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 //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 , 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 , 16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 。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 , 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 七岁善书 , 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 , 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 , 右军之前 , 惟廙为最 , 画为晋明帝师 , 书为右军法 。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 卫烁 , 师承钟繇 , 妙传其法 。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 , 低昂美容 。 又如美女登台 , 仙娥弄影 , 红莲映水 , 碧沼浮霞 。 ”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 , 自然受到她的熏染 , 一遵钟法 , 姿媚之习尚 , 亦由之而成 , 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 , 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 , 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 , 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 , 一旦看见碑版 , 发生了兴趣 , 便欲改学 , 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 。 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 , 是有深厚根源的 。 ”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 , 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 , 他已置身于新的历史层面上 。 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 , 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 , 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 , 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 , 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 , 见张昶《华岳碑》 , 始知学卫夫人书 , 徒费年月耳 。 ……遂改本师 , 仍于众碑学习焉 。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

王羲之志存高远 , 富于创造 。 他学钟繇 , 自能融化 。 钟书尚翻 , 真书亦具分势 , 用笔尚外拓 , 有飞鸟鶱腾之势 , 所谓钟家隼尾波 。 王羲之心仪手追 , 但易翻为曲 , 减去分势 。 用笔尚内抵 , 不折而用转 , 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 。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 。 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 , 而浓纤折衷 , 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 , 虽运用增华 , 而古雅不逮 , 至研精体势 , 则无所不工 。 ”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 , 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 , 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 。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 , 依样画着葫芦 , 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 , 使古人为我服务 , 不泥于古 , 不背乎今 。 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 , 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 , 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 , 推陈出新 , 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 。 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 , 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


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 , 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 , 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xì) , 各有诗 , 辑为《兰亭集》 , 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 , 曰《兰亭集序》 。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 , 抒发作者好景不长 , 生死无常的感慨 。 法帖相传之本 , 共二十八行 , 三百二十四字 , 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 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 。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 , 古法一变 。 其雄秀之气 , 出于天然 , 故古今以为师法” 。 因此 ,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 , 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 , 故称为《兰亭神龙本》 , 此本摹写精细 , 笔法、墨气、行款、神韵 , 都得以体现 , 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 经郭沫若考证 , 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 , 兴感无端 , 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 , 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 , 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 , 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 , 明月入怀” , 堪称绝妙的比喻 。 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 , 婉若游龙 , 荣曜秋菊 , 华茂春松 。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 , 日久 , 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 , 岁在癸丑 , 暮春之初 ,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修禊事也 。 群贤毕至 , 少长咸集 。 此地有崇山峻岭 ,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 映带左右 , 引以为流觞曲水 , 列坐其次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一觞一咏 , 亦足以畅叙幽情 。

是日也 , 天朗气清 , 惠风和畅 , 仰观宇宙之大 , 俯察品类之盛 , 所以游目骋怀 , 足以极视听之娱 , 信可乐也 。

夫人之相与 , 俯仰一世 , 或取诸怀抱 ,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 放浪形骸之外 。 虽趣舍万殊 , 静躁不同 , 当其欣于所遇 , 暂得于己 , 快然自足 , 不知老之将至 。 及其所之既倦 , 情随事迁 , 感慨系之矣 。 向之所欣 , 俯仰之间 , 已为陈迹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况修短随化 , 终期于尽 。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若合一契 , 未尝不临文嗟悼 , 不能喻之于怀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齐彭殇为妄作 。 后之视今 , 亦犹今之视昔 。 悲夫!故列叙时人 , 录其所述 , 虽世殊事异 , 所以兴怀 , 其致一也 。 后之览者 , 亦将有感于斯文 。


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 //

瘗鹤铭摩崖 雕刻

大字之祖《瘗鹤铭》

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 , 瘗 (yì):1.掩埋 , 埋葬:~埋 。 ~藏(cáng )(殉葬的金玉器物) 。 ~玉埋香(旧指美女死去) 。

瘗鹤铭 , 著名摩崖刻石 , 存90余字 。 原刻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断崖石上 , 瘗鹤铭外景中唐以后始有著录 , 后遭雷击崩落长江中 , 北宋熙宁年间 , 修建运河 , 工人江中捞出一块断石 , 经辨认 , 此断石正是史书上记载坠落江中的《瘗鹤铭》的一部分 。 一百年后南宋淳熙间 , 运河重修 , 疏掏工人又打捞出四块 。 送至当地县府 , 经考证 , 这三块断石也是《瘗鹤铭》的一部分 。 这样 , 与先前打捞上来的那块断石拼凑在一起 , 正好是失传很久的《瘗鹤铭》 。 到了明洪武年间 , 这五块断石复又坠江 。 康熙年间 , 镇江知府陈鹏年不惜花巨资募船民打捞 , 终于在距焦山下游三里处 , 又将这五块残石捞了出来 , 乾隆二十二年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 。 1960年合五石为一 , 砌入壁间 。

刻石年代众说不一 , 点画灵动 , 字形开张 。 北宋书法大家黄山谷于此刻石得力独多 , 变态后形成山谷书“中宫内敛 , 横竖画向四周开张”的“辐射式”的独特风貌 。 山谷并有“大字无过瘗鹤铭”之句 , 历代评价极高 。

