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的行为艺术

名士风流系列之辜鸿铭的行为艺术

他说男人是茶壶 , 女人是茶杯 , 一只茶壶可配好几只茶杯;他对女人的小脚情有独钟 , 被梁启超嘲笑为“知足常乐”;他一袭长袍马褂、一顶瓜皮帽、后脑勺一根长辫子 , 却给一群西装革履的北大学子上英文课;他举办英文演讲会 , 比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票价还高 , 英、德、法等国洋人明知会被他骂却趋之若鹜且一票难求 。 这样一个老头 , 被后人誉为清末怪杰 , 当时西方人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 , 不可不看辜鸿铭 。 ”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被时人称为辜疯子、被洋人奉为圣贤的辜鸿铭先生 。


辜鸿铭的行为艺术

辜鸿铭的行为艺术// //

文化怪杰辜鸿铭一 他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混血儿

1957年7月18日 , 辜鸿铭先生生于马来西亚 。 他父亲是福建人 , 会讲闽南语、英语、马来语三种语言 , 母亲是金发碧眼的西洋美女 , 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葡萄牙语 , 小辜鸿铭是一个深眼眶、大眼睛、高鼻梁的混血儿 。

他是幸运的 , 一生下来就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父亲的老板布朗先生 。 膝下无子的布朗先生见他天资聪颖 , 就收他为义子 , 自幼教他熟读莎士比亚等经典名著 , 并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为辜鸿铭指明了事业的方向:先钻研西方文明 , 然后再杀个回马枪把中国文化研究透 , 这样就可以站在足够的高度对现代中西方文明的优劣作出评判 , 从而影响乃至引导世界文明的走向 。

怀揣着懵懂的理想 , 十岁的辜鸿铭随布朗先生来到英国求学 , 比清朝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更早接触了西方世界 。 其后又在德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名校就读 , 14年间 , 他全面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教育 , 获得了13个包括工科在内的博士学位 。

辜鸿铭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 , 正是中华文明被严重扭曲肆意嘲讽的时代 , 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 , 宣扬所谓先进的西方文明 , 当然 , 这些传教士的背后有着坚枪利炮做他们的后盾 。 而辜鸿铭先生身在异国他乡 , 以他的博学和才华 , 以他的特立独行的人格 , 极力维护着民族的自尊 。 从一则轶事可见一斑:辜鸿铭先生在英国留学时 , 有一次他坐着座位上 , 脸上盖着一张报纸在小憩 。 就听有人说:“瞧 , 那个中国人不懂装懂 , 报纸拿倒了还在装着看 。 ”他们以为这中国人听不懂他们的话 , 便肆无忌惮地哈哈嘲笑着 。 谁知这位中国人慢条斯理地拿下报纸说:“你们英语26个字母太小儿科了 , 正着看实在无趣 。 我平时就这样倒着看英文 , 连《罗密欧与朱丽叶》我都是倒着背的 。 ”说着 , 他真的倒背起了莎翁的名著 , 那几个英国人目瞪口呆 。 有这样的同胞 , 还真是给咱中国人长脸!

1881年 , 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二个人——大清外交官、国学功底深厚的学者马建忠 。 辜鸿铭先生与马建忠阔谈三天三夜 , 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深深地为这个神秘的国度而着迷 , 为什么不回去呢?他去英国前父亲的话言犹在耳:“无论到哪个国家 , 无论你身边是哪国人 , 记住 , 你永远是中国人 。 ”于是 , 他果断地辞去了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的职务 , 脱去洋装换长袍 , 蓄起发辫 , 去了香港 , 闭门谢客 , 专攻中国古籍 。 一年多后 , 是的 , 这位语言天才仅仅在接触中国国学不到两年时间 , 便开始在文化刊物上发表以“中国学”为主题的英文文章 , 正式走上向西方世界展现和宣扬中国文化的道路 。 二 中国人的精神

1885年 , 辜鸿铭先生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大地 。 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三——湖广总督张之洞 , 张之洞聘辜鸿铭为洋务文案 , 两人开始了长达20年亦师亦友的上下级关系 。 张之洞深厚的国学渊源 , 令辜鸿铭如鱼得水 , 二人互通有无 , 相得益彰 。 在此其间 , 辜鸿铭先生求知若渴地探索中国古典文化 , 为他日后丰厚的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自1898年始其后的几年内 , 他创造性地用英文翻译了古籍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 , 是迄今为止翻译得最为典雅的版本 , 这些优美的文字裹挟着直指心灵的内核 , 开创了东风西渐的先河 , 抵御了西方传教士对东方文化的丑化和曲解 , 让傲慢的西方人见识到了中国国学的魅力 。 此后 , 他陆续著有《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等书 , 侧重于论述中国文化的价值 。 在北大任教期间更是出版了享誉国内外的著作《中国人的精神》 , 这是最早以中西方文化比较为主旨的论文著作 , 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 他用笔和纸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有意无意的误读和歪曲 , 把中华民族描绘成有着孩童般纯净的精神家园的民族 。


