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归正人 , 是南宋对来自淮河以北的金国占领区民众的一种称呼 。 《朱子语类》对归正人定义则为:“归正人元是中原人 , 后陷于蕃而复归中原 , 盖自邪而转於正也 。 ” 。 在南宋立国之初 , 除了扈从高宗南下的军民之外 。 更多的百姓则是一路南下 , 经历了九死一生 , 最终逃到了南宋的控制区 。 宋金签署《绍兴和议》后 , 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 但是仍然存在大规模的汉人从金占区逃亡宋占区的现象 , 宋金两国为此还发生过针对归正人的冲突 。 后来 , 双方约定 , 南宋不再接纳归正人 , 已逃入南宋境内的归正人 , 金国不再追究 , 俟后再有逃亡现象 , 南宋应遣返回金国 。

1.南宋政府需要归正人是一种道义和经济上的考虑

虽然 , 双方达成了口头协议 。 南宋政府不公开支持归正人 , 但私下仍接纳归正人 。 对于南宋政府来说 , 接受归正人有道义和经济上的考量 。

政治上 , 接受归正人 , 是为了维持南宋的正统地位 。 南宋立国君主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 , 因靖康之变 , 才得以继承大统 。 因此 , 对待南归的归正人 , 南宋政府有着道义上的责任 , 否则 , 对于大规模南迁的军民如何交待 , 这是涉及到宋高宗的统治正当性的大问题 。 宋高宗的即位的最大的功臣 , 当数南下的扈从军臣 , 这群人拥护高宗的前提 , 则是北伐 。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

宋高宗赵构

经历了多次宋金战争败局后 , 南宋军与金军之间事实上形成了均势 , 双方谁也无法吃掉谁 。 这种情况 , 对南宋的南下军民来说 , 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 但对于大规模的金国占领区北人南下的问题 , 这些军民是支持的 , 他们很大一部分缘由则是对故土的依恋 , 要求南宋政府接纳和帮助归正人 。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

靖康之耻后 , 大量北方人南迁

对于扈从集团的请求 , 南宋政府不可能不重视 , 出于稳定基本盘和道统的考虑 , 南宋政府必须接收和妥善安置归正人 。 当然 , 随着第一代扈从集团的成员相继去世 , 第二代以后的成员已经有了较好地实现了本土化 。 他们对于归正人的态度远不如父辈那样强烈 , 归正人的问题在后期逐渐变得不再重要 。 因此 , 归正人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南宋统治的前期 , 尤其是高宗统治的年代 。

经济原因是重要的因素 。 长期的宋金拉锯战 , 南宋的淮河沿线人口损失严重 。 无论兵员、赋税、徭役制度都出现了较大的破坏 。 持续不断的南下的归正人 , 可以补充兵员 , 可以弥补因战争死亡和逃亡的人口 , 对于恢复两淮地区的经济至关重要 。 值得一提的是 , 归正人中有一部分是抗金的义军 , 这些人坚持在金军占领区袭击金军 , 在宋金战争期间 , 牵制了金军的行动 , 对于南宋政府来说 , 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 这群人的回归 , 对于提高宋军的战斗力 , 快速补充南宋军队的兵员 , 强化宋金边界地区的防御 , 至关重要 。

但多数归正人 , 都是普通的百姓 。 他们的南迁 , 对恢复南宋的经济的作用不可小视 。 南宋政府大力招徕归正人 , 最根本的当数经济上原因 。 这决定了南宋归正人持续南迁的动力 。

除此之外 , 还有金国强制推行猛安谋克制 。 金军入居中原以后 , 也把猛安谋克制度带到了中原 。 金国朝廷将夺得的汉人土地分配给军人和贵族 , 而失去土地的汉人 , 要么沦为租种女真贵族和军人的土地 , 要么就得逃亡 。 在此情况之下 , 一部分失地百姓失去了安身之所 , 加上故国的招徕 , 于是纷纷跨越宋金边境 , 南下归宋 。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

猛安谋克制度在华北平原大幅推广

还有一些原因 , 诸如理学的影响 。 北宋是理学的萌芽期和发展期 , 出现了张载、程颐、程颢、周敦颐 , 杨时等理学大家倡导学说 。 士绅阶层出现了遗民心态 。 具体表现为不愿同新政权合作 , 尤其在异族入侵的时代 , 深受夷夏之辩和国仇家恨的影响 , 他们不愿意生活在异族的统治下 , 也加入南下的逃宋的归正人队伍 。 这里比较著名的是辛弃疾、李清照 。

2.归正人的代表——辛弃疾、李清照

辛弃疾原本生活在金朝 , 但他不忘故国 。 当时 , 金废帝完颜亮因强行入侵南宋 , 而被部下缢杀 。 一时之间 , 金朝暂时陷入了混乱的皇位争夺战 。 辛弃疾生活的山东东路 , 有天平节度使耿京率领的义兵活动 , 专门与金兵作战 。 辛弃疾得知后 , 前去投奔 , 并劝耿京率兵归附南宋 。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 耿京派辛弃疾上表归附南宋 , 准备率兵南渡 。 南宋政府接纳了耿京的请求 , 但此时义军内部发生分裂 , 义军中的张安国、邵进率兵杀死耿京 , 率兵投靠金兵 。 辛弃疾率领少量兵马 , 擒拿张安国 , 斩杀于杭州 。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

