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真实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杜月笙:真实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01


杜月笙:真实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杜月笙:真实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

▲外表斯文清瘦的杜月笙 。

1930年代的上海滩 , 黑帮只有两种 。 一种是文艺黑帮 , 另一种是普通黑帮 。

文艺黑帮专门用来定义杜月笙及其门徒 。

杜月笙出身寒微 , 没念过几个月书 ,

成名后最后悔的事就是没读书 。 杜公馆的门楹“友天下士 , 读古人书” , 是他的自我标榜 , 也是自我激励 。

杜月笙的标志性性装扮是一袭长衫 , 天气再热 , 最上面一颗纽扣也从不解开 , 即便在家里 , 领扣也系得紧紧的 , 活脱脱像是一个老派的教书匠 。

在上海滩 , 黄金荣人称“黄老板” , 杜月笙不喜欢这种粗鄙的称呼 。 人们叫他“杜先生” , 他很高兴 。 杜先生的名号不胫而走 。

混黑道的杜先生刷新了时人的黑帮观感 。

著名报人徐铸成以为像杜月笙这样的大亨 , 纵使不是红眉毛绿眼睛 , 也该是一介赳赳武夫 。 见面后 , 发现是一个修长身材、面色带青的瘦削老人 , 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 , 言谈中也少带“白相人”(旧上海俚语 , 指那些没什么正当职业和专长 , 却精通吃喝嫖赌的人 。 )常说的粗话 。 徐铸成大为诧异 。

更诧异的是 , 他对手下的形象也很落力 , 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众禁止出入杜门 。

一时间 , 上海滩长衫飘飘 , “斯斯文文” 。

02


杜月笙:真实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杜月笙:真实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

▲青帮三大亨 , 从左往右依次为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 。

杜先生一开始也是普通黑帮成员 。

他的长衫是用拳头和情商换来的 。

拜黄金荣为老头子 ,

是这个水果店帮工兼赌徒的转折点 。

黄金荣是上海法租界华人巡捕的领班 ,

黑白两道通吃 ,

把传统黑帮和赌场生意经营得顺风顺水 。

在最暴利的烟土行当 , 黄老板却相形见绌 。

上海滩的大烟土行集中在英租界 ,

英租界巡捕房探目沈杏山近水楼台 ,

从抢劫烟土商起家 , 到收取巨额保护费 , 赚得盆满钵满 。

这伙流氓组织人称“大八股党” ,

势力最炙之时 , 连上海的缉私机关一把手都是其党徒 。

杜月笙眼红 , 说服黄金荣让他去开辟新创收项目 。

他全盘照搬沈杏山的做法 ,

组织了一帮亡命之徒 , 号称“小八股党” 。

小八股党专瞅大八股党保护的烟土商下手 ,

鸦片不拘多少 , 能抢就抢 , 抢完就跑 。

1920年7月 , 这伙人干了一票大的 。

一名烟土商从汉口运了1万余两川土(四川鸦片) ,

停船在浦东 , 由雷鸿见担任保价运送 。

他争夺保价未遂 , 夜里带了十几号人 ,

个个手持斧头、棍子 , 把这批川土抢个精光 。

这事经过媒体一炒作 ,

大八股党的安全承诺就成了公开的笑话 。

烟土商开始向黄、杜“孝敬”巨款 。

几番较量 , 他担任董事长的“三鑫公司”

成了上海烟土行业最大的垄断集团 。

每年所收保护费相当于北京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 。

他与老头子黄金荣的做人风格截然不同:

