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先有天后宫 , 后有天津卫”道出了天后宫与天津卫的历史关系 。 天津的建城史可追溯至明永乐二年十一月廿一(1404年12月23日) , 也是我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 。 历经600多年的发展 , 成就了今天这座古今兼容、中西合璧的城市 。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交汇处 , 东濒渤海 , 北靠燕山 , 海河蜿蜒穿行在城市之中 。 金朝贞佑元年(1213) , 在海河三岔口设直沽寨(元朝改名海津镇) , 在后续的发展之中 , 这里成为南北漕(海)运的中转站 。 直沽因漕运集聚、中转而逐步兴起、筑城、立庙 , 明永乐年间更名为“天津” , 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 。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先有天后宫 , 后有天津卫”// //

妈祖其人

妈祖 , 闽南语“娘妈”之意 , 源于宋代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林氏女 。 其人原名林默 , 自幼聪慧好学 , 通晓天文地理 , 熟悉水性 , 能测吉凶 , 消灾除险 , 乐于助人 , 人称“神女”“龙女” 。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先有天后宫 , 后有天津卫”// //

天津天后宫内的妈祖塑像

传说她在28岁时因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而不幸牺牲 , 后人缘以“人行善事 , 死后为神” , 视其升天为神 , 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 。 乡里人为纪念她 , 在家乡建祠立庙 , 虔诚敬奉 , 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 。 林默化身海神 , 人称“妈祖” , 这样代代传续 , 从莆田到福建 , 到中国沿海 , 再到海外 , 广布28个国家和地区 , 有6000多座庙宇供奉她 。 从宋代到清代 , 妈祖得皇帝褒封36次 , 从“夫人”到“天妃” , 到“天后” , 再到“天上圣母” 。

从宋朝开始 , 经济重心南移 , 南方发展远胜北方 。 元朝代宋 , 定都大都(北京) , 为了维系京师的发展与民众的生产生活 , 大量粮食物资由南方运往北方 , 主要交通渠道就是海运 。 天津濒临渤海 , 海河连接海津与大海 , 海津镇三岔河口码头就成为南粮北运的重要枢纽 。 参与海运的船员主要是南方人 , 他们知道海运的风险与不测 , 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都祈求妈祖保佑 , 于是妈祖随船北上落户津门 。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先有天后宫 , 后有天津卫”// //

元泰定三年(1326) , 皇帝下令在三岔河口码头附近建天妃宫 , 供人们祭祀海神天后 , 以保障海运安全 , 同时当地百姓也来此祭拜求子求财、免除病灾 。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 朝廷敕封海神娘娘“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封号 , 天妃宫更名为“天后宫” , 民间俗称“娘娘宫” 。 同福建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世界三大妈祖庙 。

从元至清 , 天津先后建立过27座天后宫 , 比较著名的是坐落在海河以东的大直沽天后宫(俗称“东庙” , 已毁 , 现原址建“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和海河以西的东门外天后宫(俗称“西庙”) 。

1986年元旦 , 经过修复的东门外天后宫挂牌天津市民俗博物馆 , 重新对外开放 , 成为天津的热门旅游景区 。 宫内的民俗展览与陈列 , 介绍天津城、漕运史、天后宫及皇会的兴起和变迁 , 也陈列了诸多的历史遗物 , 如明代天津城砖、清代漕运模型和水机及各种民俗造型(婚礼仪仗、服饰等)等文物 , 反映着天津的岁时节令文化 。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先有天后宫 , 后有天津卫”// //

天后宫就是天津城市文化的原点 , 把天津城的发展变迁史与居民的民俗文化浓缩在这座宫院里 , 一边守望这座濒海城市的平安与吉祥 , 一边以妈祖的名义传承中华文化 , 讲述着这个人、这座庙和这座城的历史往事 。

我知道你一定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