辜鸿铭的行为艺术

辜鸿铭的行为艺术// //

当时的西方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膨胀 , 继而引发利益至上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扩张野心 , 他们信仰的是强权和枪炮 , 与辜鸿铭先生笔下崇尚恬静心灵的世界相比 , 显然 , 前者只能逞一时之快 , 最终征服世界的将是当下处于劣势的中国文化 , 二者是本与末的关系 。 但是 , 当时当世能拥有如此敏锐如此前瞻的判断力 , 仅此学贯中西的辜先生一人而已 。 众人皆醉你独醒 , 遗世而独立不好么?偏要疯疯癫癫地做一个先行者 , 斗士 。 孤独且骄傲着的先行者 ,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斗士 。 三 辫子之辩

辜鸿铭先生固守着引以为傲的中国文化 , 而时下洋务运动正盛 , 时人看来 , 他就是迂腐和保守的“辜疯子” , 还有人认为他是标新立异 。

1915年 , 辜鸿铭先生接受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到北大教授英文 。 讲台上是留着长辫的古董老师 , 台下是着洋装的激进学生 , 学生们指指点点 , 讥笑声此起彼伏 。 先生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 , 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 ”堂下默然 。


辜鸿铭的行为艺术

辜鸿铭的行为艺术// //

辫子之辩

当时 , 国人提倡剪辫子 , 他著文《在德不在辫》 , 文中大意说:“剪了辫子就能讨洋人欢心吗?穿上洋装就能讨洋人高兴吗?错!越跟着洋人学 , 人家越小瞧我们 。 惟有大力弘扬我们自己独特的优越于他们的传统文化 , 才能与洋人抗衡 , 洋人才会重视我们尊敬我们 。 ”

此番言论 , 不只当时振聋发聩 , 于今时今日仍不乏时代意义 , 在眼下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中 , 美国何以动辄扼住我国某些高科技行业的咽喉?曾几何时 , 某些方面我们一味跟风 , 满足于舶来品山寨版 , 在温水煮青蛙的美妙梦幻中 , 逐渐迷失了自我 , 而今重温辜先生此文 , 不啻于遭到当头棒喝:“一百多年前我就痛心疾首地说过什么来着 , 醒醒吧同胞 。 ”四 为什么学英文

辜鸿铭先生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拉丁文、希腊文等九国语言 , 他曾在德国人举办的纪念俾斯麦百年诞辰会上所作的即兴演讲 , 博得一片喝彩 , 他还曾以拉丁文写诗 。 林语堂这样评价他:“英文超越出众 , 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 。 ”

在北大教授英文期间 , 辜教授对学生真是桃李情深:“大家为什么学习英文呢?是因为学好英文 , 才好把中国文化的精髓 , 晓喻四夷之帮 。 ”台下的学生懵了 , 不是吧 , 难道不是我们学习人家西方的先进文明吗?难道不是师夷之长以制夷吗?这就是这位辫子先生的高明之处 , 他太了解西方文化了 , 懂得西方强权政治的外强中干 , 像孙悟空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 , 所以他才有底气做出预言:只有兼具博大、深沉、纯朴、灵敏特质的中国文化 , 才能克制、消解、吸收那锋芒毕露的西方“文明” 。

这位天才语言学家还给他的学生安利了学习语言的秘笈:找一篇你喜欢的名著 , 用最朴拙的方法 , 背到滚瓜烂熟 , 终有大成 。 五 瑕不掩瑜

至于辜鸿铭为人诟病的纳妾理论和对裹足的迷恋 , 那是他挚爱中国文化的一个极端 , 是他妄想把民众拉回古国文明时用力过猛 , 他在用矫枉过正的方式试图唤醒盲从西化的同胞 。 诚如学者陈彰所评:“此正如浮云之掩月 , 无所损其光辉 。 ”

我们宁愿相信 , 辜鸿铭先生那样夸张的言行 , 是他化身中国文化的一场COSPL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