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屈原为世俗所不容,而屈原死后却受世人敬仰
说起屈原 , 大家想到的必然是“爱国诗人”这个称谓 。 这种说法完整地概括了屈原的历史价值——“爱国”是他的思想品质 , “诗人”是他的文学成就 。 于是几千年来 , 人们纪念的屈原似乎可以理解为一个政治化的、文学化的屈原 。 但屈原的伟大人格 , 这种精神内核却往往被人们忽略 。 屈原之后的中国长期处于儒家文化的浸泡之中 , 纵使后来儒道释合流依然改变不了儒家主导的地位 , 而屈原其实是反儒家的 。 反儒家的屈原代表的是一种大家心里想要去做但是又做不到的伟大人格 。
真实的屈原为世俗所不容 , 而屈原死后却受世人敬仰// //
屈原画像
为什么说屈原反儒家呢?这在他的绝笔作《渔父》中表现得非常清晰 。 《渔父》中有这样一段话——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 , 而能与世推移 。 世人皆浊 ,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 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 , 自令放为?从中不难看出 , 渔父是一个通透世事的人 , 他劝说屈原就连圣人都要迁就世人而你又为什么这么刚呢?细细思量 , 渔父的生存哲学跟后世的“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济天下”是何等相似啊!但屈原为了保存人格的独立性而选择投江 , 因为他深知“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这个世界不是他能改变的 , 所以他必须离去 。
真实的屈原为世俗所不容 , 而屈原死后却受世人敬仰// //
屈原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感叹:怪屈原以彼其材, 游诸侯, 何国不容, 而自令若是 。 言下之意很是惋惜 , 认为他应该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 。 司马迁是典型的儒家人物 , 能屈能伸 , 知道人应该活下去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 当然 , 司马迁的坚韧顽强品质也是值得尊敬的 。 但是 , 在司马迁的的惋惜之辞中 , 无疑透露了他对屈原伟大人格的羡慕 。
真实的屈原为世俗所不容 , 而屈原死后却受世人敬仰// //
司马迁
流放长沙 , 遭遇与屈原有几分类似的贾谊曾发出这样深沉的感叹: 嘀九州而其君兮, 何必怀此都也 。 虽然他的思想中有法家和道家的成分 , 但贾谊骨子里仍是一个儒生 。 所以贾谊会心忧君王抑郁而亡 , 而不会主动远离这个世界 。 贾谊的抑郁更多的是出于对他人对封建王朝的愧疚 , 而非意识到自己独立人格的意义 。
到了宋朝苏轼写了一篇《屈原庙赋》 , 将屈原之死解释为尸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 死犹能冀其感发而改行” , 再加上朱熹等人的附和 , 屈原以死报国的说法渐渐被众人接受 。 其实这种说法在屈原的作品中是找不出根据的 , 但为什么还能被人接受呢?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因为这种解释既能被统治者认可 , 也能让梦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接受 。 几千年来大家几年的屈原都是一个被儒家化了的屈原 , 而非那个在先秦时期就有着独立人格的高洁之士 。
真实的屈原为世俗所不容 , 而屈原死后却受世人敬仰// //
真实的屈原是不容易被社会接受并认可的 , 因为他的精神对我们的生活构成一种强烈的讽刺 。 就像每年的端午节 , 我们都会装模作样地纪念屈原 , 实际上却奉行着“我们不能改变社会 , 却能够改变自己”这样的儒家观念 , 把纯粹的屈原人格踩在脚下 。
参考文献:
屈原 《楚辞》
贾谊 《吊屈原赋》
苏轼 《屈原庙赋》
司马迁 《史记》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