黄嗜财 , 杜散财 。

有钱之后 , 他用它拓展关系网 , 成就更大的事业 。

黄金荣不得不称赞这个门生“聪明绝顶” 。

03

杜月笙“会做人” , 在上海滩尽人皆知 。

但凡成就大事业者 , 都不会汲汲于敛财 。

他虽不至于视钱财如粪土 , 却懂得聚散有道 。

他早年烂赌 , 原因是需要赢钱散给弟兄们 。

与沈月英结婚的那个晚上 , 他还出去赌 ,

本想通过赌博赢一点 , 没想到输个精光 ,

结果把沈月英的婚服拿去当掉了 。

发迹后 , 他本色不改 ,

待人接物仍是“义”字当头 , “诚”字打底 。

大律师秦联奎在他的赌场消费 , 连输四千大洋 。

他立即托人将钱如数奉还 。

秦十分感激 , 从此成为他的忠实法律顾问 。

他的慷慨不会因人而异 。

风光时 , 每天供门徒吃饭 ,

一日三餐 , 每餐席开十桌 。

逢吃年夜饭 , 直接开流水席 ,

然后给每位兄弟以及门外排队拜年的人发红包 ,

每人一块现大洋 。

连穷人、乞丐到杜公馆拜年 , 也不会空着手回去 。

每次过年前 , 他都私下吩咐银行调现钱到家里 。

国家有难 , 他组织义捐 , 还自发捐飞机 。

四川遭旱灾 , 他对找上门的募捐义不容辞 , 出钱出力 。

1949年上海解放后 ,

人在香港的杜月笙还任着上海通商银行董事长 。

他命令大儿子杜维藩回上海 , 把银行存款发还存户 。

临死前 , 他烧掉了别人打给他的所有欠条 ,

让这些欠账一笔勾销 , 不想让子孙去追债 。

他自己一生俭约 , 不尚奢靡 。

山珍海味固所不辞 , 一碗咸泡饭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

他已不仅是一个黑帮大佬 , 还是大名鼎鼎的慈善家 。

04


杜月笙:真实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杜月笙:真实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

▲杜氏家祠落成仪式上 , 杜月笙等招待北平艺人合影 。

杜月笙后来有句名言:

人可以不识字 , 但不能不识人 。

他把人分为四等:

有本领而无脾气者居上 ,

有本领也有脾气者列中 ,

无本领亦无脾气者下焉之 ,

无本领反有脾气者不入流 , 属于劣等 。

他自己的目标 ,

是做一个有本领没脾气的上等人 。

袍哥首领、川军师长范绍增初识杜月笙 ,

在上海国际饭店宴客 。

饭后 , 服务员上了一盘生梨 ,

他拿起刀子 , 顷刻间就把梨削得晶莹光滑 。

范绍增大加赞赏 ,

他毫不在意 , 坦然说:“我本是这一行出身 。 ”

范绍增与舞女黄自瑛发生感情 , 返川后 ,

杜月笙已出钱赎了黄舞女 ,

用飞机把她送到重庆范公馆 。

杜、范从此成了莫逆之交 。

范对杜的报效则是

全力保障后者在四川境内的毒品制造和走私业 。

作为上海滩新崛起的大亨 ,

杜月笙识人的本领主要表现在站队方面 。

1927年“四一二政变”中 ,

他选择蒋介石这座靠山 ,

充当后者在上海“清党”的政治打手 。

这无疑是他一生的污点之一 ,

但在风向的把握上 , 他又是敏锐而正确的 。

蒋介石建立政权后 , 至抗战全面爆发前 ,

恰是杜月笙最旺最红的时代 。

上海新一代黑帮教父就此炼成 。

他选择投靠蒋介石 ,

却并非一味阿谀 , 亦非毫无原则 。

1929年初 , 广西事变发生之前 ,

南京政府和他交涉 ,

要求他阻止李宗仁离开上海去联合其他广西派领导人 。

他拒绝了 ,

理由是不能让国内的政治纷争介入他的私人交谊 。

他爱“场面” , 讲排场 ,

更懂得如何去撑起人生的场面 。

1931年5月 , 他同意帮助国民党建立鸦片垄断 。

作为回报 , 蒋介石同意给他“面子” 。

一个月后 , 浦东杜氏家祠举行落成典礼 ,

蒋命令国民党军政官员集体参加 。

05


杜月笙:真实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杜月笙:真实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外滩

