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一次科举,因名字起得好而得状元,晚年誓死不做亡国奴

刘春霖(1872—1944) , 字润琴 , 号石云 。 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 , 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 , 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 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


晚清最后一次科举,因名字起得好而得状元,晚年誓死不做亡国奴

晚清最后一次科举 , 因名字起得好而得状元 , 晚年誓死不做亡国奴// //

公元1904年7月 , 清廷照例又举行了一次殿试 , 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 , 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 , 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


晚清最后一次科举,因名字起得好而得状元,晚年誓死不做亡国奴

晚清最后一次科举 , 因名字起得好而得状元 , 晚年誓死不做亡国奴// //

当时内外交困 , 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准备做七十大寿 , 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 。 她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 , 字迹流利清秀 , 文词畅顺华丽 , 内心颇喜 。 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 , 一股阴云陡然开起 。 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 , 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 , 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良 , 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悦 , 后来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 , 所以一见“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 , 更使慈禧火上浇油 。 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 ,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 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 , 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 , 是无法容忍的 , 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 。 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 , 心头又不禁高兴起来 。 因为第二份试卷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刘春霖的 , “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 , 这一年又逢大旱 , 急盼一场春雨 。 加之直隶地处京畿 , “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 , 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 自然是“吉祥”之兆 。 于是 , 大笔圈定 , 名列榜首 , 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 , 经过主考官的保奏 , 为照顾社会舆论 , 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 , 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


晚清最后一次科举,因名字起得好而得状元,晚年誓死不做亡国奴

晚清最后一次科举 , 因名字起得好而得状元 , 晚年誓死不做亡国奴// //

但是历史是无情的 , 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 清朝灭亡 , 科举制度被彻底取消 , 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

辛亥革命后 , 袁世凯为实现其复辟帝制的野心 , 多方招揽清朝遗老以壮声势 。 1914年被袁世凯委任刘春霖以总统内史 , 刘每天须为袁编录一篇历代皇帝的言行录以供其赏读 。 1927年以后 , 刘春霖使辞去公职赋闲在家 , 每日以诗书自慰 , 研习书法 。

1933年 , 刘春霖同段绳武等知名人士发起组织了河北移民协会 , 刘春霖任理事 。 1934年农历三月 , 满洲国傀儡政府总理郑孝胥以满洲国名义特邀刘春霖前往 , 遭到他的严正拒绝 。 郑孝胥与刘春霖同为书法名家 , 但刘不做亡国奴的爱国义举被国人争相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