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一段被忽略的血腥历史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三国演义中一段被忽略的血腥历史
相比于波澜壮阔、群星璀璨的前中期 , 后期三国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 , 都很少被大家所关注 , 而罗贯中甚至将其中很多精彩部分一笔带过 。 但事实上 , 后三国时代不仅有激烈的战场厮杀 , 更充斥着残酷而惨烈的政治斗争 , 比之天下大乱之时 , 亦毫不逊色 。
在《三国演义》原文中 , 这段历史仅仅被两百多字一笔带过 , 即使加上诸葛恪被杀的部分 , 也不过寥寥 。 但实际上 , 这其中复杂的历程和残酷的斗争 , 却远非这些简短笔墨所能表现 。
三国演义中一段被忽略的血腥历史// //
公元228年 , 石亭之战爆发 。 吴军在陆逊的率领下 , 大败曹休 , 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不仅使得东吴声威大振 , 孙权也在一年后借机称帝 , 开始真正名义上的三国鼎立 。 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 , 石亭之战的失败 , 让魏国在长达二十余年中没有轻易对东吴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 为吴国的经济和国力发展 , 争取了宝贵的时机 。
然而 , 相比于政治清明的蜀国不断谋求着一次又一次地北伐 , 石亭之战的荣光并没有给吴国带来更进一步的扩张机会和发展时机 ,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 一场权力争夺的大幕正随着孙权的日渐年迈而拉开大幕 , 并在尔虞我诈、血雨腥风中 , 为东吴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
三国演义中一段被忽略的血腥历史// //
老年丧嫡的孙权
公元241年对于吴国来说 ,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 , 因为正处盛年 , 且爱人好善的太子孙登突然逝世 。 一方面是国家失去了稳定成熟 , 一直被悉心培养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则是作为父亲 , 突然承受老年丧子的悲剧 。 这对孙权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打击 , 之后很多事情上 , 孙权的所作所为几乎和年轻之时 , 英明果敢的孙仲谋判若两人 , 性情大变 。
三国演义中一段被忽略的血腥历史// //
同时 , 和历朝历代关于储位之争的例子如出一辙 , 东宫太子之位的空缺很快就引来了很多利欲熏心之辈的关注 , 争抢谋划“从龙之功” 。 一边是没有从丧子之痛中走出的年迈父亲 , 时刻忍受着生离死别带来的伤怀;一边是储位空缺、国局不稳的帝王 , 不仅要担忧国事未来 , 更对别有用心之人横加反感 。
在这样的局面下 , 孙权开始变得多疑多虑、心胸狭窄 , 从而开启了荒唐的两宫之争 。
二宫之争
皇帝一天未死 , 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
三国演义中一段被忽略的血腥历史// //
公元242年 , 在孙登死后的第二年 , 孙权立孙和为太子 , 同时封孙霸为鲁王 。 由于孙和、孙霸皆为王夫人所生 , 孙权对二人宠爱相当 , 并没有区分太子鲁王的嫡庶地位 , 让二人同居宫中 。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不合礼制 , 更给了孙霸一种错觉:只要把亲哥哥孙和从太子之位上拉下马来 , 自己就能登上这储君之位 , 然后在老迈的孙权死后 , 进位为帝 。
与此同时 , 太子和鲁王居住在同一宫殿 , 也引起了大臣们的反对 , 纷纷上书孙权 , 要求鲁王出镇地方 , 引来了孙霸的愤恨 , 将此归结于太子一党的谗言 。 至此 , 孙霸开始走上了夺夺权力的不归路 , 也正式拉开了残酷的“两宫之争 。 ”
陆逊之死
随着两宫之争的愈演愈烈 , 朝中大臣也开始站队 , 除了一些本有嫌隙的朝臣因为敌对关系分属两派外 , 世家大族希望于押对筹码而保留自己的特权和地位 , 争相派遣子弟侍奉太子或者鲁王 , 谋求上位的年轻人也将此当作机遇 , 能得拥立之功而表现的更为激进 , 以至于两党在朝中相互诋毁、水火不容 。
三国演义中一段被忽略的血腥历史// //
于是 , 在双方谋臣宾客的篡夺下 , 两人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 并牵扯了大量外戚和朝中重臣参与 。 而在这种残酷的斗争中 , 最先的牺牲品不是别人 , 而是出将入相的国家柱石——陆逊 。
早先的陆逊对于两宫之争处于中立态度 , 但由于对待世家子弟侍奉两宫的态度不同 , 陆逊和外戚全琮交恶 , 并导致其外甥被全家所陷害 , 将陆逊推向了太子一方 。 同时 , 出于对国家稳定的考虑 , 在孙和地位越发不稳固之际 , 陆逊作为国家重臣 , 多次上书孙权陈述嫡庶之分 , 最终引来了孙权的猜忌和愤恨 。