辛弃疾

来到了杭州的辛弃疾 , 一度意气风发 , 曾数次上书皇帝 , 请求北伐 , 收复沦陷国土 。 他在《鹧鸪天·壮岁旌旗》中回忆道“拥万夫壮岁旌旗拥万夫 。 锦襜突骑渡江初 。 ”又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忆“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 ” 回忆了过往戎马倥偬的岁月 , 但也是只能寄情于诗词回忆 , 宋金之间达成绍兴和议后 , 双方根本不可能发生大的冲突 , 虽然有宋孝宗北伐的故事 , 但却无法改变宋金之间力量均势的对比 。 因此 , 辛弃疾本人也就在不断地希望北伐 , 收复故土的惆怅中 , 白了少年头 , 徒留空悲切 。 晚年的辛弃疾 , 词风大变 , 只有含饴弄孙 , 正如《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 , 溪头卧剥莲蓬”一样 , 只能放弃了北伐的大业的想法 。

婉约词人李清照 , 是辛弃疾的老乡 。 虽然境遇好于辛弃疾 , 但也经历了中年国亡 , 丧夫的人间乱离悲剧 , 她的词中寄托了对故乡的怀念 , 寄希望于南宋政府收复故土 , 恢复中原 , 但最后都成了一场空 。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

婉约词人李清照

终究来看 , 辛弃疾和李清照的人生际遇表明 , 南宋政府对归正人是一种矛盾的心态 , 始终不信任 , 只是利用的态度 。 就在南宋稳固了南方的统治后 , 又与金兵签订了绍兴和议 , 放弃了对北方义兵的支持 , 义兵在金军的围剿下 , 最终一个个覆亡 。

3.南宋政府的立场决定了不可能信任接纳归正人

南宋宰相史浩的看法可视作南宋政府对归正人的矛盾心态 。 史浩曾经与张浚辩论 , 提出“中原决无豪杰 , 若有 , 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 , 语句中充满了对归正人的讽刺和不信任 , 自然在任用上 , 南宋政府也存在一些歧视性条款 , 譬如归正官员 , 只允许添差某官职 , 而不厘务差遣 , 即任一些不重要的闲职 , 前文提到的辛弃疾 , 仅授予江阴签判一职 , 而且没有领兵权 。

为何南宋政府对归正人如此的矛盾 , 前文已经分析了南宋需要归正人的原因 , 此处再来分析南宋政府为何排斥归正人的原因 。

自从南宋南迁以来 , 前期都与金朝处于长期的战争阶段 。 频发的战争 , 使得南宋皇室对待将领的忠贞异常重视 , 忠心与能力之间 , 忠心更为重要 。 而在南宋的境内 , 又发生了钟相、杨幺的叛乱 , 严重动摇了南宋的战略后方 , 使得南宋面临前后两线作战的境地 。 同时 , 在四川发生了吴曦的叛乱 , 在中央则有禁卫军的哗变和苗刘兵变 。 层出不穷的事件 , 使得南宋皇室对待武将的信任度迅速下降 , 更不要说 , 来自敌国金国的归正人了 , 他们始终处于用完即弃的地步 。

其次 , 南宋是程朱理学的蓬勃发展期 , 也是各种道统和节义观念的形成期 。 这种思潮对南宋社会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 归正人返回宋朝 , 是一种拨乱反正 , 但相对于金朝来说 , 却是叛国投敌 ,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 , 这种人在南宋统治者来说 , 存在道德上的瑕疵 , 是否能够受到重用 , 全凭皇帝喜好 。 归正人的到来 , 虽然拥有诸多益处 , 但需要提供一系列对应举措 , 加以辖制 。 既然归正人能够叛金 , 将来也会叛宋 , 这是南宋统治者始终担忧的问题 。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

理学大儒朱熹

再次 , 归正人本身的表现也令南宋朝廷不满 。 有些归正人以归附作为筹码 , 向南宋朝廷索取官职俸禄 , 安插生活 , 一旦不满足 , 便发动叛乱或投降金朝 。 大量归正人的到来 , 南宋政府需要妥善安置 , 在安排到一些地区时 , 因为生活习俗的不一致 , 有引发了当地的反弹 , 也促使南宋政府重新检视原有的归正人政策 , 并日趋收紧 。

最后 , 金朝与南宋的交涉 。 大量归正人的难逃 , 使得绍兴和议后的宋金关系日趋紧张 , 金朝多次向南宋索要逃人 , 又发生了金主完颜亮南侵 , 两淮之间瞬间成为了焦土 。 辛弃疾曾说“可堪回首 , 佛狸祠下 , 一片神鸦社鼓 。 ”正是描写完颜亮南侵的事情 , 这件事后 , 也成为了南宋改变归正人政策的契机 , 逐渐减少甚至不再接纳归正人 。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

完颜亮南侵

归正人 , 作为南宋初期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 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 呈现出规模大 , 批次多的特点 , 后期随着宋金关系的缓和 , 归正人也就不复存在了 。 因此 , 我们可以将归正人视作南宋与金朝关系的指示表 , 这是前期南宋应对金朝的一种特殊手段 。

参考文献:

1.(宋)李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2.(宋)辛弃疾:《稼轩长短句》

3.(宋)朱熹:《朱子语类》

4.(元)脱脱:《宋史》

5(日)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6.刘川豪:《南宋初期将领陈思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