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春秋】王文明:一盆菖蒲一方印,一处兰巢慰平生

人物档案


【翰墨春秋】王文明:一盆菖蒲一方印,一处兰巢慰平生

【翰墨春秋】王文明:一盆菖蒲一方印 , 一处兰巢慰平生// //

王文明 , 世居湖塘 , 号悟真居士、修真室主 。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武进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 其作品曾入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第四届全国书法大展、第五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小榄杯”书法展、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西泠印社首届手卷展、扇面展 。 获首届林散之奖、西泠印社首届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书法》杂志百强提名、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提名 。

明《长物志》有载:“花草有四雅 , 兰花淡雅 , 菊花高雅 , 水仙素雅 , 菖蒲清雅 。 四雅当中 , 唯有菖蒲能小隐于野 , 大隐于市 。 故被骚人墨客誉为‘天下第一雅’ 。 ”在王文明的室内 , 随处可见的便是一盆盆清逸俊秀的菖蒲 , 从1983年涉足篆刻开始 , 王文明30余年来醉心书画篆刻 , 矢志不渝 , 用菖蒲的“耐苦寒 , 安淡泊”形容王文明 , 恰如其分 。


【翰墨春秋】王文明:一盆菖蒲一方印,一处兰巢慰平生

【翰墨春秋】王文明:一盆菖蒲一方印 , 一处兰巢慰平生// //

路漫漫其修远兮

出生于1963年的王文明 , 家境小康 , 父亲王浩初开了一家南北杂货店 。 平时 , 王浩初会帮着左邻右舍写对联、记台账 , 字迹清秀 , 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敬 。 也是从那时开始 , 王文明爱上了书法 。

1980年 , 王文明进入武进建筑公司做了一位焊工 , 虽非自己爱好 , 他也干得有模有样 , 闲时会练练书法 , 玩玩篆刻 。

1983年 , 听说钟楼区文化馆开了业余艺术学校 , 王文明便报名前往 , 正式开始学习书法和篆刻 , 受到了常州金石名家周仰谷等人的悉心指导 。 那一年中 , 不管刮风下雨 , 他都骑车从湖塘赶到城里 , 有时从工地回家 , 顾不得吃晚饭便匆匆出门了 。 渐渐地 , 他的书画“上路”了 。

当时条件艰苦 , 追求艺术的道路也充满险阻 。 1983年 , 王文明前往周先生家求教篆刻 , 周先生刚从宜兴回到常州 , 蜗居在10余平方米的昏暗老房中 。 他从图书馆借来工具书《汉印分韵》 , 用宣纸誊录《汉印分韵》的内容 , 200多页的工具书 , 一页页精细地誊录 , 花费的时间可想而知 。 “周先生的艺术境界让我肃然起敬 。 ”王文明回忆 , 从此 , 自己也坚定了在篆刻领域攀登的决心 。

经过多年努力 , 王文明的篆刻技艺有了质的飞跃 。 1987年 , “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举办首届全国篆刻作品展 , 王文明的“以汉为宗”和“文采风流”两方篆刻印章脱颖而出 , 跻身前50名 , 获优秀作品奖 , 凭此殊荣 , 他也很快被吸收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 1988年 , 王文明离开建筑公司 , 正式进入武进工艺美术厂 。


【翰墨春秋】王文明:一盆菖蒲一方印,一处兰巢慰平生

【翰墨春秋】王文明:一盆菖蒲一方印 , 一处兰巢慰平生// //

百方印鉴谋新篇

进入上世纪90年代 , 王文明的篆刻技艺已经炉火纯青 。 然而 , 就在此时 , 工艺美术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濒临倒闭 , 企业鼓励员工自谋职业 , 王文明也不例外 。 深受绘画雕刻、书法艺术的熏陶 , 王文明始终坚持在艺海遨游 , 他做起了写字、刻印、裱画的活计 , 勉强度日 。

“为了生活 , 我总是想多学一点生存技能 , 画画、写字、刻印、裱画 , 聊换柴米 , 抚慰心灵 , 寄托情怀 。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 , 王文明也没有动摇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 他一笔一笔地写、一刀一刀地刻、一纸一纸地画 , 维持着生计 。 同行曾这么评价王文明:他只是不会自我炒作 , 不屑商业化的“生产” , 他默默坚守 , 苦苦耕耘 , 正应了菖蒲的清雅精神 。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称“三百石印富翁” , 并非因其有三百石印 , 而是齐白石在篆刻艺术上以自己独到的单刀侧锋冲刻为刀法 , 在印坛独树一帜 。 王文明也学习白石老人的精神 , 立志刻出百枚惟妙惟肖的印章 。

