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怎样才能写得接地气?来看看张宏杰的回答

历史在我眼中 , 曾经是枯燥乏味 , 空中楼阁的代名词 , 读书时面对教科书上冷冰冰罗列的年代与人物 , 需要死记硬背的各种大事记 , 我头痛欲裂 。

直到遇见张宏杰 , 遇见他《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 我才知道 , 历史是可以用另一种面目出现的 。

对朱元璋的出生 , 一般史学家可能会这么写:“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 生于某年某月某地 。 ”事实表述清楚 , 但——没什么趣味 。

张宏杰是这么写的:

“古今中外的帝王中 , 大明王朝开朝皇帝的出生大概最为草率了 。 ”

“肚子一阵阵疼了起来 , 这才想起 , 肚子里还装着个孩子呢!……刚躺到地上 , 孩子已经呱呱坠地了 。 ”

这读起来既像小说 , 又像散文 , 特别吸引人 。 正是这样的语言 , 将我拉进了历史的海洋 , 虽然只有一个小小的指尖探进去 , 却已经感觉到了那浩潮海水的冲击与魅力——它如此鲜活 , 如此真实 , 于是我很想一头扑进去 , 游得更深 , 更远一点 。

到《历史的局外人》 , 这种感觉更明显 。 张 宏杰用自己的心和前人对话 , 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理解前人的悲喜与无奈 , 显得有血有肉 , 很有亲和力 。


历史怎样才能写得接地气?来看看张宏杰的回答

历史怎样才能写得接地气?来看看张宏杰的回答// //

《历史的局外人》是一本随笔集 , 从内容上看 , 既写历史名人的凡俗生活、历史写作者的情怀与不易 , 也写自己对历史的诸多看法 , 真是随心所欲 , 天马行空 , 然而贯穿全书的 , 始终有一条线 , 那就是希望通过接地气的写作 , 将历史广泛传播 。

01 历史与人性结合:神化了的历史人物 , 也有人间烟火气

是人 , 就有七情六欲 , 就有善恶是非 , 而传统的史学创作 , 总喜欢把人神化或丑化 , 将人定义成简单的“好”或者“坏” 。 张宏杰的作品打破了这一规律 ,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 , 他关注的不是他们的建树 , 不是他们的忠奸 , 而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的特征 。 正像他在自己的博客里说的:“不管好人坏人 , 他首先是人 。 你得站在一个人的角度 , 以悲悯的视角 , 来解析他的悲剧 。 ”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 , 显得有血有肉 , 真实可信 。

第一篇《鲁迅的收入与生活》 , 描写了鲁迅是怎样挣钱与花钱的 , 他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工作期间要到餐馆吃包饭 , 在上海租住大面积的洋房 , 时常看电影 , 并且钟爱最贵的位置:“花楼”第一排 。


历史怎样才能写得接地气?来看看张宏杰的回答

历史怎样才能写得接地气?来看看张宏杰的回答// //

这样的追求 , 使得收入成了鲁迅的重要动机 。 在教育部时 , 他和同事不太和睦 , 对领导也不太看得起 , 然而 , 他在这样不太和谐的环境中一待14年 ,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薪水高 , 他曾拿过从240元到360元不等的月工资 , 比起当时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口之家 , 月生活费仅仅12元 , 他的收入堪称巨款 。

第二篇《巴尔扎克的天才与虚荣》 , 还原出一个有着巨大分裂的多面巴尔扎克 , 他对成名和发财有着巨大的饥渴 , 为此不惜抄袭、滥造低俗小说 , 他对女人也同样渴望 , 制造了无数谎言骗取女人的感情 , 并因挥霍无度而欠下巨额债务 。 正是欲望和债务 , 激发了他的天赋 , 使他为人类奉献了一部部优秀的作品 。 在他身上 , 天使与魔鬼结合得天衣无缝 。


历史怎样才能写得接地气?来看看张宏杰的回答

历史怎样才能写得接地气?来看看张宏杰的回答// //

张宏杰没有从道德与学术的角度 , 而是从人性的角度 , 去解读一个个历史人物 , 不批判 , 不仰视 , 只是抱着一颗同理心 , 设身处地 , 悲欢与共 。 他们在他的笔下 , 就像他熟悉的老朋友一样 , 血肉丰满 , 形象生动 , 带着生活的气息与温度扑面而来 , 让读的人代入其中 , 从而反思自己 。

