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里的春气息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青团里的春气息


青团里的春气息

青团里的春气息// //

水彩插画 谷蔚然-GWR/绘

【知味斋】

寒食枣团店 , 春低杨柳枝 。

酒香留客住 , 莺语和人诗 。

读着白居易的《寒食日过枣团店》 , 就想起在江南一个青团店 , 看到宣传视频播放白居易这首诗 。 诗里的“枣团店”居然成了“青团店” 。 后来方知这不足为怪 , 媒体常把两者搞混 , 商家也乐得如此 。 这种借古说今以讹传讹的趣闻误传 , 倒是体现了人们对青团的喜爱之情 。 青团是一种聚集着春天气息的美食 , 油绿如玉、清香扑鼻 , 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 要说古老 , 江南的青团子应该在唐之前就有了 。

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 , 即有疾风甚雨 , 谓之寒食 。 禁火三日 , 造饧大麦粥 。 ”还说:“是日 , 取鼠曲菜汁作羹 , 以蜜和粉 , 谓之"龙舌拌" , 以厌时气 。 ”有论者认为 , 这“龙舌拌”其工序和用料与后来的青团相似 , 也许是青团的前身 。

春秋时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 , 逸禄不仕 , 携母隐山 , 焚林俱死” 。 晋文公为纪念他 , 下令在子推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全国禁火、只吃冷食 , 形成寒食节俗 。 “相传百五禁烟厨 , 红藕青团各祭先 。 ”《吴门竹枝词》里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 , 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的典故 。 明代朗瑛《七修类稿》:“古人寒食 , 采桐杨叶 , 染饭青色以祭 , 资阳气也 。 后变为青白团子 , 乃此义也 。 ”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清楚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 , 为祀先之品 , 皆可冷食 。 ”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 , 对青团的制作也有记载:“捣青草为汁 , 和粉作团 , 色如碧玉 。 ”如此看来 , 寒食这个本由纪念贤人而来的节日 , 无意中造就了一种美味 。 人们在祭祀之日 , 吃着美食 , 自然也会想起忠君孝母的介子推 , 这青团也就有了凝聚人心的正能量 。 怪不得到了唐朝 , 此俗推而广之 , 寒食清明并提为一 , 那青团子就成了更为广泛的寒食祭品和食品 。

说到这里 , 就想起青团的另一种称谓 。 青团在旧时吴地民间有“三让青白团子”之称 , 吴人为纪念吴文化的宗祖泰伯而冠以此名 。 每年清明节祭奠时 , 吴人都用青白团子作为供品 。 内包三种馅料 , 吴语称“三酿” , 谐音“三让” , 寄托着当地百姓对先贤吴泰伯“三让天下”的颂扬 。 “青白”两种颜色 , 寓意泰伯一生清清白白 。 吴人有对联称:“志异征诛 , 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 , 一抔万古江南 。 ”孔子在《论语》中曾高度评介:“太伯(古称泰伯) ,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 三以天下让 , 民无得而称焉 。 ”这江南小吃青团子 , 又裹上一层“谦让”的皮儿 。

青团还有一种称谓叫青馃 , 也就是浙江、安徽、江西等地流行的时令风味小吃清明馃 。 青馃色泽用料与青团相似 , 只是大都呈三角形 , 所以又叫三折(角)馃 。 也有荷包蛋形状的 , 称为“荷叶馃” 。 还有月饼状的 , 是用印模做成的 , 上面印有漂亮的花纹或吉祥字样 。 在我眼里 , 最好看的是江西的长饺形清明馃 , 看上去像一弯绿莹莹的月亮 。 说起这“馃” , 有的地区曰“粿” , 比如潮汕和福州的清明团子分别叫朴籽粿和菠菠粿 。 而“馃”与北方人爱吃的馃子(油条)同一字 , 让我想起家乡山东的煎饼卷馃子 。

青团在台州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 , 叫青餣 , 是清明时节特有的小吃 。 在台州 , 过清明节像过大年一样 , 在外的人纷纷赶回老家祭祖扫墓 。 如果说“餣”具有饮食文化的味道 , 那么“馃”为“食”与“果”联合起来表示瓜果形状的糕点 , 尤其那青团的“团”(青团 , 也叫青圆子) , 别看朴素明了 , 可释为团结、团圆 。 团结聚集起那“青”(“青”是指野菜 , 如艾青、绵青、花青等不同品种) , 就成了散发春天气息的“圆满”了 。 何况那圆满里又包含着那么美好的寓意!在万物生长 , 清洁明丽的清明春日 , 吃着这样的美物 , 心里自然生长着正能量 , 怎会不春意盎然 , 精气神十足!

说到这里 , 又想起成都一带清明食俗里的“欢喜团子” , 用线串起各种色彩的“欢喜团” , 让人望之欢喜 , 食之忘忧 。 不由得让人暂时忘记“清明时节雨纷纷” , 在心中升腾起一种欢喜之情 。

(作者:卢恩俊 , 系诗人)

作者:作者卢恩俊 系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