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立后,“文“与”武“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唐末 , 各位诸侯割据一方 , 全国动荡不安 , 五朝十国更加混乱 , 征战不休 。 赵匡胤建立宋朝已经近100年了 , 历史的教训和自己的经历 , 使宋朝自觉地调整了“文”和“武”所占的分量 。


宋朝建立后,“文“与”武“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宋朝建立后 , “文“与”武“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

宋朝从不隐瞒他们对“文”或者说“儒”的重视 。 宋太祖就曾经对宰相赵普说过 , 你已经成为宰相了 , 你要带头多读书啊 , 因此 , 后世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 当然不是很可信 。 但由此可以看出 , 宋朝皇帝在科举考试上确实做了很大的功夫 , 最直接的方法是降低门槛 , 只要有才能就能参加考试 , 同时增加录取名额 , 考上了就安排工作 。 这与五朝十国的苦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在那个时候 , 如果人们想出人头地 , 就必须参军 。


宋朝建立后,“文“与”武“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宋朝建立后 , “文“与”武“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

现在 , 只要你努力学习 , 按时参加考试 , 你就有机会工作稳定 , 而且一次不能考上还可以回考 。 而且宋太祖说了 , 不杀士人和上书言者 , 这就相当于获得一枚免死金牌 。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这一遗志 , 所以宋朝早期想当兵的人大多都去学习了 。 士兵是锋利的武器 , 可以保护人民 , 也可以伤害人民 , 一旦有机会 , 连皇帝都能换下来 。 而读书人受到统治者改革过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 他们最高的理想是在忠诚的前提下争取进步 , 如果他们反叛 , 他们将无法说服自己 。


宋朝建立后,“文“与”武“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宋朝建立后 , “文“与”武“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

随着科举的兴盛 , 文官也越来越多 。 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两府” , 中书省与枢密院 , 中书省是宰相的办公室 , 一开始就是文官掌管 。 枢密院掌管军队 , 一开始还是武将掌管 , 宋真宗时期 , 将领逐渐减少 , 宋英宗时期 , 基本上都是由一群读书人指点江山了 。 在这一点上 , 国家的高层决策 , 不管是民事的还是军事的 , 文官集团都有很大的影响 。 至于地方政府则分为三级 , 最高等级称为“路 , 。 最低的是“县” 。 五朝十国时 , 这些地方政权都由武将统治 。 宋太祖上台时 , 就都被文官取代 , 军事将领则另作安排 。


宋朝建立后,“文“与”武“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宋朝建立后 , “文“与”武“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

宋朝的军事体制也很奇怪 。 宋太祖建国后 , 将全国精兵弄到了京城 , 由皇帝统一指挥 。 说到这里 , 这应该是以前藩镇割据导致的 。 禁军分为三个衙门 , 称“三衙” 。 每个部分的指挥官都是军事指挥官 。 将军们指挥部队 , 但他们不能擅自出兵 , 因为他们没有调兵权 。 这种调兵的权力来自枢密院 , 枢密院的命令来自皇帝 。


宋朝建立后,“文“与”武“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宋朝建立后 , “文“与”武“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 //

毕竟人心难测 , 之前再亲近的也怕背叛 , 于是皇帝干脆定期调动武将 , 互相交换防区 。 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将和兵刚记得双方名字 , 就又换了新的领导或者下属 , 这样时间长了 , 两者就都不主动去认识对方了 , 这就是后世所批判的“兵不知将 , 将不知兵”了 。 事实上 , 皇帝这样做是害怕将军和士兵关系亲近 , 很容易反叛 。 归根结底 , 还是以前藩镇割据导致的 。 在这里提一下岳飞 , “莫须有”的罪行其实隐含着“岳家军”的原因 。 政府的军队给了世界人民一种私有化的感觉 , 军民越亲近岳家军 , 宋朝皇帝的心就越担心 , 怎么可能会让他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