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为何绝弦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伯牙为何绝弦

■读统编语文 品传统文化⑤

统编语文课本里有一篇经典课文叫作《伯牙绝弦》 , 讲的是伯牙和锺子期以琴曲相知相识的故事 。 伯牙和子期这两个人可以说是鼎鼎有名 , 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知音”的代名词 。 后世很多诗人都在诗中用此典故 , 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或对知音难觅的慨叹 。 迄至当代 , 表现二人友情的古曲《高山流水》被刻在一张铜质光盘上 , 跟许多民族的经典曲目一道 , 随着宇宙飞船飞向了太空 , 更体现出现代人对知音故事的褒扬 。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伯牙、子期的故事在典籍中分别见于《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列子》《新序》及《说苑》中 , 情节大同小异 , 区别只在细节 。 统编教材选用的是《吕氏春秋》的版本 , 出自《本味》篇 。 我们先来看看这篇课文吧:

伯牙鼓琴 , 锺子期听之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少选之间 , 而志在流水 ,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锺子期死 , 伯牙破琴绝弦 , 终身不复鼓琴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伯牙是古代一位善长弹奏古琴的艺术家 , 据说当年跟成连先生学琴 , 成连对他说:“吾能传曲 , 不能移情 。 ”意思是 , 琴曲的弹奏是技艺与情感的融合 , 我能传给你曲子和弹奏技艺 , 但不能将我参悟的情感转移给你 。 于是带他去东海之滨 , 让他自行体悟 。 伯牙“闻海水汩没漰澌之声 , 山林窅冥 , 群鸟悲号” , 触景生情 , 悟出了弹琴的奥秘 。 这样一位弹琴高手 , 必然如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那样孤独 , 盖因“其曲弥高 , 其和弥寡也” 。 因此 , 当他遇到善听的锺子期 , 该是一件怎样的幸事 。 你看 , 伯牙刚开始弹奏 , 心中充满着对高耸、庄严的泰山的向往 , 锺子期就能第一时间送上赞美:“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当伯牙心中充满对浩浩荡荡的长江的赞颂 , 锺子期也立刻会意:“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可见子期之善听和二人心意之相通 。

子期去世了 , 伯牙自然是悲痛欲绝 , 于是做出一件令世人意想不到的举动:摔破古琴 , 剪断琴弦 , 从此终身不再弹琴 。 因为他觉得世间已经没有一个人足以让他为之弹奏了 。

如何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 那些敏感的读者也许要为生命的无常和美好事物之易逝而叹息 , 但更多的读者会为二人的友情所感动 , 生发出对真挚友情的渴慕 。 古往今来 , 交友无非几个因由:或以利相交 , 或以势相交 , 或以心相交 。 以利相交者 , “利尽则散”;以势相交者 , “势去则倾”;唯有以心相交者 , 声气相求 , “方能成其久远” 。 而以心相交者 , 有处在世俗层面的 , 如《水浒传》中诸好汉 , 不求同生 , 但求同死 , 豪气干云 , 为朋友仗义执言 , 两肋插刀;又有纯粹精神层面的 , 如因共同的爱好、志趣而意气相投 , 惺惺相惜 。 伯牙与子期的友谊自然是后一种 , 纯粹因琴音而生默契 , 因艺术而相知相识 , 平淡却隽永 , 超凡而脱俗 , 如醇酒 , 如醴酪 , 历久而弥香 。 这是真正的“知音” , 是纯粹的友谊 , 更是友谊的诗意境界 。 这种境界在人生中可遇而不可求 , 因而伯牙和子期的友谊才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

而这友谊 , 因为伯牙“破琴绝弦 , 终身不复鼓琴”的行为 , 更增添了一种深挚动人的悲剧色彩 。 有学生对此表示不理解 , 说:“这个伯牙太任性了 , 可惜了一身的好琴艺 。 痛哭一番 , 祭奠一场也就是了 , 何必这么决绝!”但从伯牙的角度看 , 做出这样惊世骇俗的举动来 , 却是必然的 。 伯牙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演奏者 , 是一个纯粹的美的创造者 , 他所创造的作品需要人去欣赏 。 如果无人欣赏 , 或者无人能欣赏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伯牙的演奏就没有任何价值 。 这样 , 他既不能实现个人价值 , 也无法以演奏影响周围的世界 。 因此 , 他渴望有一位善听者欣赏自己的演奏 。 子期这位善听者不仅能欣赏他的技艺 , 甚至能参透他的内心 。 这样的善听者也许只此一个 , 别无他人了 。 因此 , 当子期不幸身亡 , 伯牙“破琴绝弦 , 终身不复鼓琴” , 既是对亡友的深切悼念 , 又是一种绝望心态的袒露 。

体悟“伯牙绝弦”的哲学意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 , 伯牙和子期是相互成就的 。 没有子期的善听 , 伯牙的善鼓没有意义;而没有伯牙的善鼓 , 子期也就无所谓善听 。 伯牙与子期就像矛盾对立的双方 , 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这就使得《伯牙绝弦》的故事又带有了哲学的意味 。 正如《说苑·尊贤》中评论的那样:“非独鼓琴若此也 , 贤者亦然 。 虽有贤者 , 而无以接之 , 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 , 待伯乐而后至也 。 ”

也就是说 , 对《伯牙绝弦》故事的认识可以推而广之 , 贤者与君主、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均与之类似 。 如果一个人贤良有才德 , 却没有君主任用他 , 自然尽忠无门 , 报国无方 , 他的才能也就隐没不显 。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唐太宗和魏征君臣相得的千古佳话 。 魏征以善谏而闻名 , 在朝堂上敢于犯颜直谏 , 大多切中唐太宗的过失;但如果不是碰上善于纳谏的唐太宗 , 也许直谏几次就掉了脑袋 , 自然也就难以留下善谏的美名 。 唐太宗曾经说过:“正主任邪臣 , 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 , 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 , 有同鱼水 , 则海内可安 。 ”这是对明君与贤臣辩证关系的最好说明 。 同样 , 千里马与伯乐也是如此 。 韩愈在《马说》中有过精彩的论述:“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如果千里马混迹于普通马匹中 , 没有伯乐去发现 , 与普通的马匹一样“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这匹马“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人生短暂 , 知音难求;唯其难求 , 方显其珍贵 。 伯牙虽最终“终身不复鼓琴” , 但遇到心意相通的子期 , 却是其人生之幸;子期虽早逝 , 但遇到为其“破琴绝弦”的伯牙 , 更是其人生之幸 。 这善鼓者与善听者一道 , 互相成就 , 留下了《伯牙绝弦》这一千古佳话 , 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于友谊的珍视 , 深刻诠释着中国人对于友谊的独特认识 , 也体现出中华民族朴素的辩证思维 。 学习这篇课文 , 相信对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副主任 , 统编语文教科书核心编者)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15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