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一文读懂王阳明

明代王守仁 , 自号阳明子 , 因此被人称为阳明先生 , 又称王阳明 。 他是一位传奇人物 , 在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学说——阳明心学 , 深深地影响了中国 。 有人认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 也有人“一生伏首拜阳明” 。 读懂了王阳明 , 可以让你受益无穷 。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一文读懂王阳明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 , 一文读懂王阳明// //

王阳明的学说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 这三句话层层递进 , 构成了王阳明的学术体系 。 下面居士我就通过这三句话为大家解读阳明心学 。

一、心即理

阳明心学是从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这一命题展开的 , 而“心即理”则是王阳明在反思程朱理学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 。 因此要理解阳明心学 , 首先要弄清程朱理学到底说了什么 。

程朱理学既然以“理”为名 , 自然推崇“理” 。 他们认为 , “理”是世界的本原 , 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 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 , 毕竟也只是理 。 有此理 ,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 , 便亦无天地 , 无人无物 , 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

理与气(物质)结合在一起 , 生成了天地间的一切事物 。 所以每一件事物中都蕴含着理 , 就像每一条河流中都倒映着一个月亮 , 被朱熹称为“月映万川” 。

那么理具体是什么呢?在自然界 , 理表现为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在人类社会 , 理就是伦理道德 。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一文读懂王阳明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 , 一文读懂王阳明// //

人怎样才能认识理呢?朱熹说 , 非常简单 , 每一个事物中都蕴含着理 , 所以只要研究身边事物之理即可 , 这就是格物 。 今天格一物 , 明天格一物 , 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 , 认识到全部的、整体的理 , 这便是朱熹所谓的“格物穷理” 。 如果一个人能认识理 , 他的一举一动就不会违反道德 , 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

所以朱熹认为 , 儒者要认真研究事物的规律 , 他说:一草一物 , 岂不可以格 。 如麻麦稻粱 , 甚时种 , 甚时收 , 地之肥 , 地之硗 , 厚薄不同 , 此宜植某物 , 亦皆有理 。 (《朱子语类》)

朱熹还说:且如这个扇子 , 此物也 , 便有个扇子底道理 。 扇子是如此做 , 合当如此用 , 此便是形而上之理 。 (《朱子语类》)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一文读懂王阳明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 , 一文读懂王阳明// //

这便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 王阳明自小读圣贤书 , 自然也对程朱理学深信不疑 。 他从小就有做圣贤的远大理想 , 因此便想照着朱熹所说去格物穷理 。

王阳明与朋友钱德洪相约去格亭前翠竹中的理 。 钱德洪先格了几天 , 一无所获 , 反而病倒了 。 王阳明认为钱德洪太弱鸡 , 精力不足 , 于是自己也对着竹子格 , 他比钱德洪多格了几天 , 格来格去没有格出竹子中的理 , 也大病一场 。 王阳明始终想不明白 , 这竹子与伦理道德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由此感叹 , 圣贤不是谁都能做的 , 自己实在没有格物的精力 。 这个故事 , 叫做“亭前格竹” 。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自述了这一段经历:初年 , 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 , 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 , 令去看 。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 , 竭其心思至于三日 , 便致劳神成疾 。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 , 某因自去格 , 早夜不得其理 , 到七日 , 亦以劳思致疾 , 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 , 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一文读懂王阳明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 , 一文读懂王阳明// //

王阳明从此放下了做圣贤的念头 , 而是规规矩矩地考科举、做官 。 他是个正直的人 , 因为不满刘瑾专权 , 上疏弹劾 , 结果被发配到了贵州龙场驿站 。 龙场驿在群山之中 , 极为荒凉 , 也没有人可以交流 。 不过王阳明却保持了乐观的精神 , 他开始思索一个问题:假若圣人在龙场 , 他会如何做呢?终于 , 王阳明顿悟了:一切答案都在我的心里 , 圣人来了 , 也不过是遵从自己的本心而已 。 这就是“心即理” , 而这件事 , 被称为“龙场悟道” 。

“心即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王阳明认为 , 朱熹从根本上就错了 , 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两回事 。 伦理道德并不是什么世界本原 , 它就源自“我”的本心:我内心认同的事情 , 就是善;我内心反感的事情 , 就是恶 。 我本就明白何为善 , 何为恶 , 这便是良知 。 我不需要研究事物的规律就知道 , 孝顺父母是对的 , 偷窃财物是错的……

因此王阳明说:且如事父 , 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 , 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 , 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 。 (《传习录》)

王阳明还说 , 任何人都有良知 , 哪怕是那些毫无廉耻的人 。 一天 , 王阳明的手下擒住一个盗贼 , 王阳明让盗贼将身上的衣物全部脱掉 。 贼脱到只剩一条内裤 , 再也不愿意脱了 。 王阳明说:你知道当众脱内裤是羞耻的事情 , 而这就是你的良知 。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一文读懂王阳明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 , 一文读懂王阳明// //

