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导语: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王茂荫本人是靠科举成功而成为封建高官的,但奇怪的是,他作为一个得益于科举之人却对科举制度提出了较多的批判 。 也许正因为王茂荫对科举制度太熟悉、太了解,所以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看不透、看不全、看不深的关于这个制度的弊端 。 王茂荫认为,科举取士的人才,主要不是实用人才,他十分痛惜许多人为了科举功名,其聪明才智全部专工于与民族进步无多大关系的摩墨卷、作小楷上,而将许多有用之书束之高阁,无暇攻读 。 为此,他主张要培养人才“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 “蓄以待用”,是指要造就各种各样的后备人才,后备人才造就了,一旦国家需要,可以随时起用 。 “以济实用”,实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培养的人才一定要任用,二是要培养实用性人才 。 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呢?


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

第一,改革科举制度 。 他认为,旧有的科举制度弊端百出,靠科举选拔的人才即使是真才,也是极少的一部分,科举取士多不实用,实际上不知遗漏了多少人才 。 他说:后汉臣诸葛亮,亦有“学须静”、“才须学”之言 。 改革科举制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殿试朝考重文义 。 因为当时的殿试朝考选取的依据主要不是放在试卷答案的文义上,而是“但传其字体之工,曾不闻以学识传者;考列在后之卷,又但闻某书极劣,某笔有误,曾不闻以文艺黜者 。 ”他认为,这是“士子所以专务作字”的原因 。 为此,他谏议一定要改变这一状况:请嗣后令读卷、阅卷大臣,勿论字体工拙,笔画偶疏,专取学识过人之卷进呈 。 钦定以后,即将前十卷与一等卷所以过人之处,批明刊发,使天下晓然于朝廷所重在文不在字,庶士子咸知所向 。


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

第二,广开保举之路以求真才 。 王茂荫指出,虽然上一年特旨命内外大臣各行保举人才,但大臣们推荐的均是已经登仕版的人员,也就是说,这些被保举的人员都是将要当官或已经做了小官的人,这样的保举,实际上是将人才保举的对象仍然限定在了原来的官吏或士大夫的队伍中,“而草野未及” 。 王茂荫认为,已经登仕版者,他们的才能最终都有发挥表现的机会,但那些“伏处在野,或不工制艺,或力难应举,则虽有怀奇负异之士,恐终淹没 。 ”因此他请皇帝下命令,让各级官员到“草野”去访求、考察人才,得到真才就推荐,同时主张对保举真才有功的人要视情给予奖励,反之,如果滥加保举,也要给予议处 。 为此,他建议:


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

拟请令各省州县并教官留心察访,或博古通今,才识非常;或专门名家,精通一艺;或膂力过人,胆勇足备者,访验的实,无论士民,准于学政按临时备文,将该生所长申送考试 。 学政就所长考试得实,文则奏明送国子监,武则奏明送督抚标,均许官给盘费廪饩 。 国子监与督抚标考试一年,果有过人之能,奏明送部引见,随材酌用,不称者发回原籍,州县教官与民最亲,访察试验既易真确,学政考试犹在一时,国子监与督抚标则期以一年,才之真伪,断难朦混 。 抑臣更有请者,进贤受上赏,所进果有才能,应视其才能之大小,酌予议叙,以示奖劝 。 倘所进漫无一长,则必加以议处,以杜干请之弊 。


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

第三,主张造就宗室、八旗人才以济实用 。 为了使皇帝接受自己的意见,王茂荫在这个问题的谏议上先是彰扬了一下大清立朝的光辉历史,王茂荫说,清朝以武功开基,“其时,宗室、八旗将相林立,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用能威震四夷,勋垂万世,曾不屑以笔墨矜能” 。


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

?然后再话锋一转,切入议题,说到他目睹“近日”宗室和八旗人士“沾染时习,或以吟咏夸风雅,或以书画竞品题”的情况,认为要培养造就人才,造成在全国的影响,“必先贵近”,即从皇族宗室抓起 。 至于抓什么,王茂荫当然不敢在当朝皇帝面前指指点点,只是提到嘉庆帝的上谕,“八旗满洲,首以清语、骑射为本务 。 其次诵读经书,以为明理治事之用 。 ”且认为嘉庆帝上谕是“圣虑周详,至深且远” 。 也就是说,宗室和八旗人士要学习的“实用”之术,就是经世济国之策,掌握文韬武略之才 。


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王茂荫培养人才的目的:蓄以待用、以济实用// //

王茂荫的这一谏议,尤得刚刚登基不久的咸丰帝的重视 。 咸丰帝在上谕中先是肯定了王茂荫“请造宗室、八旗人才,历陈近来积习,自系实在情形 。 ”然后要求宗室、八旗、大小臣工“益当奋勉砥砺,求为有用之学,以备国家腹心干城之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