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 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内容 ,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表达农业气象条件的一套完整的时令系统 。 而古人之所以将春分后的这一节气称为“清明” , 是由于“万物生长此时 , 皆清洁明净”的缘故 。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丁 , 为清明 ,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 盖时当气清景明 , 万物皆显 , 因此得名 。 ”清明一到 , 气温升高 , 雨量增多 ,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 故有“清明前后 , 点瓜种豆”、“植树造林 , 莫过清明”的农谚 。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 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 清明相比于其他节日显得有些特殊 , 因为只有它兼具节日与节气的双重身份 。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 , 但其节期很长 , 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 , 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

但是 , 清明作为节日 , 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 , 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扫墓俗称上坟 , 祭祀先人的一种活动 。 按照旧的习俗 , 扫墓时 , 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 再将纸钱焚化 , 为坟墓培上新土 ,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

清明是如何从节气变为节日的呢?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

这和中国古代农历三月上旬的另两个祭祀节—上巳和寒食是分不开的 。

“上巳接寒食”,“改火清明后”

郑辕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 。

上巳和寒食这两个节日的时间往往重叠,寒食和清明紧紧相连,寒食禁火三日,至清明才换新火 。 因此,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习俗,界限在唐代已不那么清楚, 至宋代以后,便自然而然地合而为一了 。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 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 , 只吃凉的食品 。

说到寒食节 , 有这样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

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 ,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 流亡途中 , 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 又累又饿 , 再也无力站起来 。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 , 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 ,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 , 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 , 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

十九年后 , 重耳做了国君 ,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 唯独忘了介子推 。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 , 劝他面君讨赏 ,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 他打点好行装 , 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

晋文公听说后 , 羞愧莫及 , 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 绵山山高路险 , 树木茂密 , 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 有人献计 , 从三面火烧绵山 , 逼出介子推 。 大火烧遍绵山 ,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 火熄后 ,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 晋文公见状 , 恸哭 。 装殓时 , 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 , 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 ”为了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第二年次日 , 重耳登山祭奠 , 发觉老柳树复活 , 赐名“清明柳” , 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 以祭奠介子推 , 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 , 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 , 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 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 , 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

清明节扫墓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 。 “鬼节”是悼念先人之节 , 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 , 上至君王大臣 , 下至平头百姓 , 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 。 从唐朝开始 , 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 。

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 , “官员士庶俱出郊扫墓 , 以尽思时之敬 。 ”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 , 往往倾家出动 。 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 , 规模极盛 。

作为鬼节 ,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 , 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

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 , 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 , 或亲近者的亡魂 , 重在表达孝思亲情 。

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 , 重在安抚鬼魂 , 不让它们作祟 。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 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 。 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 , 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 , 防止它们作乱 。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

清明节有哪些特殊的文化意义?

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 。

从古至今 , 无论是公祭人文初祖 , 还是民祭已逝的亲人、祖先;无论是国家祀典 , 还是民间的扫墓上坟 , 都在庄重地对先人、先祖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 。 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 , 年年轮回 , 代代传承 , 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 , 传承了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 , 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宗法文明传承史的国家 。 古人认为人死之后 , 灵魂和躯壳分离 , 躯壳腐烂消失 , 而灵魂却会永生不朽 。 为了得到自小哺育、养育和教育自己已经去世的父母、祖辈、历代列祖的保佑 , 故人们往往用供品 , 十分虔诚地去向祖先行礼 , 这种社会活动就是祭祀 。

祭祀作为人类一种最重要的文化活动 , 不仅源远流长 , 而且被看作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

我们应该知道 , 国史和国家文明史的传承 , 是靠个人和家庭的传续来完成的 , 无个人和家庭的传续 , 历史将是苍白的、抽象的 , 且是无人情味的 。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

逢年过节特别是清明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 , 才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 。 清明时节对祖先“祭之以礼”的优良传统 ,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寻根谒祖的心愿满足 。 人们之所以缅怀先人 , 祭祀祖先 , 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 , 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 , 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 天下之人皆有本源 , 公民各有祖先 , 民族亦似同理 。 个体之祖先赖于血缘所系 , 民族之祖先显于象征血缘 。

虽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交融时代 , “我是谁”的心灵追问的寻根意识仍不可避免 , 或招之聚于华夏 , 或去之散于五洲 , 公祭人文初祖或回家扫墓上坟谒祖 , 这种祭祀礼仪正好满足了海内外华夏赤子的心愿 。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清明的由来、文化演变、文化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