公元245年 , 在孙权不断发来的斥责中 , 陆逊忧愤而死 , 时年六十三岁 。 从书生拜将到匡扶社稷 , 孙权和陆逊相知相与 , 本能成就一段君臣和谐的千古佳话 , 但却因为权力的争夺 , 画上了一个充满缺憾的句号 。 而陆逊之死不仅将两宫之争推到了明面上 , 更导致了朝堂权力的进一步真空 , 更使得吴国国力开始衰退 , 江河日下 。
全公主弄权
此时的太子孙和处于一个极为艰难的时期 , 朝臣中最为得力的依仗陆逊去世 , 而面对的政敌 , 却并非只有孙霸一派 , 另一个更加强大且阴险的对手正蛰伏在暗处 , 对他虎视眈眈 。 这个人不是别人 , 正是孙权最为宠爱的女儿——全公主孙鲁班 。
三国演义中一段被忽略的血腥历史// //
作为已经出嫁的女子 , 夫家又是备受宠信的全家 , 按理说全公主并没有什么理由构陷孙和 。 但讽刺的是 , 正是因为女子的愤恨和妒忌 , 造就了全公主弄权的开端 。
在孙和被立为太子后 , 群臣请求立孙和的生母王夫人为皇后 , 素来愤恨王夫人的全公主自然无法接受 , 于是 , 她屡次向孙权进谗言诬陷孙和母子 , 使得王夫人在惊恐忧虑中逝世 。 由于担心孙和继位后知道真相 , 于是她开始帮助孙霸 , 全力构陷太子 。
两宫之争一直持续到公元250年 , 孙权对于两个儿子的斗争和朝臣的分裂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 他废掉了太子孙和 , 又赐死了鲁王孙霸 , 杀尽了二人的亲近党羽 , 将这场延续近十年的两宫之争拉上了帷幕 。
此时的孙权年老昏聩 , 对于儿子们失望之极 , 对于这个时常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女儿 , 却是百依百顺 , 信赖有加 , 几乎把所有的大权 , 都交到了女儿手上 。 而全公主则一直担心自己对孙和的陷害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 揣测出孙权的中意孙亮的心思后 , 便让孙亮纳全尚的女儿为妃 , 借机攀附 。
公元252年 , 孙权驾崩 , 少帝孙亮即位 , 全妃也被立为皇后 , 仗着拥立之功和全家的兴盛 , 此时的全公主可谓是权势滔天 , 先后害死了废太子孙和与一向与她不和的亲妹妹朱公主 。
三国演义中一段被忽略的血腥历史// //
外戚猖狂
而在两宫之争前后 , 外戚的地位也在吴国之中不上升 , 先后有孙权步皇后的母家步家 , 后有全公主的夫家、孙亮全皇后的夫家全家大规模掌握朝廷权力 。 尤其是在两宫之争中 , 全家仗着外戚身份 , 借机公报私仇 , 排除异己 , 进一步激化了两宫的矛盾 , 也加剧了群臣的分裂 。
孙亮登基后 , 全家更是达到了权势的顶峰 , 有五人被先后封爵 , 显赫一时 。 从孙策以来就没有解决的世家大族问题 , 在这时更加的严重 。
权臣当道
孙亮即位时只有十岁 , 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人辅政 , 然而 , 这三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 先是诸葛恪率先发难 , 杀死孙弘 , 总览朝政 。 但随后 , 刚愎自用的诸葛恪很快就又引来了朝野上下的不满 , 并在新城兵败后孙峻所杀 。
三国演义中一段被忽略的血腥历史// //
随后 , 孙峻开始了一家独大的专权统治 , 残害宗室 , 罗织冤案 。 三年后 , 孙峻暴毙 , 权力被移交给了他的堂弟孙綝 , 比起孙峻来 , 孙綝有过之而无不及 , 更加残暴无道 , 使得吴国的国势进一步衰微 。
期间 , 少帝孙亮曾和全公主、全尚等人密谋诛杀孙綝 , 却被全尚之妻 , 孙綝之姐告密 。 孙綝乘机废除了少帝 , 改立孙休为帝 , 全家也因此彻底失势 。
孙休即位后 , 又来了个螳螂捕蝉 , 设计捕杀了孙綝 , 终于为这段长达二十年 , 波及甚广的权力争夺画上了句号 。 但此时的吴国已经大厦将倾 , 再也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 。
灭亡之路
自宣太子孙登死后到景帝孙休捕杀孙綝 , 这场宫斗大戏持续了整整二十年 , 兄弟相争、手足相残中 , 还加入了大量外戚干政、后宫干政和世家大族之间的利益争夺 , 使得吴国失去了晋魏代替之际最为宝贵的十年 , 以及整整两代政治军事的人才 。
在权谋和杀伐之中 , 吴国主动从三国的大舞台淡出 , 主动将其让给了邓艾和姜维 , 成就了这对斗智斗勇的棋逢对手 。 在朝臣和宗族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 , 以及决策的一次又一次失误 , 最终把吴国引向了灭亡之路 。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柴进复辟梦想的破灭:梁山好汉中人品的佼佼者,也是下场最好的
- 致敬民族英雄,致敬中国脊梁——王春晖激情创作钟南山院士肖像
- 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要求瓜分中国, 只有一个国家反对, 原因不简单
- 他是四野三纵的政委,曾因升迁速度太快不得不请示,后授衔中将
- 西游记中,元始天尊和地仙之祖镇元子,究竟是什么关系
- 日本1年侵略大半个中国,为何攻打重庆6年都没攻下来
- 陈子昂最孤独的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可谓时势造英雄,光照中华
- 朝圣大昭寺,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一生的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