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经过近乎百年的蕃养生息 , 从都市的兴起、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乐上看 , 似乎真的是太平盛世 。 繁荣的表面之下 , 却潜伏着极多的隐忧 , 范仲淹就在《奏上实务书》里边痛切的指出“积弱”“积贫”“三冗”等问题 。 以下分别简要述论之 。

“积弱”指的就是军事上的弱 , 边防上的弱 , 甚至是国家全体的弱 。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

岳阳楼景区——双公祠里的范仲淹和滕子京塑像

就以中央与地方上军权的轻重来看 , 有宋朝廷重中央而轻地方 , 中央的军权表面上交给文人 , 实权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 。 宋代在中央制度上 , 尽收中央之权于君主 , 宰相处理庶政须事事以札子请旨 , 得旨再拟具办法 , 复送君主审查 。 宰相没有主政权 , 没有考课及用人的权利 , 更没有过问兵事之权 , 宰相只成为办理文书之人 。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

岳阳楼

另外 , 朝廷又设副相数位 , 以分割相权 , 如此责无专属 , 则事难有成 。 其下的六部也是权位不符 , 不能发挥设置官职的作用 。 另外 , 为了矫正唐代藩镇之害 , 在地方行政上采取三项措施 ,

一是使文臣出守列郡;

二是将地方政府权力完全收归中央;

三是使地方官吏尽量发生互相牵制的作用 , 这些措施造成了宋代的内重 。

原来制国之道 , 最重“大小相维 , 轻重相制” , 以收中央与地方平衡发展的效果 。 现在宋代中央权力压倒地方 , 地方不能作事 , 国家之积弱随之 。 以上说明了国家体制上本身的缺陷 。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

契丹人

再说北宋边防上的积弱 。 宋太祖登基后 , 知道契丹是大敌 , 燕云重镇一时难下 , 于是定下了“先南后北”的军事谋略 。 南方各国不是偏居一隅 , 就是内部不合 , 他有各个击破的能力 。 恰巧这时候(建隆三年962) , 湖南的朗州与衡州互相攻击 , 朗州的周保权遣使求救 , 宋军假道南平前往援助 , 就此一举平定湖南、湖北之地 。 后蜀阴欲与北汉勾连 , 宋军借此理由出师灭了后蜀 , 时为干德三年(965) 。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

燕云之地

南汉君主残暴 , 民众离心 , 宋军远征 , 势如破竹 , 开宝四年(971)灭南汉 。 开宝九年(975) , 又灭了南唐 。 可以说是武功赫赫 。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 吴越又自动归降 , 次年 , 遂大举攻灭北汉 , 中原大体统一 。 此时自以为必定能击走契丹 , 收复燕云之地 , 未料却在高梁河大败 , 仅以身免 。

经此一战 , 精锐折伤 , 宋军士气大挫 。 雍熙三年 , 再度北伐 , 不料岐沟关之战 , 宋军大溃 , 从此宋朝政府不但无力北伐 , 还不得不与契丹谈和 , 采取守势 。 在此同时 , 西北的党项又脱离宋朝的约束 , 蠢动起来 。 北方的契丹以及西北的党项 , 成为宋太宗临终前最引以为憾的“一身二疾” 。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

宋太宗像

真宗践祚未久 , 景德元年(1004) , 辽军大举来犯 , 宰相寇准力主真宗亲征 , 虽然未及交兵而谈和 , 宋朝表面上赢得称兄的面子 , 实际上却得岁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予契丹 。 宋仁宗大庆三年(1038) , 李元昊立国称西夏 , 经过五年互相征战 , 庆历三年(1043) , 双方谈和 , 宋政府岁纳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与西夏 。 如此换取了数十年的安定 , 其实是相当屈辱的 。 边防的虚弱和军事的无力 , 既是皇帝的心腹之患 , 也是爱国臣民的隐忧 。 这是战争杀伤的因素造成国防的积弱 。