1930年代的上海滩 ,

表面繁华时尚 , 实则剑拔弩张 。

各种势力潜伏其间 ,

小则关涉地盘争夺 , 大则关乎民族大义 。

杜月笙叱咤其间 ,

非但没有落水 , 反而从黑社会洗白成了社会名流 。

他的儿子杜维善回忆:父亲是个弱不禁风的人 。

但在民族大义上 , 他立场坚定 ,

连骂他、黑他的人都无法指摘 。

他支持抗战的言行 , 几乎无人不知 。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 ,

他公开致函奋起抗敌的十九路军 ,

赞扬“公等铁心为国 , 使全市民气为之大振” 。

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在电报上

敦促蒋介石以实际行动支援十九路军抗日 ,

质疑蒋置十九路军于不顾 ,

是不是把三百万上海市民抛弃了?

他以理事、副会长身份署名 , 毫不犹豫 。

抗战期间 , 黄金荣差点落水 , 张啸林公开投敌 。

“青帮三大亨”独有他笃定不动摇 。

杜维善说 , 其父有强烈的中国人意识 , 非常恨日本人 。

他的“名”得来不易 , 所以处处谨慎 , 时时爱惜 。

他曾对文化界的朋友说:你原来是一条鲤鱼 , 修行500年跳了龙门变成龙了 。

而我原来是条泥鳅 , 先修炼1000年变成了鲤鱼 ,

然后再修炼500年才跳了龙门 。

倘若我们俩一起失败 , 那你还是一条鲤鱼;

而我可就变回泥鳅啦 。

不想“变回泥鳅”的杜月笙 ,

在特殊年月毅然远离“龙门” 。

明知离开上海 , 他的能量就要折损过半 ,

但他更清楚留下来只能成为日本人的棋子 。

上海沦陷 , 他去了香港 。

香港沦陷 , 他去了重庆 。

06


杜月笙:真实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杜月笙:真实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

▲杜月笙和孟小冬 。

“伊拉(上海方言 , 指他们)拿我当夜壶 , 用好就赶快塞到床底下 。 ”

出身极其卑微、发迹极不光彩的杜月笙 ,

一直有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 。

终其一生的努力 ,

就是把自己从上不得台面的“夜壶” ,

打造成炫人眼目的“夜明珠” 。

他悄然摘下手上的金刚钻 , 他穿起长衫 ,

他改造青帮的对外形象 , 他漂白自己的身份 ,

他敬重读书人 , 他以谦逊的姿态广交各界朋友 ,

他低调做人 , 高调行善 ,

他屡屡充当上海滩的宋公明 , 救人于危急 。

至于他的鸦片生意、赌场以及绑票勒索 ,

一直都在 。

他不提 , 社会名流似乎也心照不宣 。

抗战胜利 , 他重返上海滩 。

熟悉的舞台 , 灯光渐渐变了 。

国民政府宣布收回租界 ,

黑帮赖以庇护的国中之国消失了 。

蒋介石意欲重建战后秩序 ,

黑帮的存在也变得有碍观瞻 。

种种迹象 , 表明蒋、杜的关系难掩裂痕 。

杜先生仍是沪上一言九鼎的大人物 ,

找他救急的还是大有人在 ,

而他不得不时常救自家人的急 。

等到“太子”蒋经国莅沪推行金圆券改革 ,

声称“只打老虎不拍苍蝇” ,

并杀鸡儆猴般地把他的三子杜维屏判了刑 ,

杜先生的面子已然挂不住了 。

他还有句名言:

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体面、场面、情面 。

然而最最难吃的一碗面 , 他没有说出来:局面 。

解放军围攻上海前夕 ,

他再次出走香港 。

这一次 , 他没能再回来 。

两年后 , 进入弥留状态的杜月笙

望着病榻旁的富豪朱如山 , 冒出一句话:

如山兄那里 , 我还有十万……

朱如山一时错愕 , 忙说:

杜先生 , 你交给我的是十万港币 , 不是美金啊!

他半晌开口说:

是港纸 , 当然是港纸了 。

1951年8月16日 , 一代黑帮教父在香港病逝 。

终年6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