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说起李秉衡 , 可能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 , 实际上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官员 。 跟别人通过科举入仕不同 , 李秉衡是通过捐官成为县丞 , 然后开启了漫长的为官之路 。 从最开始的县丞做起 , 李秉衡也算是踏实从政 , 仕途一路走高 , 1884年 , 五十多岁的李秉衡在广西接受按察使一职 。 中法战争开始后 , 清军一度陷于被动局面 , 当时担任巡抚的李秉衡集合诸将 , 一致推举老将冯子材担任主帅 , 众人纷纷赞成 。 1885年 , 法军发起猛烈攻势 , 逼近清军防线 , 受命就任主帅的冯子材带着儿子 , 时刻冲在作战的第一线 , 士兵们大受鼓舞 , 英勇抗敌 , 法军被击溃 , 退到边关以外 , 清军取得了对法作战的重大胜利 。 如果要论功行赏 , 相互支持、配合的冯子材和李秉衡 , 担得起这样的赞誉和奖赏 。


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

之后李秉衡调任为安徽巡抚 , 甲午战争开始后 , 又转到山东做巡抚 。 据传 , 当时日军已经登录 , 旅顺形势危急 , 清廷下令让迁到烟台的李秉衡出兵支援 , 被李秉衡拒绝 , 后山东众官吏提议出兵旅顺 , 仍被拒绝 , 等到朝廷派兵赶去救急时 , 海城已经陷落 , 这时李秉衡才命属下总兵赶赴营口支援 。 1985年初 , 有消息传来说日军打算进攻威海 , 清廷立即发电报给李秉衡和北洋水师统领者李鸿章 , 让他们积极准备 , 做好防御事务 , 以防敌军来袭 。 李秉衡并没有执行清廷的命令 , 不论是出于兵力分散 , 实力无法与敌军抗衡的考虑 , 还是出于怠慢的情绪 , 威海并没有太大的防御能力 , 很快 , 日军就攻下了荣成 。


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

李秉衡对这场失利给朝廷的解释是 , 敌军失利太强 , 而我方总兵未尽职责 , 还要求调动别省军队前来支援 , 虽然朝廷准许调兵 , 但是直到威海炮台失陷 , 援军也未到达 。 李秉衡因为驻守烟台所以十分重视烟台的防御 , 但实际上当时烟台的战略地位并不如威海 , 可惜李秉衡没把太多心思放在防守威海上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威海各个地区相继陷入日军手中 , 而本来驻扎烟台的李秉衡却也开始向内地撤退 , 并且带着防守威海的将兵一起退至莱州 。 没过多久 , 威海彻底陷落 , 北洋舰队一败涂地 , 这不能不说是与李秉衡救援不力有关 。 跳出李秉衡消极对敌的举动来看 , 他这样做 , 很大可能是因为与李鸿章关系不好 。 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朝中清流派 , 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不和 , 朝中人尽皆知 , 而李秉衡正是翁同龢的至交好友 。 在甲午一战中 , 清流派数次诋毁辱骂李鸿章 , 千方百计地同他作对 , 李秉衡作为清流派的一员 , 如此消极应对 , 很难说不是出于私心 。


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

随后清军陆续收复山东省内的部分县城 , 李秉衡却下令军队不参与收复失地 , 甚至还支点朝廷 , 说如果派军队去收复失地 , 那么一旦有贼寇截断后路 , 本来就势单力薄的山东军队势必陷入危机之中 。 就这样 , 当清军依然奋力收复其他城市之时 , 李秉衡仍然按兵不动 , 连收回威海卫城一事 , 都丝毫不参与 。 然而 , 当甲午战败后 , 日本与清廷签订和约 , 要求割占领土 , 索取巨额赔款时 , 李秉衡却十分慷慨激昂 , 积极上书朝廷 , 表示抗争到底的决心 。 可是 , 和约还是不以他意志为转移地签订了 , 割地赔款一事已然成为定局 。


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

1897年 , 在巨野发生了有人暗中杀害德国神甫的案件 , 虽然死的是无辜之人 , 而真正的神甫因为外出逃过一劫 , 但还是有另外一位神甫逃脱 , 并将此事汇报给了德国使馆 。 德国政府在得知此事后 , 出动军队 , 强占胶州湾 。 这时的李秉衡表示 , 决不能让领土从自己手上丧失而归于别国 , 所以派出军队抵抗德国 。 德军来势汹汹 , 清廷无力抗衡 , 不得不将李秉衡免职 , 把他调往四川 , 然而就在李秉衡还在上任途中之时 , 清廷彻底屈服于德国 , 免去了李秉衡所有官职 。


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

后来李秉衡出任巡察大臣 , 负责检阅长江水军 。 1900年 ,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到6月时 , 联军在沙俄将领的指挥下 , 进攻大沽炮台 , 大沽的守军顽强抵抗 , 但是在守将光荣献身后 , 由于失去指挥 , 以致大沽失守 。 李秉衡在面见慈禧太后时 , 表示应当积极应战 , 之后便率领军队同联军作战 , 然而没多久 , 就被彻底击败 , 李秉衡在撤退到通州时 , 饮毒自尽 , 自此结束了他起伏跌宕的一生 。


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谈李秉衡的功与过// //

纵观李秉衡的一生 , 起于低微 , 辛勤从政数十年 , 历任多地巡抚 , 曾在中法之战中立下功劳 , 也对甲午战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对于外敌 , 有时消极应对 , 有时又积极抵抗 , 最后还因为战败而自我了断 。 可以看出 , 他是个十分复杂的人物 , 如果抛开人物争议 , 只看结果的话 ,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 , 在甲午一战中 , 他确实没有出兵支援李鸿章 。 甲午战败给整个中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 即便他后来反对条约签订 , 也于事无补 , 甚至让人不得不猜测 , 他如此激烈反对 , 是否也与李鸿章有关 , 毕竟李鸿章是条约的签署者 。 如果确实是因为与合作者的立场不同 , 那么他在不同战争中的表现倒是容易理解 , 不过 , 至于他功劳和过失如何计算 , 那就要看各人自己的意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