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 , 文化及旅游话题

很多人不知道 , 我国古代的官员其实一直并存着两种类型:一种只行使具体的国家职能 , 是要干活办事的 , 而且并非终身制;另一种则可干活可居家待命 , 属于典型的“体制中人” , 其待遇还可以世袭下去 。

在定义上 , 前一类官员属于“有职无品” , 就是有了职衔、尚未有朝廷的荫封;后一类一般曾被封号封侯 , 如无意外的话 , 就可世代承袭这样的待遇 。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 , 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

当了官不意味就有官品

这就是“官职”与“官品”的区别 , 当你获得了官职 , 只是表示你已经从事了这职业;任职一段时间后对王朝产生了巨大贡献 , 才有望获加官晋爵 , 就是赐予“官品” 。

官职只表明你在朝中从事的什么工作 , 官品才代表你在朝中的真正地位 。 比如“三朝元老”就是一种无冕的官品 , 不用干事的 , 一听你是三朝元老 , 是个官都得敬你一把了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邦”原来也是有职无品

现在许多企业流行“外聘总监” , 由引进的人才来统领企业的管理 。 这时候该总监虽位高权重 , 但他却不一定能干得很长 , 身边来自企业“老臣子”的手下们往往活得比他还滋润 。

古代的“相邦、相国”一职就是如此 , 因为相邦虽然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但一旦犯了啥决策错误就只好立马打包走人 , 作为职业的话 , 其稳定性还不如辅助他的那些左右丞相呢 。 战国时的张仪、苏秦、公孙衍等人就属于这类型的相邦 , 他们频频游走于各国之间 , 哪里拜他们为相就为哪里服务 , 跟今天的企业总监也没啥不同 。

比如张仪 , 他虽为秦国屡立奇功 , 但一直都是“有职无品”的 , 就是说 , 秦国里其实一直并没有他真正的地位 , 他能留在秦国全凭当权者秦惠文王的赏识 , 领导一变换 , 他就得收拾包袱离开了 。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 , 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

相邦官很大 , 在帝王面前还是微不足道

秦惠文王故去后 , 秦武王继位 , 秦国马上就成了张仪的“炭烤之地” , 他只好跑了去魏国任相国 , 如此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会有多少羡慕?

韩信本也存在与张仪类似的情况 , 虽曾任汉初的相国 , 但也是“有职无品”的(包括楚汉争霸时被拜的大将 , 也只是他当时的军职) , 为了表示对他的认可 , 刘邦又给他封了淮阴侯(侯与爵等都是一种官品) , 这才算是正式将他“纳入了汉朝体制” 。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 , 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

韩信发发牢骚太正常啦!

若非后来韩信自己不知足不够情商 , 他不去得罪樊哙与吕后的话 , 其官品就足以改变他之前“落魄贵族”的命运 。 官职“有权无品”、官品“有品无权” , 绝妙的官场势力平衡之策

军职与军阶也是这样的道理 。 军职是一个人从军后的职务 , 通过职务建立军功后才有机会获得军阶 。 比如出征匈奴时的卫青 , 他的军职一直就是“统帅” , 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则是他在不同时期所获的军阶 。

古人都以军阶、封号来表示对人的尊称 , 所以认为卫青的官职是“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其实是错误的 。 再如霍去病 , 他就是以“骠姚校尉”一军职建立军功后获拜骠骑将军 , “骠骑将军”就是他的军阶 , 代表着他在朝廷里的荣誉与地位 , “霍氏家族”在汉朝的地位也是因此荫封而来 。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 , 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

军阶 , 更多时候是彪炳青史的荣誉

实际上 , 一个国家里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那些行使实际行政职能的人 , 许多功臣有了官品之后 , 皇帝经常会将其“削职”但保留其官品 , 让他们悠游享受生活就是了 。 所以 , “官职”经常是有实权无名份、“官品”则是有名份无实权 , 这样一手安排官员的牌 , 确实打得太绝了!无实权的“官品”可被无限注水 , 成了皆大欢喜的政治噱头

既然“官品”无实权 , 这些官位就多是“品位性”、名义性的 , 其官品名称多复杂都所谓 , 反正他们也不用办啥实事、不会妨碍人们记忆 。

于是象“如来佛祖玉皇大帝观音菩萨指定取西经特派使者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之类官品名称就出现了 , 这些名衔极尽“叠床架屋”之能 , 基本将该人士一生曾获的所有品名都一起加了进去 , 仿佛这就是他死后将立在墓碑上的称谓似的 。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 , 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

与“齐天大圣”相比 , 弼马温好歹还是个实职

吴承恩故意给孙悟空加上这样长的封号名称 , 本意自然就是为了暗示这样的官品“毫无实权” , 徒有面子上的光鲜罢 。

我在网上复制了这么个官品名称:”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院修撰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 , 反正它说的啥我也看不懂 , 至于说的是谁就更加不懂了!(后来无聊钻牛角尖查了一下 , 原来这是宋朝司马光的官品全称)