焦山是镇江著名的一个景点 , 相传东汉的著名隐士焦光曾经隐居在此山中 , 故而有这个名字 。 焦山矗立在滔滔长江之上 , 不仅风光秀丽 , 松柏银杏 , 争奇斗艳 , 更兼有寺院楼台 , 各式楼阁点级其中 , 为秀美的焦山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 在这竹林掩映 , 幽静深远的焦山中有一座定慧寺 , 定慧寺中有一幅著名的对联“龛收江海气 , 碑出玉龙渊 。 ”

相传有一次王羲之到焦山来游玩 , 看上了一对丹顶鹤非常可爱 , 于是就买了下来 , 喜欢备至 。 但是由于丹顶鹤不便带回 , 所以回去之前王羲之特别委托他人代养 。 到了第二年王羲之想念这对丹顶鹤 , 于是又一次来到焦山 , 准备把这一对丹顶鹤一起带回家养 。 但是可惜的是当他来到焦山的时候 , 一对丹顶鹤已经病死了 。 深爱丹顶鹤的王羲之听到这个消息后痛惜不已 , 来到埋葬丹顶鹤的地方独自神伤 , 并且挥毫为丹顶鹤作了一篇悼文 , 表达了自己的追思 。 《瘗鹤铭》就是埋葬丹顶鹤的一篇铭文 。 后来就有人把王羲之的这文雕刻在焦山西麓的岩壁上 。

瘗鹤铭摩崖雕成之后 , 吸引了历代的无数文人雅士来此观读奇文赏析书法 。 据说宋朝的大书法家米芾大热天还特地来焦山 , 顶着毒辣辣的骄阳观赏《瘗鹤铭》 。 著名的文学家陆游也同米芾一样 , 被瘗鹤铭摩崖所倾倒 , 在鹅毛大雪的日子冒雪观赏 。 陆游同一群好友“踏雪观瘗鹤铭慨然尽醉 。 ”宋代诗人吴璩在《春日焦山观瘗鹤》的诗中写道:“游憎谁渡降龙钵 , 过客尽摸瘗鹤铭 。 ”可见历代文人对瘗鹤铭的喜爱程度 。 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瘗鹤铭不是王羲之所书 , 而是由南朝的陶弘景所书 。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茅山派的创始人 , 号华阳真人 。


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 //

碑刻全文

瘗鹤铭

鹤寿不知其纪也 , 壬辰岁得于华亭 , 甲午岁化于朱方 。 天其未遂 , 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 。 乃裹以玄黄之巾 , 藏乎兹山之下 , 仙家无隐晦之志 , 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 , 浮丘之真 , 山阴降迹 , 华表留声 。 西竹法理 , 幸丹岁辰 。 真唯仿佛 , 事亦微冥 。 鸣语化解 , 仙鹤去莘 , 左取曹国 , 右割荆门 , 后荡洪流 , 前固重局 , 余欲无言 , 尔也何明?宜直示之 , 惟将进宁 , 爰集真侣 , 瘗尔作铭 。


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 //

王羲之的道教情缘

东晋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 , 东晋王氏家族是个大族 。 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 , 从上到下 , 奉信黄老学说 。 《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 , 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 , 又精通书道 。 ”《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 , 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 ( 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 ) 的故事 。 《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 , 其后子孙 , 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 ”

王羲之居住的会稽山水俱佳 , 是当时名士们的聚集地 。 王羲之最爱与这些清淡名士和佛家名僧交游 , 而他本人则奉事道教 , 他们彼此引为同道 , 向往隐遁山林 , 服食养性 , 清淡遨游的生活

王羲之晚年隐居修性于浙江嵊州金庭道教胜地“第二十七洞天” 。 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 不远千里采药石 。 遍游诸郡 , 穷诸名山 , 泛沧海 , 他希望就这样快乐至死 。 卒后 , 乡人根据其遗愿葬于此地 。 从以上可见王羲之得道的情景与心志 。 据《新剡琅琊王氏宗谱》 ( 乾隆 ) 记载 , 东晋升平四年岁次庚申(公元 360 年) , 王羲之“炼丹于剡县之鼓山(金庭东侧) , 有题辞志石” 。

辞云:

“粤若吾先 , 琅琊肇址 。 临沂孝弟 , 郡么燮理 。 轩冕盈朝 , 会稽内史 。 兰亭迨趣 , 祓除上已 。 致政金庭 , 南朝别墅 。 光鼓西涯 , 剡邑东鄙 。 绝献周重 , 崇岗顿起 。 鼓宏对旗 , 巅夷若砥 。 其地可锄 , 有药堪饵 。 奚啻沃州 , 岂让天姥?纯庵紫芝 , 爰居乐土 。 文坛武土单 , 鹅池墨池留候赤松 , 明哲可许 。 诗赋莫友 , 簪盖良士 。 眺望楼迟 , 思惟窃取 。 仲尼威仁 , 朝闻夕死 。 孟轲传道 , 无有乎尔 。 厥赋惟均 , 为之亦是 。 世远人非 , 知谁遁此 。 右军镌石 , 鼓山同峙 。 ”

此辞志记述了王羲之身世经历、情趣和寄托 , 体现了他晚年入剡隐居修道的内心世界 。 他超越常人的情操升华成一种理想的神韵气度 , 而这种人格风度的飘逸形成了其书体风格的飘逸 。 王羲之的书法名作有《兰亭序》、《快雪时晴贴》等 , 俊逸神妙 , 自然无拘 , 道趣盎然 , 具有一种冲和之美 。


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 //

快雪时晴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