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大禹,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真实的治水,究竟在哪里?


真实的大禹,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真实的治水,究竟在哪里?

真实的大禹 , 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 , 真实的治水 , 究竟在哪里?// //

(作者:赵辉)夏朝以及夏朝时期形成的华夏文明 , 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向往 。 所谓华夏文明 , 民得其生 , 国得其昌 , 政得其远;君得其名 , 民得其利 , 故中华人民以华夏自美 。

华夏文明来自于夏朝 , 夏朝的建立得力于尧、舜、禹三代形成的文明禅让制度 。 对于尧、舜、禹三位帝位传承者 , 所形成的接班禅让制度 , 现代人普遍认为是一种神话传说 , 尧、舜、禹也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 。 很能相信他们是实实在在、从普通人中成长起来的、具有高尚品格的帝王 。 从怀疑尧舜禹人物的真实性 , 到怀疑禅让制度的真实性 , 进而否定夏朝在中华历史中的真实存在 。

根据中国考古研究成果 , 我国在12000-9000年前进入早期陶器时代 , 9000-7000年前进入中期陶器时代 , 7000-4500年前进入晚期陶器时代 , 4500-4000年前进入晚期后段陶器时代 。 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考古发现 , 中国至迟在公元前12000年就出现了原始陶器 , 在中国北方 ,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也发现了公元前9000至公元前8000年的陶器 。 中国南方最早的陶器多圜底 , 中国北方早期的陶器多平底 。


真实的大禹,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真实的治水,究竟在哪里?

真实的大禹 , 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 , 真实的治水 , 究竟在哪里?// //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 , 中国因为幅员辽阔 , 农业经济类型可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 , 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 , 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 , 主要为长江中下游 。 3.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 , 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 , 面积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 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 , 陶器也不甚发达 。


真实的大禹,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真实的治水,究竟在哪里?

真实的大禹 , 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 , 真实的治水 , 究竟在哪里?// //

根据《孟子??尽心下》记载 ,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 , 五百有余岁 , 若禹、皋陶 , 则见而知之 。 若汤 , 则闻而知之 。 由汤至于文王 , 五百有余岁 , 若伊尹、 莱朱 , 则见而知之;若文王 , 则闻而知之 。 由文王至于孔子 , 五百有余岁 , 若太公望、散宜生 , 则见而知之;若孔子 , 则闻而知之 。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 , 百有余岁 , 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 。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 然而无有乎尔 , 则亦无有乎尔!”以及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 , 中国夏朝的开始的年代为距今4100千左右 , 尧舜禹的年代距今4200-4100年左右 , 属于晚期后段陶器时代 , 陶器发展也进入了比较成熟期 , 陶器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用具 。

陶器在人类考古学上的划分 , 完全是近代的事情 , 远古人们只是把它做完一个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 通过对我国文献中对于陶器的记载 , 可以为我们研究尧舜禹 , 提供不少的可靠资料 , 来印证尧舜禹做为现实中的真实存在 。


真实的大禹,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真实的治水,究竟在哪里?

真实的大禹 , 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 , 真实的治水 , 究竟在哪里?// //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记载 , 孟子曰:“子路 , 人告之以有过 , 则喜 。 禹闻善言 , 则拜 。 大舜有大焉 , 善与人同 , 舍己从人 , 乐取于人以为善 。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 , 无非取于人者 。 取诸人以为善 , 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 ”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 , 天下犹未平 , 洪水横流 , 泛滥于天下 , 草水畅茂 , 禽兽繁殖 , 五谷不登 , 禽兽逼人 ,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 尧独忧之 , 举舜而敷治焉 。 舜使益掌火 , 益烈山泽而焚之 , 禽兽逃匿 。 禹疏九河 , 瀹济漯而注诸海 , 决汝汉 , 排淮泗而注之江 , 然后中国得而食也 。 当是时也 , 禹八年于外 , 三过其门而不人 , 虽欲耕 , 得乎?

在《孟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禹“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 , 就是史料中对大禹从普通人成长为帝王过程的真实描述 。 大禹在成为管理天下的帝王前 , 也要依靠农业生产耕种来生活 , 还要进行制作陶器来获得生活用品 , 还要进行捕鱼来改善生活 。 这完全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 , 在不同时节进行不同的劳作 , 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状况下 , 通过多种的劳动 , 实现家庭的衣食温饱 。 这与神话传说中的高、大、上的大禹故事 , 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有着根本区别 , 是让尧舜禹走入现实人物 , 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 至少在2400年前的孟子时代 , 大禹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现实人物 , 否则 , 孟子的话就会遭到人们的反驳 , 或者孟子论证的道理就缺乏说服力 。 因此 , 大禹在孟子时代是位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 而且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崇 。


真实的大禹,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真实的治水,究竟在哪里?

真实的大禹 , 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 , 真实的治水 , 究竟在哪里?// //

如果我们从现代历史研究的角度来分析 , 大禹从事的“自耕稼、陶、渔” , 完全符合我们所得到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脉络 , 符合4100年前人们的生产力水平 , 符合人们所主要从事的生产生活内容 。 4100年前 , 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食品来源 , 捕鱼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保障 , 陶器的使用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品 , 必不可少 , 必须大量生产制造 。 大禹所从事的劳作完全符合4100年前人们的生活状况 , 因此 , 从考古学的成果来判断 , 历史记载中的大禹也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 大禹建立的夏朝 , 也有着考古学上理论基础 。


真实的大禹,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真实的治水,究竟在哪里?

