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要枕不舒服的硬枕?


古人为何要枕不舒服的硬枕?

古人为何要枕不舒服的硬枕?// //

01

公元1957年 , 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 , 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 , 床上还保存着一个竹枕 。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 在我国大篆、小篆中 , 枕这个字也早已出现了 。 古人为何要枕不舒服的硬枕?

这些枕头是不是用来睡觉用的 , 就没有很好的史料来证明了 , 但是作为休息用的枕头却是传闻由三国时期的曹操开始 。 据说在某天夜里 , 曹操在中军帐中挑灯夜读 , 到三更时分犯困 , 身旁的书童请其上床休息 , 床上的几本木匣兵书一时也没地方存放 , 书童就将其平摆在床的一头 , 曹操太困 , 稀里糊涂地将头枕在木匣上就睡了 , 而且睡得香 。 书童见此情况便依兵书木匣的形状 , 用软物制作出了一种垫头用具呈给曹操 , 曹操问此物何名 , 书童只答垫头之卧具 , 曹操便将此种物件作名为枕头 , 随后枕头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 。 而后 , 由隋代开始 , 我国逐渐出现了瓷枕(公元581-618年) , 至唐代(公元618-907年)才开始大批量的生产 。

这使得瓷枕的使用达到了高峰 。 而作为生产、使用则成熟于宋 , 金元(公元10-14世纪) 。 而后明 , 清两代(1368-1911)逐步淘汰这种硬邦邦的瓷枕 , 出现了更好的、以新的材料制作枕头 。 中国人是浪漫的 , 所以枕头也不仅仅是用来睡觉的 。 最励志的枕头属于司马大人 , 据史书上记载 , 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珍惜光阴 , 在木头的两头儿坠以铃铛 , 如果沉睡过去 , 枕头一动 , 铃铛就响了 , 人就醒了 , 就避免自己长睡 。 中国古代的文化人尤其是大学者 , 都是非常珍惜光阴的 , 体现了他们刻苦的精神 。 枕头具有医用价值归于大医学家李时珍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枕头 , 至老明目 。

枕头单单为了枕头 , 就太单调了 , 所以中国的文人骚客开始拿枕头来做文章了 , 为枕题诗作画 , 甚至更有赋为凭 。 元代的《枕赋》 , 用266字就把瓷枕的产地、特征、功用、意义与制作者交代得一清二楚 , 说明了陶瓷枕不仅能使人摆脱酷暑之困 , 还有警示追思之用 , 这就赋予了陶瓷枕更广阔的文化内涵 。 而诗画枕在宋代尤其盛行 , 其内容高雅与浅俗并存 , 枕上的诗与枕边的画相映成趣 , 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诗、书、画一体的艺术特色 。 枕头如果对于夫妻 , 就有了秀恩爱的意味 , 早在唐朝时期 , 著名诗词大家温庭钧便在词《南歌子》中说道:“懒拂鸳鸯枕 , 休缝翡翠裙 。 罗帐罢炉熏 。 ”


古人为何要枕不舒服的硬枕?

古人为何要枕不舒服的硬枕?// //

02

由此可见古人对枕头秀恩爱 , 早便有了很深入的研究 。 但枕头的作用于古人 , 却并不止于此 , 除了夫妻间的“同床共枕” , 更有“枕中鸿宝”这种向往以枕成仙的成语典故 。 而宋朝著名的道教学者陈抟 , 便被后人尊奉称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诸多称号 。 除此之外 , 古人还将枕与风雅相关联 , 出现了诸如“枕石漱流”这等比喻性情高洁的文人隐士 。 (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至明时 , 枕更是与军事相联系 , 出现了“枕戈汗马、枕戈以待”这类可与“闻鸡起舞”媲美的成语 。 (见明·张煌言《上行在陈南北机宜疏》、屠隆《昙花记·公子受封》)我国明清以后 , 大家闺秀们待字闺中在闺楼学习刺绣及琴棋书画 , 闲时自然不忘在枕头上做做文章 , 据说大家闺秀幼时在枕头上锈之以凤 , 待嫁时再锈鸳鸯 , 以楠木为框 , 称之为“楠枕” , 因此有“结发共枕席”的诗话 。 久而久之 , 鸳鸯这种常被比为夫妻的鸟儿 , 也就常驻于枕头之上了 。

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 带有浓浓的中国文化情结 。 平民老百姓旧时外出时 , 有些人为防止财物被盗 , 就使用一种上面微凹 , 既可当枕头又可存放银钱、文件等重要物件的长方形小箱子 。 可以说 , 在我国从古至今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 , 枕已经从一件简简单单的生活用品超脱成为古人们彰显个人地位、寄托抒发个人情感的、远超其本身实际价值的艺术品了 。 古人为何要枕不舒服的硬枕?首先 , 我们很好奇的就是 , 古代为何多用硬枕?而且不仅硬 , 还很高呢?其实古代人喜欢用硬枕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儒家礼仪文化的体现 , 古人对自身要求十分严格 , 要“坐有坐姿 , 站有站姿” , 连睡都要有睡姿 , 他们认为“枕头硬 , 才能骨头硬;骨头硬 , 做人身板才能挺” 。