通过名义上的“无限注水” , 既满足了获得官品之人的虚荣心 , 皇帝一方又无需授予他们真正的实权 , 真可谓“皆大欢喜”了!“第一人臣”、丞相之职的夯实与没落

前面说了 , 连相国这样“一人之下”的官职都没是“没品”的 , 而且丞相只是相国属下的副手 。 曹操担任汉朝丞相时就不干了(当时相国一职已废) , 硬是将丞相提升为真正“一人之下”的官职 , 而且官品也是最高的一品(意味着担任之人就是百官中最优秀的)、号称秩俸万石 。

汉朝时候 , 秩俸的数量就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官品 , 万石已是史无前例的高!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 , 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

曹操是历史上首位拥有实权、有职有品的丞相

魏晋南北朝时 , 曹操的这一自封也就正式定了下来 , 从此“丞相”成了唯一“官职与官品”都是最高的官位.......其他官职则没那么幸运了 , 基本沿用旧制 。

所以说 , 在两汉之前 , 说你担任丞相还不一定是最牛的官 , 但魏晋之后就一定是了 。 这情况也为明朝的“胡惟庸案”埋下了伏笔 , 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承受身边有这样一位“权位仅次于己”的人存在 , 这压力确实太大了呀!所以朱元璋就想了个辙将胡惟庸这“最后的丞相”给办了 , 自己独揽了朝堂内外大权 。

历代王朝中的官职与官品虽不断存有变迁 , 但整个格局还是大致一致的 , 就是始终保留着“职衔与品位”并存的局面 , 所以有点成就的官员们基本都会有两个名称 。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 , 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

古时官员主动挂印辞归 , 往往是保颜面之举

没有的话 , 他们多也是没脸混居朝堂了 , 毕竟这是关乎自己一生荣耀以及荫蔽后世的大事 。 宋明之后 , “官品”被作为福利逐渐开放 , 成了为官者一生的终极追求

古代大臣如此介意“李广不能封侯”、一直为他喊冤 , 本意其实也是在向皇帝喊话、为自己作打算:“圣上呀 , 咱虽不比李广功高 , 但看我们忙乎了这大半辈子 , 也该给个荫蔽子孙后世的名堂光宗耀祖啦!”皇帝自幼也多耳濡目染李广的故事 , 也颇有为他打抱不平之心 , 被大臣们这么一喊 , 许多时候也就给他们官品了 。 此类事情在宋仁宗一朝出现得最多 , 否则他怎能是“仁宗”呢!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 , 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

这位仁兄是够仁了 , 但魄力火候欠缺不少

宋仁宗开启了这先河之后 , 宋代文人们也就看到了当官的希望:真的可以封妻荫子哦!宋人争相念书当官也有这当中的因素 , 说其“重文轻武”也属偏颇 , 因为武官一样有这样的机会的 , 就是入军职的初期待遇确实不那么好罢 。

不过在宋仁宗时期 , 在职官员的命运也更多波折 , 因为皇帝缺乏魄力、其诏令经常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 许多人新任的官职有时不到一天就没了!

明清时候 , 官职与官阶、军职与军阶虽也存在一字之差 , 但由于宋以来形成的规制 , 多数任职官员只要在为任期间没犯大错 , 最后基本都能获得官品的 , 只存在高低之分而已 。 所以明清时期奔科举之路的人就越来越多 , 因为这是获取官职的最直接途径(当然 , 有时候也是可以买的) 。 励志与悲凉并存的“官场逐鹿” , 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范进中举后 , 回顾之前历次挤破门槛的悲怨失败、再想想自己以后光耀门楣的美事 , 如此的否极泰来确实很容易引发一宗“爆血管”的故事......实际上他不是疯了 , 而是悲喜交加 , 脑瓜子频率不够、一时没能处理过来引致的 。

从范进的例子看 , 其实这种现象在宋明以来也很普遍 , 于是被《儒林外史》当成典型写了进去 。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官职与官品、军职与军阶 , 一字之差却直接关乎为官者的一生成就// //

官场逐鹿有风险 , 备上心药最保险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高考制度中 , 人们被录取为大学生之后 , 其身份自然也就转变为“国家干部”身份 , 这就是既得的初始“官品” , 就差毕业后分配往哪里任“官职”了 。 此举相对古代的科举制度已是一种进步:未任职就先获得体制身份的转变 , 历朝历代哪来这样的好事?

一字之差 , 道尽古代官场多少励志与悲凉;一字之差 , 也让普通人有了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 , 这就是历史既有的双面性 , 只看你是从中汲取哪一类型的内容!“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 若存疑义联系即删) , 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 。 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 , 观点为个人见解 , 绝无任何映射行为 , 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