的行程表 , 反映了当时客家人移民迁川、往返川粤两地的路线 , 是研究移民历史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

其实 , 除了曹玉辉 , 其族兄弟曹德先的入川经历也可圈可点 。

曹德先的父亲叫曹子熙 , 雍正五年(1772)同曹玉辉一样 , 投身于入川的滚滚人流中 。 不幸的是 , 曹子熙在半途突发疾病亡故 , 留下了续弦古氏和3个儿女 。

虽然身处异乡孤苦无依 , 但古氏意志非常坚定 , 决心继续前行 。 她将丈夫的骨灰背负在身 , 携子带女 , 历经艰难 , 最终来到罗泉落业 。 彼时 , 曹德先不过18岁 , 其妻刘氏才17岁 。

就是这位坚强的女性 , “十有三年以来 , 坚耐矢志 , 操作勤俭 , 日积月累 , 存有十余金 。 ”最后帮助儿子曹德先于乾隆四年(1739)与同族兄曹玉辉购置了老鹳嘴田地 , 成为曹氏家族世代尊崇的开基祖母 。

曹氏族谱有云:“慈顺留题古氏颁 , 于归进旺岂偷闲 。 迁移锦地离乡井 , 现出青云去故关 。 一路艰辛诚万苦 , 半途而度历千山 。 携男得穴持家务 , 配女名门把婿删 。 ”

乾隆二十八年(1763) , 曹德先和曹玉彩同回广东 , 把生母蓝氏的金骸背入四川 , 同父亲合葬于罗泉老鹳嘴 。

由于生产工艺等原因 , 罗泉的盐业渐渐凋零 , 风光不再 。 新中国成立后 , 客家移民也慢慢丢失了客家话 , 客家记忆渐渐淡去 。

只有那些石碑的铭文、泛黄的家谱还记载着这段历史 。 偶尔坐在茶馆里的老人间或还谈起这些家族往事 , 往事就像冬日里无声流淌的珠溪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