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战争:李广利征伐西域,是得不偿失吗?

公元前117年 , 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去世 , 年仅二十三岁 。 汉武帝万分痛惜 , 为之缀朝三日 , 发玄甲武士万余人 , 从长安列阵送其灵柩至茂陵陪葬 , “为冢像祁连山” , 谥号景桓侯 。

公元前106年 , 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去世 , 年寿四十八岁 , 同样陪葬茂陵 , “为冢像阴山” , 谥号烈侯 。

两位股肱之将的去世 , 打乱了汉武帝经营西北的战略构想 。

但这并不意味着 , 汉武帝会放弃他的军事战略 , “宜将剩勇追穷寇” , 汉武帝明白 , 匈奴退出了漠南、河套、河西走廊 , 实力受损很大 , 但“百足之虫 , 死而不僵” , 匈奴人的战力还在 , 匈奴一日不灭 , 汉帝国一日不安 。

匈奴人远遁西域附近 , 寻找匈奴人决战 , 难于上青天 。 没有了霍去病 , 汉帝国少了对付匈奴人的克星 , 少了擅长打长途破袭战的将才 。

基于这种残酷的现实 , 汉武帝想联合西域诸国 , 共同对付匈奴人 。

汉武帝早期想与大月氏联合 , 大月氏被匈奴人侵略 , 王死国迁;“帝国双璧”离世后 , 汉武帝又想联合西域乌孙国 。 乌孙国与匈奴人原有杀君之仇 , 按道理会同意汉帝国的联合建议 , 可惜 , 乌孙国内政混乱 , 乌孙王无法有效统治国家 , 在联合汉帝国的问题上 , 无法达成一致 。

汉帝国需要在西域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 听取张骞的描述后 , 汉武帝想与大宛国建立外交关系 。 “大宛在匈奴西南 , 在汉正西 。 其北则康居 , 西则大月氏 , 西南则大夏 , 东北则乌孙 , 东则于阗” 。


历史上的战争:李广利征伐西域,是得不偿失吗?

历史上的战争:李广利征伐西域 , 是得不偿失吗?// //

(大宛国)

地理位置上看 , 大宛位于西域中西部 , 联络四方十分便利 , 若汉能控制它 , 则对控制西域有益 。

汉武帝派出使者 , 持千金前往沟通 , 但大宛国贵族如同西域其他国家一样 , 既贪婪汉朝的丰厚礼物 , 又不愿意得罪匈奴人 , 甚至还杀害汉帝国使者 。

小小的大宛国 , 视大汉如无物 , 汉武帝决意征伐大宛 。 战略上讲 , 既可以得到大宛宝驹汗血宝马 , 改良汉朝军马 , 又可以教训一下大宛国 , 立汉威 , 扶傀儡 , 驭西域 。


历史上的战争:李广利征伐西域,是得不偿失吗?

历史上的战争:李广利征伐西域 , 是得不偿失吗?// //

(汗血宝马)征伐大宛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 , 李广利奉命率数万汉军 , 出敦煌进入西域 , 计划向沿途国家购买水源、食物 , 补充军需 。 可事与愿违 , 过去几年 , 汉帝国常常派出使者进入西域 , 携带各种礼物 , 进行馈赠 。 西域国家习惯从汉帝国这里讨便宜 , 没想到 , 他们这次等来的却是杀气腾腾的汉军 。

他们选择了坚城固守 , 不给汉军提供任何补给 。 疲惫不堪的汉军 , 为补充给养 , 只得挨个城池去攻打 , 有的城池攻下来 , 就能得到补给 , 有的城池攻不下来 , 白白伤亡士卒 , 白费时间 , 只得绕城而去 。

等到了大宛的郁成城 , 汉军不足一万人 , 且都是饥渴交加 , 劳师远来 。 他们稍微休整后 , 向大宛边境的郁成发起进攻 , 被郁城人杀得大败 , 死伤惨重 。 李广利分析战局 , 认为没有取胜的可能 , 与属下校尉商议后 , 带兵东归 。 前后耗时两年 , 第一次西征大宛完全失败 。


历史上的战争:李广利征伐西域,是得不偿失吗?

历史上的战争:李广利征伐西域 , 是得不偿失吗?// //

(李广利行军路线)

公元前101年(太初四年) , 汉武帝再派李广利率军出征大宛 。 汉帝国共计调拨二十四万军卒 , 分别出酒泉、张掖、敦煌 。 声势浩大的汉军 , 令西域诸国震恐 , 沿途各国纷纷开城门 , 提供补给 。 李广利汲取教训 , 不再纠缠在郁成城下 , 他分拨一千军卒 , 由校尉王申生、故鸿胪壶充国统领 , 攻打郁成城 , 自己则率主力径往西走 , 直接攻打大宛都城贵山城 。