二、知行合一

每个人都有良知 , 那么王阳明就必须解释: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坏人 。

王阳明说 , 这是由于人的私欲太多 , 因此遮蔽了良知 。 人的良知如同一面镜子 , 能映照出事物的本来面目 , 但是人的私欲如同灰尘与铜锈 , 会逐渐布满整个镜面 , 原本明亮的镜子就变得昏暗污浊了 , 无法再映照事物 。

那么 , 如何能让良知这面镜子恢复原本的明亮呢?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存天理 , 去人欲” , 而具体做法就是“知心合一” 。 阳明心学中的“知心合一”有两重意义:

第一 , 知与行本就是合一的

王阳明认为 , 知与行是一件事 , 而不是两件事 , 即“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 例如 , 你看到大街上一个老人摔倒在地 , 你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上前搀扶 , 这种反应既是“知” , 也是“行” 。 你不会想:“照顾老人是善事 , 所以我应该去搀扶他 。 ”

所以 , 良知是人遇到每一件事情时的本能反应 , 这种反应意味着你想要行动 。 所以“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1+1=2” , 而是知道冷、知道饿 。 知道冷就想穿衣服 , 知道饿就想吃东西 , 知道善就想行善事 。 这便是“知行合一”的第一重意义 。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一文读懂王阳明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 , 一文读懂王阳明// //

第二 , 遇事听从自己的本心

不过 , 由于很多人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 , 所以知而不行 。 比如有人看见老人当街摔倒 , 虽然产生了上前搀扶的想法 , 然而转念一想 , 老人会不会赖上我呢?于是装作没有看见 。 这样的人 , 便是“知而不行” , 知行不合一 。

所以王阳明说 , 要让知行合一 , 也就是依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 。 所谓本心 , 就是遇事时心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 。 王阳明说:尔那一点良知 , 是尔自家底准则 。 尔意念着处 , 他是便知是 , 非便知非 , 更瞒他一些不得 。 尔只要不欺他 , 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 , 善便存 , 恶便去 。 (《传习录》)

久而久之 , 心中的私欲便被扫除干净 , 良知这面镜子也恢复了原本的明亮洁净 , 而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最终境界——“致良知” 。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一文读懂王阳明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 , 一文读懂王阳明// //

三、致良知

“致良知”也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 。 王阳明曾说 , 我的学说总结起来 , 就是“致良知”三个字 。 而“致良知”也含有两重含义:

一、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现实世界注定充满诸多丑恶之事 , 也许今天看到小偷偷钱包 , 明天看到孤寡老人可怜无助 , 而这些都是不符合良知的 。 王阳明说 , 要用良知去规范事事物物 , 把良知推行到事事物物上 。 例如 , 看到小偷偷东西 , 你要去制止;看到孤寡老人可怜 , 你要去帮助……简而言之就是使一切事物都符合良知 , 这便是“致良知” , 简称“致知” 。 王阳明说:所谓致知格物者 ,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 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 致吾心之良知者 , 致知也 。 (《传习录》)

“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胸怀天下的志向 。 所以宁王朱宸濠造反时 , 王阳明毅然决然地组织军队对抗宁王 , 几十天就平定了这场叛乱 。 在王阳明看来 , 这正是“知行合一” , 是“致良知” 。 我们佩服王阳明平定宁王的才能 , 却很少有人想过 , 自己在面临宁王叛乱时 , 能否像王阳明一样组织人马抗击宁王?如果能作出这样的选择 , 不论胜负如何 , 都是伟大的人 。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一文读懂王阳明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 , 一文读懂王阳明// //

二、将良知推到极致

上文说过 , 人人都有良知 , 但人人心中也都有私欲 , 就像尘埃和锈迹一样 , 遮蔽了心中明亮的镜子 。 而王阳明推崇的致良知 , 也就是磨洗心中镜子的过程 。

如果你遇到每一件事情 , 都能依照本心、依照良知去做 , 就是在磨去镜子上的锈迹 。 你做得越多 , 镜子就磨得越亮 , 锈迹也就越少 , 这被王阳明称为“事上磨练” 。

久而久之 , 心中镜子上的锈迹、灰尘便被磨洗干净了 , 良知恢复了彻底的光芒 , 达到了极致 。

修习心学的过程 , 也就是磨镜子的过程 。 你天天都能知行合一 , 心中的镜子越磨越光 , 越磨越亮 , 锈迹越磨越少 。 最终 , 你心中的镜子没有一丝锈迹 , 你的良知没有受到一点遮蔽 , 它就达到了极致 。 这就是“致良知”的第二层含义 。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一文读懂王阳明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 , 一文读懂王阳明// //

因此 , 阳明心学就是教你如何从“心即理”到达“致良知” , 这一过程非常简明直接 , 但也充满险阻 , 因为你要同自己的私欲作斗争 。 如果你成功了 , 那么你便是圣人 。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 只看你是否肯下功夫 , 是否愿意知行合一 。

我是梦露居士 , 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 欢迎关注 , 阅读系列文章 。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一文读懂王阳明

王阳明为何受国人推崇?因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质 , 一文读懂王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