另一方面则是军队素质的问题 。 “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是宋太祖、太宗立下的祖宗家法 , 本来是为了中央集权的目的设下的妙计 , 却使武人地位从此低落 。 最先 , 要大将解除兵权 , 让文人带兵 , 这样下来则将不习兵 , 兵不晓将 , 可以避免骁将擅权 。 其次 , 则是将各地的精兵调至京师 , 既有防卫的作用 , 又可以就近看管 , 以免在地方上作乱 , 似乎用意甚佳 。 然而留在各地的老弱残兵 , 连缉盗都没有能力 , 更不用谈作战了 。 欧阳修在其<论江淮官吏札子>中就提到: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

这里面指出地方的官吏不敢剿贼 , 这是为什么?

自然是因为不习兵事 , 再深入推想 , 那必然是士卒老弱 , 久未训练 , 不堪驱使 。 地方如此 , 中央如何?戍守中央的禁卫军本是各地的精兵 , 处于富庶的京城 , 安于享乐生活 , 复以将领是文人 , 不知如何练兵 , 日久 , 则禁军们疏于武艺 , 早柔化为常人了 。 且士兵多为募集而来 , 甚至召募荒年的饥民 , 或小有犯纪则在脸上刺字 , 十足地轻视武人 。 以这种孱弱素质的军队作战 , 怎能打赢胜仗 。 以上是积弱的又一面 。

如何是“积贫”?

宋朝自建国以来 , 兵员人数迅速增加 , 所耗费的军粮军饷尤其可惊:由开初的二十二万兵员 , 至开宝年间天下大致底定 , 扩充为三十七万余人 。 二十年后 , 至道年间 , 已达六十六万人;真宗天禧年间 , 已有九十多万;仁宗在位时 , 兵力多达百二十六万人 , 其中禁军即有八十二万之众 。 要养活如此庞大的兵员 , 军费、粮饷之浩繁 , 亦可想而知 。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

宋代科举

复次 , 就是“冗官”所造成的积贫 。 宋代初年科举每年一次 , 但取士较严 , 数量不多 。 宋太宗之后 , 或隔年 , 或三年一试 。 在唐朝时进士及第通过者 , 常常不过二、三十位 , 而宋朝录取进士常常是一次二、三百位 , 有时一次多达五、六百位 。 其余诸科有多达七、八百人的 。 唐朝进士及第后需要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才授以低职官阶 。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

宋朝官员的人数逐渐扩大起来 , 为了礼遇读书人 , 不一定依照国家需要 , 却也广设了各种名目 , 如以恩科、恩荫补官取士任官 。 既然任官人数大增 , 于是广设“官”、“职” , 以安置冗员 。 只有“‘差遣’是宋代官员获得实际职务的主要途径 。 ”历经真宗到仁宗朝 , 奉养官员的薪给已经成为朝廷财政上极大的负担 。

“积贫”的问题和上述“纳币帛给辽、夏”、“各地多养老弱残兵”、“冗兵过多”、“冗员过剩”、“冗费浩繁”起着绝对的关系 。 蔡襄曾做一个统计 , 每年为了养活禁兵、厢兵的开支 , 约占朝廷每年税收的六分之五 。 若再加上上述的“冗官”所需的薪给 , 至仁宗朝时 , 朝廷财政赤字已经超过三百万缗 , 整个国家就是不折不扣的“积贫”局面 。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宋朝政治的弊病与变法的迫切性// //

巩义北宋宋仁宗永昭陵建筑

“积贫”、“积弱”、“冗兵”、“冗官”、“冗费” , 各方面的弊病已经使这个表面上安乐富庶的社会 , 变得脆弱不堪 。 在安于享乐的冗官眼中是见不到的 , 要不然就是视若无睹 , 但是在真正关心国事、有理想抱负的读书人的眼中 , 却是看作迫切的危机 。 范仲淹的改革虽然失败 , 就在这同时期 , 年轻的王安石怀着积极改革、富国强国的理想 , 极为了解变法的迫切性 , 无论在地方或中央任职 , 已经逐步地在建构他的新法 。

参考文献:

《中国政治制度史》

《欧阳修全集》

《宋代法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