真实的大禹 , 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 , 真实的治水 , 究竟在哪里?// //

在《孟子》的记述中 , 还为我们提供了大禹生活的自然环境 , 可进行农业耕种的广阔土地 , 可方便进行捕鱼的众多湖泊、河流 , 拥有众多人口 , 方便人们生产陶器、交易陶器、获得陶器 。 农业生产离不开温暖的气候与充沛的雨水;捕鱼离不开丰富的河流湖泊 , 这样的自然环境 , 只有在中国的南方或者相对南方 , 才容易满足 。 如果更具体一些 , 在中国的版图中 , 给这样的环境一个精确的定位 , 那么 , 淮河流域淮北平原 , 就与这样的自然环境不谋而合 。

在淮北平原 , 既可以种植北方的粟、黍等旱作谷物 , 也可以种植南方的水稻等作物 ,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水源充沛 。 在远古时期 , 人少地广 ,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更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 , 来进行生产生活 , 淮北平原就是人们进行生活生产最还好的生活环境 , 也是文明最容易形成、积累的自然环境 。 相信大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与生活 。

在淮河以南的淮北平原 , 不仅有平坦肥沃的土地 , 适合人们农业生产 , 还有丰富的河流湖泊 , 来满足人们从事捕鱼生产 , 丰富人们的食品来源 , 给人们提供丰富的鱼类与水生植物食品 。 这些丰富的鱼类与水生植物食品 , 更容易促进人类的智力发展 , 催生文化与文明的诞生 。 而在双墩遗址发掘的双墩文化遗址 , 其7300年前人类文明印记 , 就是对这种自然环境催生人类文明最后的证明 。 4100年前发生的“禹会诸侯 , 执玉帛者万国”这一重要的夏朝历史事件 , 就是发生在淮河岸边的涂山 。 因此 , 大禹生产生活在淮北平原 , 从事“耕稼、陶、渔”就是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事情 , 也是在当时的环境下 , 人类生存最好最优的选择 。

淮河流域即使在现代 , 其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 , 都要远高于中国其他地区 , 是国家治水的重要区域 。 4100年前的大禹治水 , 历史记载也是重点发生在涂山地区 , 是大禹的夏兴之地 。 史料记载中最明确、详实的大禹治水历史事件、地点都是发生在涂山地区 , 大禹文化的传说也是最具体、丰富的 。 因此 , 大禹生于此、长于此、生活于此、治水于此 , 是最合情合理与符合史料记载的真正区域 。


真实的大禹,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真实的治水,究竟在哪里?

真实的大禹 , 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 , 真实的治水 , 究竟在哪里?// //

大禹生于此、长于此、生活于此、治水于此的淮北平原 , 大禹建立的夏朝 , 其国都会远离这个地方吗?会远离生活的地方、远离具有丰富自然环境、建功立业的地方?远离治水成果受益最直接的地方吗?其他地方的人们会到几百公里外 , 八年亦或一十三年长期在外治理别处的水患?不要说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极其有限 , 就是放到现在 , 人们的精神境界普遍崇高的情况下 , 让大禹带领众多的异地人士到淮河流域来治理洪水 , 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 因此 , 为治理淮河建立不世之功的大禹以及大禹的追随者 , 必是身受水患的本地人民;他们才具有长期为彻底解决水患的动力、决心、毅力与条件 。

“距今3800年前后 , 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 , 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 , 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 ”中原地区的概念太大了 , 更具体、更精确地说 , 夏朝国都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 , 成为华夏文化、华夏文明的标志 。 以夏朝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 , 才是更精确、严谨的说法 。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 “四方”一词在我们的话语中还包含有一种自豪、自美、自信;“四方”一词具有深厚的夏朝文明特色 , 夏朝时期建立的方国 , 是形成“四方”词语的根本来源 。 那么 , “四方”一词可以为我们寻找确定并夏朝国都 , 提供一些隐含的重要线索吗?


真实的大禹,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真实的治水,究竟在哪里?

真实的大禹 , 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 , 真实的治水 , 究竟在哪里?// //

在淮北平原(亦或就是原始的淮北中原)淮河流域 , 有一条古称夏水的支流北淝河 , 在北淝河的下游有一个称为“四方”的湖泊四方湖 , 在四方湖畔有一个人们不知原始历史来源的古城遗址 。 这座古城遗址与四方湖 , 共同构筑了《诗经》中的诗情画意 , 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诗经》这还不是古城与四方湖的全部历史 , 更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就包含在这“四方”之中 。

四方之中是什么?四方之中就是夏朝的国都;夏朝国都旁的河流 , 四方人士人们怎么称呼?当然是夏水;北淝河的古称是什么?就是夏水;夏朝国都具有多大的规模才能成为夏朝的国都?“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是《孟子》对天子失国的夏都描述 。 而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规模就与“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如出一辙 。

因此 , 大禹不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为了生活从事生产劳动的普通人物 , 其建立的夏朝也是真实存在的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 , 夏朝时期形成的华夏文化与华夏文明是有着深厚历史与物质、文化基础的 。 夏朝历史之所以扑朔迷离 , 是因为夏、商、周政治统治中心的地域变迁 , 而被刻意隐去、淡化的结果 , 历史总会恢复其真实的面貌 , 回归正轨 。 (作者: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