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田野调查笔记」何家大院:雪藏山中的瑰宝(二)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何家大院:雪藏山中的瑰宝(二)

在张店村村委会支部书记王开明的带领下走到铜沟农家村落 , 站在农家院外就能望见沟底溪边的两座典型川西四合头宅院 , 青瓦屋脊、粉白墙壁被青山翠竹笼罩 , 由西而东的溪水在这里转弯改向由北向南流 , 形成水绕宅院两面之势 。

石雕楹联:彰显主人儒雅风韵

顺田地间小路步行下至铜沟 , 走过沟上的老石桥 , 二三十米外两座相连的四合院呈现眼前 。 我们向右宅院而行 , 爬上十几米缓坡曲径 , 一道4米多高、16余米长的巨石保坎(第一层台地保坎)迎面扑来 , 让人为之一震 。

曲径从右侧绕上保坎 , 一个进深7米多、长近30米的平台坝子让人眼前一亮 。 抬眼看见山边一字排开的20多米长、4米多高的巨石保坎时(第二层四合院保坎) , 震撼了每位到访者 。

再看路两侧长满青草的台坝上 , 三根直径40厘米、高4米的石柱直指苍穹 , 七根满布青苔的残断石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 , 让人顿生些许沧凉 。 67岁的何隆清老人指着这些石柱告诉我们:“这就是原来支撑我家厅房的18根石柱 。 ”每根石柱三面雕刻的楹联和石柱上下端精雕细琢的花纹 , 彰显出主人的儒雅风韵 。

环顾四周尚存的10根石柱 , 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乾隆年间 , 感受到6排18根4米高立柱的恢弘气势 , 二楼20多米长的四间吊脚厅房正悬吊在我们头顶 。 从这里上21级石阶就到了何家大院的天井 。 石阶和四合院的龙门子(即宅院门)都与众不同:这道石阶长8.6米、宽2.4米 , 石阶两边各修了一条宽深都16厘米的排水沟 , 原来是盖着石板的阴沟 , 因盖板损坏现成了明沟 。 全用石料修建的龙门子立在石阶中部 , 门柱紧贴石保坎 , 门额两端跨过门柱搭建在保坎之上 , 门额上面的木质顶盖早已无存 。 40厘米高的石门额前后两面 , 雕刻着50多个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 。 石柱门上正侧两面阴刻着邛州庠生黄钟瑛撰题的“山色侵窗朝看画 , 泉水绕枕夜闻箫”与“后昆昭甲第 , 岚泽霭华堂”两幅篆书楹联 , 把何家大院居所的宁静、恬适和期盼撰书于联意之中 。 更重要的是楹联落款“壬子年吉日榖旦”为我们考证何家大院的建造时间提供了有力物证 。

穿过雕刻精致的龙门子拾级而上便是原四合院 , 虽然原建的两层楼正房、单层侧房、厅房的风貌荡然无存 , 只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修建的“L”形小青瓦房 , 但从当年用大石板铺成的近120平方米(11.5米×10米)天井和四周近3米宽的阶檐 , 以及仅存一半的两座四合院之间的3.5米高隔墙等建筑中 , 就能让人感受到原建何家大院的恢弘气势 。 何况这只是何家大院的一半 , 就在那堵高3.5米、长20多米的隔墙左边还有一座同样构建、同样式样、同样规模的四合院建筑 。

移步左院 , 在第一台阶底我们见到了右院无存的一对直径50厘米、厚25厘米的原配石鼓卧于阶前 , 彰显出老院落的古朴与端庄;一个尚存1.05米高(原有1.5米) , 宽34厘米、厚24厘米的泰山石敢当立于石鼓之右前 , 它以残缺之躯忠于职守挡住前路之邪气 , 保障着宅院的平安 。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何家大院:雪藏山中的瑰宝(二)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何家大院:雪藏山中的瑰宝(二)// //

造纸作坊: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离开何家大院 , 何隆清又带我们踏上寻找何家造纸作坊遗址之路 。 在铜沟去道(左)火(井)路几百米的泥泞机耕道旁 , 老人指着靠山边的一个泥塘告诉我们:“这就是以前造纸作坊的泡料池 。 ”

在他的指点下 , 我们大致辨认出长方形泡料池的四周边界 , 测量出这个泡料池长15米 , 宽8米 , 深2.5米 。 据老人讲 , 这个料池一次可泡青竹几万斤 。

随后 , 在距此不远的沟对岸 , 我们找到了蒸煮竹子的石篁锅 , 此篁锅用石料砌成圆形 , 内径3.3米 , 外径4.1米 , 深3.5米 , 向沟一面开有宽1米、高1.5米的灶门 。 何隆清介绍 , 这口篁锅可一次煮竹上万斤 。 在这附近还有多个泡料池和几口篁锅 , 有的篁锅比这口还大 , 一次可煮两万多斤竹子 。

何隆清称 , 在何家大院附近和去石笋漕的途中都有当时何家大院的造纸作坊 , 可惜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被毁——泡料池、篁锅的石料撬去修地保坎 , 在料池和篁锅中种树栽竹 。

在众多造纸作坊中 , 只有何家大院下的大坪何家造纸作坊用得最长 , 一直使用到1958年才停产 。 那时大队每天都有20至30人在这个造纸作坊劳作 , 卖纸的收入也是大队主要的经济来源 。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何家大院:雪藏山中的瑰宝(二)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何家大院:雪藏山中的瑰宝(二)// //

何氏花碑:做工考究雕饰精美

看完篁锅遗址 , 我们又寻找到本文前面提及的何氏先辈的几座老坟园 , 当地人称何氏花碑 。 这些花碑中 , 何朝臣和何喻氏碑是单页碑、歇山式盖顶 。 何朝臣碑简朴而无雕饰 , 喻氏碑雕饰精美 , 其余两座三滴水大花碑 , 做工考究、雕刻精细 , 精湛的雕刻技艺与修建何家大院的石雕十分类似 。 其碑文所载为研究何氏家族史提供大量可靠信息 。 何喻氏碑文的“亡于文三甲童家沟”之记载对“铜沟”称谓的来历有了新阐释:“铜沟”还是“童家沟”?孰是孰非?有待智者去考究 。

这次铜沟之行 , 我们寻访到了两百多年前何家大院建筑和铜沟造纸作坊的遗址、遗物等动人心魄的遗存 。 这些雪藏已久的旷世瑰宝 , 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而经典的建筑实物和精湛雕刻技艺 , 还保存了许多人文信息和方志史料 , 为研究何氏族史 , 考证铜沟历史及变迁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佐证 。

文/图 高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