这种阅读的快感 , 体悟的魅力 , 在面对其他历史书时 , 很难遇见 。

02 历史与文学交融:自然的流淌 , 让书写真正为性灵服务

《历史的局外人》这本随笔集中 , 无论是偏历史的文章 , 还是偏文学的文章 , 都让人感觉到一种书写形式上的信马由缰 , 一种情感渲泄上的随心所欲 。

“虽然一生胡作非为 , 但是骗子、采花大盗巴尔扎克还是一定能上天堂 , 见到巴尔扎克时 , 上帝一定会对他说一声:对不起 。 为了榨取他的天才 , 上帝的所作所为比他还要卑劣 。 ”

这样的语言 , 非常生动 , 带着一种以自己经验去体会的感触 , 又带着一种以当代眼光去审视的清醒 , 自然流畅 , 毫不做作 。

在《我的文学青年生涯》中 , 张宏杰提到他早期的作品《无处收留:吴三桂》 , 他说“从文体上 , 它非驴非马 , 不是纯粹的散文 , 也称不上小说 , 它是一种叙述与思考的杂糅 , 是一种合金体的怪物 。 ”其实 , 这是他所有历史类文章的共同特征 。 莫言给他的文体下定义:“这些东西都流露着天然的文学品质 , 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对人性和命运的关心 。 ”

用文学手法来解读历史 , 这正是张宏杰最独特 , 也最有魅力的地方 , 正如他在自序里说的 , 在中国文化当中 , 文与史本是不分家的 , “对我来说 , 文学如酒 , 历史如茶 , 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 。 ”在《历史的局外人》中 , 他不光用文学笔法来书写历史名人 , 更将历史随笔与文学随笔组合在同一本书里 , 将历史与文学的交融发挥得淋漓尽致 。

张宏杰对人性与命运的关心 , 不仅仅体现在历史人物上 。 他曾在藏区游历 , 在蒙古寻根 , 在福建客家土楼探寻传统文化 , 在探索的喜悦中 , 又夹杂着丝丝怅惘 。 “时代的大潮迟早会淹没这几座孤岛 , 那些积累了几百年的民风迟早都会在时代的空气中蒸发殆尽 , 然而 , 我毕竟在它存在的时候去过了 , 感受过了 。 ”


历史怎样才能写得接地气?来看看张宏杰的回答

历史怎样才能写得接地气?来看看张宏杰的回答// //

他以一种最本真的情感 , 去感悟历史 , 感受当下 , 形式对他而言已经不再重要 , 他饱含情感的叙述 , 早已和读者心心相印 。

03 历史与读者交心:揭下高冷的面具 , 走向更广泛的人群

读完《历史的局外人》 , 有一种明显的感受 , 张宏杰自始至终在表达一种愿望:历史应尽量通俗化写作 , 为普通人带来乐趣 。

在第三部分“我与历史写作”中 , 张宏杰回忆了与戴逸、葛剑雄、秦晖等史学导师的交往 , 他们身上 , 都体现出一种对史学传播的责任感 。 葛老师讲课行云流水 , 生动鲜活 , 让人容易接受又印象深刻 。 秦晖也是一样 , 他说:“做学问一定要有趣 , 我从来也不相信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 。 ”大师们对历史的态度 , 应该深深地影响了张宏杰 。

在《黄仁宇与<万历十五年>》中 , 他描写了黄仁宇的通俗史创作不被理解的经历 , 市场化的出版社认为 , 《万历十五年》太具思辨性 , 而学术类的出版社又认为 , 它太文学化;成为畅销书 , 引起读者强烈反响后 , 却又受到了史学界的排斥 , 得到了意味深长的评价 。 惺惺相惜之余 , 张宏杰感慨道:“黄仁宇现象实际上是对史学界的警示 , 学术研究应该走出狭小天地 , 从面向上层和少数精英到面向非专业化的读者 , 实现为社会服务功能的转化 。 ”


历史怎样才能写得接地气?来看看张宏杰的回答

历史怎样才能写得接地气?来看看张宏杰的回答// //

在张宏杰看来 , 追根溯源是人类的本能 , 讲古叙旧也是一种有趣味的娱乐 , 普通人需要历史 , 既是猎奇和消谴的需要 , 也是生存实用的需要 。 这种需要 , 呼唤的是大众化的历史 , 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历史 。

张宏杰给这本书定名为《历史的局外人》 , 也许是对自己非主流的、游离于文学与历史的表达方式的调侃 。 而我们透过这本书 , 却看到了历史大众化的希望与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