郁城王窥知留下的汉军数量少 , 凌晨时分 , 组织偷袭 , 城外的汉军几乎全军覆没 。 李广利没有办法 , 只好再拨出一万人 , 由搜粟校尉上官桀统领 , 猛攻郁成 。 城破时 , 郁成王狼狈逃往康居国 。 汉军紧追不舍 , 康居国王将郁成王交予汉军 , 骑士赵弟砍下郁成王头颅 , 与汉军主力会合 。

李广利大军将大宛都城贵山城包围 , 攻打四十馀天 , 外城破 , 大宛贵族发动叛乱 , 将国王毋寡杀死 , 并任由汉军挑选汗血良马带回 。 前后耗时四年 , 第二次征伐大宛之战结束 。

第二次征伐大宛 , 得到了良马 , 扶立了亲汉的傀儡 , 如果从战果上看 , 似乎是取得了胜利 , 仔细算账 , 却是得不偿失 , 汉帝国靡费无数 , 却仅得到了“善马数十匹 , 中马以下牡牝三千馀匹” , 扶立的傀儡 , 在汉军撤离后 , 就被大宛贵族搞掉 。

西征大宛的败绩 , 仅仅说是李广利的无能 , 显得太偏颇了 , 它的原因比较复杂 。 关山漫漫 , 汉军没法适应

当年汉帝国征匈奴 , 漠北之战 , 汉军奔袭了一千多公里 , 河西之战 , 辗转也不过二千多公里 , 征伐大宛 , 汉军却要跑数倍的路 。 据《汉书.西域传》载:

“大宛国 , 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 。 ”人不是铁打的 , 长期在马背上骑乘 , 人必然会产生严重的疲惫感 , 甚至发生疾病 , 有些骑士在行军途中 , 就坠地死去 。 更要命的是 , 汉军所带军需粮草 , 严重不足 。 汉武帝专门建立了后勤保障部队 , “牛十万 , 驴骡它以万数 , 多赍粮” , 但这些后勤保障多靠人力与普通马车、牛车来拉运 。

兵贵神速 , 李广利只能带领骑兵主力 , 马不停蹄地赶往大宛 , 将后勤保障部队甩于千里之外 , 以致于骑兵部队已经到达大宛国 , 后勤部队却不见踪影 。 他们没办法 , 只能沿途寻找食物 。


历史上的战争:李广利征伐西域,是得不偿失吗?

历史上的战争:李广利征伐西域 , 是得不偿失吗?// //

(李广利)西域国情 , 汉军难觅盟友

西域诸国 , 长期在匈奴的压制之下生存 , 匈奴人设置“僮仆都尉” , 专事向西域三十六国征税 , 甚至征兵 。 生存的压力 , 使西域各国普遍讲功利 , 而弃道义 , 更不会讲究什么道德 。 “弱肉强食”观念 , 被西域各国普遍秉持 。

而汉帝国立国八十余年 , 以前只派使者 , 一年到头络绎不绝 , 带大量礼物 , 拉拢他们 , 这样的做法 , 让西域三十六国普遍认为 , “汉兵远不能至” , 汉帝国软弱可欺 , 他们常常跟从匈奴人 , 对汉朝使者进行发难 。 “及至汉使 , 非出币帛不得食 , 不市畜不得骑用” 。

当李广利贸然带兵征伐大宛时 , 初次“当道小国 , 各坚城守 , 不肯给食” 。 成份复杂 , 汉军战力下降

早期的汉军 , 常常由良家子、烈士孤儿组成 , 他们的荣誉感强 , 视死如归 。 汉武帝征伐匈奴 , 经过几轮大战 , 战胜敌人的同时 , 汉军损失也很大 。 一方面 , 汉帝国不可能强征太多的农民入伍 , 那样会影响天下稳定 。 一方面 , 汉武帝的频繁征战 , 已经使“天下骚然” , 流民问题日益严重 。 兵源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 。

组建西征部队 , 汉武帝只得赦免囚徒充任士兵 , 并吸收“边境恶少年”入伍 。 这些人没有什么荣誉感 , 只求名利 , 在大胜之时 , 他们会士气高昴 , 猛打猛冲 , 遇到挫折 , 他们就会想着退缩 。 李广利西征 , 到达大宛时 , 只有十分之二三的军队 , 饥渴、疾病、掉队等因素外 , 很大程度上 , 这些“没心没肺”的囚徒、恶少年们在路上逃亡 , 如鸟兽散了 。

这样的军队 , 出征时数量庞大 , 真正到战场上 , 却显得战力严重不足 。 小结

太初年间的西征大宛 , 劳民伤财 。 以后 , 汉帝国吸取了经验教训 , 采取打拉结合 , “以夷制夷”的方式 , 拉拢一批 , 打击一批 , 施以财物 , 采用“和亲” , 分化瓦解西域三十六国 ,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汉帝国对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进一步进行打压 , 汉匈的恩恩怨怨远未结束 , 而汉帝国经营西域的故事 , 也越发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