王文明独自前往浙江青田县 , 背回60多斤重的青田石 , 开始雕刻龟形印纽 。 为了雕刻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龟形 , 王文明特地在一盆菖蒲的边上饲养了两只乌龟 。 每天 , 看着绿色挺立的菖蒲 , 观察着乌龟的形态 , 他开始一枚枚地制作印纽 。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制印 , 到2006年 , 王文明制作出了110枚各不相同的龟形印纽 , 造型各异:有的低头 , 有的昂首 , 有的缩头 , 有的爬行 , 有的睡觉 , 有的往上游 , 有的往下游……不同的姿态与神韵 , 玩味无穷 。 上世纪90年代 , 在中日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上 , 王文明的10枚龟形印纽被日本友人看中 , 主办单位将其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友人 。

王文明治印不仅攻印面 , 也重边款 , 同时 , 精刻印纽 , 匠心独运 。 他的篆刻根植于传统 , 横平竖直 , 方中带圆 , 既可见先秦古朴平整的印风 , 又附带两汉端庄典雅的风貌 , 均匀不刻板 , 工稳而又不失自然 , 气息淡定内敛 。

忘年好友陆涛声评价王文明:知古懂古 , 而又不迷古泥古 , 在篆刻中不仅刻阴文 , 还刻阳文 , 更有边款 , 皆具独立的艺术的样式 , 这些都王文明的独创 , 开辟了印章艺术的新蹊径 。


【翰墨春秋】王文明:一盆菖蒲一方印,一处兰巢慰平生

【翰墨春秋】王文明:一盆菖蒲一方印 , 一处兰巢慰平生// //

艺海无涯再攀登

“从艺之人 , 不求诗书画印四绝 , 但应四全 。 ”王文明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 精于书法的他更勤于画 。 他的山水画《柳岸清风》《霜天清晚》《密林草堂》《茅亭觅句》等淡雅飘逸 , 古意盎然 。 而他在《独善其身》里的鸭、《有鱼就乐》里的鱼 , 以及《拟宋人小品》《拟白石老人草虫》里的蜻蜓、翠鸟工整可爱 , 充满情趣 。 他“夹叙夹议”的小品画里有童年的美好记忆 , 少年的瑰丽梦想 , 有青年的热情 , 中年的成熟 , 画外之音 , 发人深省 。

王文明认为 , 书法离不开临帖 , 但不是一味模古 。 不思变革不求发展 , 学帖就失去了意义 , 必须进得去、出得来 。 同时 , 书法既然是一种“法” , 就有一定的规律 , 遵循这些规律才叫“书法” 。 王文明追求严谨的唐人法帖、钟情于率意的民间书法 , 他不刻意追求视觉冲击力 , 而是循序渐进地创作着风格独特而又流畅、自然的书作 。 他既善楷书 , 也善篆、隶、魏 , 笔墨中透着雍容、沉静、古朴之气 , 又潜伏着创作的智慧和激情 。 他所书的长达9.6米的手卷《心经》和长达9.8米的册页《道德经》 , 笔含禅意 , 字若佛态 , 纯净超然 。 在书写《心经》《道德经》的过程中 , 王文明也开始与佛结缘 , 经他手的菩萨不仅能感到艺术上的形式美 , 更能获得心灵的感悟 。


【翰墨春秋】王文明:一盆菖蒲一方印,一处兰巢慰平生

【翰墨春秋】王文明:一盆菖蒲一方印 , 一处兰巢慰平生// //

与佛结缘的王文明更加清雅 。 焚上一炷香、泡上一壶茶 , 铺开一张纸、拿起一支笔 , 每天 , 王文明都会在湖塘老街的老宅中 , 过着清幽的日子 , 在幽思中设计自己的作品 。

从2015年开始 , 他醉心于紫砂的雕刻之中 。 在他取名“兰巢”的书房内 , 摆放着一把直径30公分左右的紫砂壶 , 王文明用各种文体 , 将诸葛亮的《戒子篇》 , 刻在壶体的周围、壶盖、把手上 , 使传统的紫砂工艺更具文化韵味 。 王文明希望经由自己之手的紫砂陶能够更具艺术气息 , 让紫砂艺术广为流传 。

“艺术的成就绝无巧境之遇 , 需跋涉一溪三滩十八湾 , 才能换取笔下刀下那一方新天地 。 ”王文明说 , 他愿意平静地追随艺术 , 终生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