而在我国历代的枕头当中 , 元朝的陶瓷枕特别高 , 差不多有20公分 , 反映了当时北方辽金元人用高枕的习惯 ,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当时人对“高枕无忧“的期盼高过对舒适度的追求 。 古代的狮枕和虎枕 一般来说 , 我们见到的虎枕比较多 , 因为老虎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意象 。 今天的大部分人对狮子并不陌生 , 但古人不是这样 , 汉代的时候 , 大月氏国进贡了狮子 , 中国人才第一次见到这种怪模怪样的东西 。 当时中国人认为所有长毛的动物 , 毛都应该长得均衡 , 而狮子的毛却长得不均衡 , 长在脖子周围和尾巴上 , 特别是公狮子 , 母狮子还好 。 于是狮子就给我们古人带来了一个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 。 所以由汉及唐 , 中国人对狮子就形成了强烈的文化印象 , 因此宋以前的狮子都非常写实 。 唐代以后 , 外国就不再向中国进贡狮子了 , 中国本土慢慢就见不到狮子了 , 但还要维持狮子的形象 , 于是狮子的形象就逐渐地改观 , 发生了变化 , 就变得就越来越像狗 。 唐代以后的工匠见不到狮子 , 却还要做出狮子的形象 , 怎么办呢?

上面的人就说了 , 没见过狮子 , 还没见过狮子狗吗?照着那样做 。 所以故宫里的狮子 , 无论是门口的还是里面的 , 狮子的形象都是狗 , 已经脱离了它的原生态 , 已经没有那种野性的感觉 , 慢慢变得很温顺了 。 古代的枕头也讲究品牌 我们现代人买东西总喜欢认个牌子 , 就是品牌 。 大家觉得哪个窑口烧出来的瓷枕最好呢?磁州窑、定州窑 , 这都属于大的范围;还有小范围的 , 唐代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品牌意识 , 比如裴家花枕 , 显然是一个裴姓的人制造的花枕 , 是绞胎的 , 而宋代磁州窑里比较著名的有张家造 , 就是说制造枕头的人姓张 。 磁州窑是北方最广泛的一个窑口 , 它的品种特别多 , 除了在瓷枕上刻上诗文之外 , 还有很多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些纹饰 , 比如踢球、钓鱼 , 充满生活气息 。 以至于有人归纳磁州窑的装饰手法有58种之多 , 它分得非常细 。


古人为何要枕不舒服的硬枕?

古人为何要枕不舒服的硬枕?// //

03

我觉得装饰手法总体上就三种 , 第一种方法叫“硬碰硬” , 它用刀、竹片等硬物在上面刻画而成;第二种方法叫“软碰硬” , 就是用笔在上面画的 , 没用动刀、竹片这种硬的东西;第三种方法是“软硬兼施”的 , 既有刻又有画 , 这是一种简单的磁州窑的分类方法 。 尺寸则无多大之论 , 以床为量度 , 在此基础上大户人家还会注意其尺寸是否涉及4等不吉数字 。 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 , 中凹 , 形似山 。 在我国古代 , 由于枕头是日常生活必备的用品 , 人们制作了形形色色的枕头 , 取样不一 , 用途多样 , 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活 。 除了最常用的布枕之外 , 古时还制作了石枕、玉枕、水晶枕 , 以及具有特殊效用的药枕等 。

木枕:枕中贵重之品 , 在古代是黄杨木枕 , 黄杨生长期长 , 取材不易 , 历来视为高级木料 , 《酉阳杂俎》卷十八就提到:“黄杨木 , 性难长 , 世重黄杨以无火......为枕不裂” 。 唐人张祜还专门写有《酬凌秀才惠枕》一诗 , 对黄杨木枕垂意颂咏 。 诗云:“八寸黄杨惠不轻 , 虎头光照簟文清 。 空心想此缘成梦 , 拔剑灯前一夜行” 。 可见 , 以黄杨木枕馈赠亲友 , 亦是上乘礼物 。

藤枕:用藤箩之条编制而成 , 做工极为精简 , 是古代人夏季使用之物 。 吕舸《藤枕》诗曰:“藤枕消闲处 , 炎风一夜凉” 。

瓷枕:把瓷器制成枕头状 , 其形色多种多样 , 造型奇异 , 富有艺术性 。

石枕:用石料做成的枕头 , 大多使用于夏季 , 与竹席配伍 , 为乘凉之物 。 宋人王安石写有《次韵欧阳永叔端溪石枕蕲竹簟》一诗 , 就对石枕竹席并相讴之 。 诗云:“端溪琢枕绿玉色 , 蕲水织簟黄金文 。 翰林所宝此两物 , 笑视金玉如浮云” 。

玉枕:古人视玉枕为珍宝 , 用此物自然也显示其富贵荣华 。

水晶枕:属于稀世之品 , 使用者决非一般人家 。 有的水晶枕中夹有花枝等装饰物 , 尤显得光彩照人 。

药枕:它把医药和日常起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通过药物和睡眠的互导作用来达到保健疗病的目的 。 早在唐代 ,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开始运用保健药枕防病治病 , 在治疗头颈痛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 。 到了宋、元、明、清 , 研究运用保健药枕防病治病的人更是不乏其人 。 清朝的慈禧太后对药枕十分钟爱 , 每年都让人制作药枕供其常年使用 , 以求清心明目 , 养神益智 。 枕着可心的枕头 , 估计晚上就是有梦 , 也应该是好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