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蹴鞠为何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 , 蹴鞠历来被史家作为古代传统足球的正式名称 , 蹴鞠最早的记载是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对齐国都城临淄的形容:“临淄甚富而实 ,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 , 弹琴击筑 , 斗鸡走狗 , 六博蹋鞠者 。 临淄之途 , 车彀击 , 人肩摩 , 连衽成帷 , 举袂成幕 , 挥汗成雨 , 家殷人足 , 志高气扬 。 ”其中的“蹋鞠”就是“蹴鞠” , 当然“蹴鞠”还有其它别称 , 如“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 。 其实 , 在汉代之前是用“蹋鞠”一词 , 从汉代起使用“蹴鞠” , 后来尽管出现很多其它别称 , 但“蹴鞠”一词一直被使用 。
中国蹴鞠为何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
按字义 , “蹴” , 是踢之意 , “鞠”就是球 , 合起来就是用脚踢球 , 它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
有关蹴鞠的起源 , 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 , 起源于黄帝 。 据刘向《别录》载:“《蹴鞠》者 , 传言黄帝所作 , 或者起战国时 , 记黄帝《蹴鞠兵势》也 。 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 。 今军无事 , 得蹴鞠 , 有书二十五篇 。 ”其子刘歆在《七略》里也提到:“蹴鞠者 , 传言黄帝所作 。 ”可见 , 蹴鞠曾用于军事目的 , 是练兵的辅助手段之一 。 又《史记?苏秦列传》载:“蹴鞠 , 黄帝所造 。 或云起于战国 , 古人蹋蹴以为戏 。 ”蹴鞠具有军事与娱乐双重功能 。
将“蹴鞠”的起源推至黄帝时代 , 即距今四千六百多年的无文字记录时代 , 如刘项父子所说“传言” , 即口口相传之意 , 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 难以让人信服 。
不过 , 1973年 , 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十六经·正乱》中 , 专门记述黄帝战胜蚩尤之事 , 其中一段内容涉及蹴鞠的起源 , “……黄帝身遇之蚩尤 , 因而禽之 。 ……其发而建之天 , 名曰蚩尤之旌 。 充其胃以为鞠 , 使人执之 , 多中者赏 。 ”(谭家健《新近发现的先秦佚书之文学价值》)大意是黄帝部落在与蚩尤部落作战中取得了胜利 , 擒杀了蚩尤 , 将蚩尤的胃用实物塞满了 , 做成球状让士兵们踢 。 此外 , 1953年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村落遗址中发现了石球 , 球体是圆形的 , 滚动省力 , 手掷脚踢 , 阻力小 , 或许是石器时代的狩猎工具之一 , 也或许用于部落争夺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石质的球最终有可能被发展演变为软质球 。 因此 , 蹴鞠的起源与部落征战有关 。
第二 , 起源于殷商 。 根据《足球词典》对“足球舞”的解释:“也称‘鞠舞’ , 中国古代祈祷时的一种仪式 。 ”由于其中包含有人踢足球的动作 ,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足球运动的雏形 。
第三 , 起源于春秋战国 。 据《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甚富而实 ,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 , 弹琴击筑 , 斗鸡走狗 , 六博蹋鞠者 。 ”战国时期 , 蹴鞠已成为十分流行的体育娱乐活动了 。
中国蹴鞠为何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
又据《汉书》载:(汉武帝出行西域)“从行至甘泉、雍、河东 , 东巡狩 , 封泰山 , 塞决河宣房 , 游观三辅离宫馆 , 临山泽 , 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 , 上有所感 , 辄使赋之 。 ”刘师古注曰:“蹴 , 足蹴之也 。 鞠以韦为之 , 中实以物 , 蹴蹋为戏乐也 。 ”
据汉代桓宽《盐铁论》也载:“贵人之家”的娱乐生活:“临渊钓鱼 , 放犬走兔 , 隆豺鼎力 , 蹋鞠斗鸡 , 中山素女 , 抚流征于堂上 , 鸣鼓巴、俞作于堂下 , 妇女被罗纨 , 婢妾曳稀纡 , 子孙连车列骑 , 田猎出入 , 毕弋捷健 。 ”可见 , 蹴鞠之戏在汉代以后逐渐成为世俗化的游戏 。
蹴鞠的比赛形式
第一 , 蹴术 , 即踢法 。 在汉代之前 , 蹴鞠比赛的主要方式是“白打” , 即无球门的散踢 。 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 。 这种比赛方式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 , 即比赛“解数” 。 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 , 如拐、蹑、搭、蹬、捻等 , 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 , 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
至汉代 , 随着蹴鞠运动的普及 , 不仅限于一项娱乐活动 , 还是军事训练的一种手段 。 蹴鞠比赛的主要方式是双球门直接对抗 , 不仅有专门的竞技场地 , 还有固定的比赛人数 , 设有专门的裁判执法 , 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 。 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 , 设鞠城即球场 , 周围有短墙 。 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 , 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 , 就像打仗一样 , 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
唐宋时期 , 单球门的间接对抗 , 强调身体对抗性减弱、娱乐观赏成分增加 , 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 。 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 , 球门两厢对应 , 中间隔着球门 , 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 , 两边队员相对进攻 , 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 , 进球多者为胜 。
明清时期 , 又回归至以无球门非对抗比赛的方式竞技 , 即“白打” , 以个人球技计筹得分 , 分出胜负增加了蹴鞠的娱乐和观赏性 。
第二 , 鞠术 , 即球的制作方法 。 自蹴鞠起源以来 , 鞠的制作工艺也呈现了不同时期的变化 。 汉代的鞠是用毛发纠结的球 , 如郭璞《三苍解诂》载:“鞠 , 毛丸 , 可蹋戏 。 ”而西汉杨雄《法言》提到鞠的另一种制作方法:“断木为棋 , 梡革为鞠 , 亦皆有法焉 。 ”可见 , 汉代的鞠以革为外壳 , 有制作规格标准 , 如“以韦为之 , 实以物”即在皮壳里装入毛发等实物 , 成为实心而轻软的鞠 。
唐代是蹴鞠的球变成了充气的球 。 据《全唐诗话》记载:“八片尖皮砌作毬 , 火中焠了水中揉 。 ”仲无颇《气毬赋》又载:“尽心规矩 , 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 , 终使满而不溢 。 ”徐坚《初学记》也载:“今用皮 , 以胞为里 , 嘘气闭而蹴之 。 ”这些史料 , 记载了当时“鞠”的制作过程 。
中国蹴鞠为何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
宋代改进了制球方法 , 据《蹴鞠谱》载:“熟硝黄革 , 实料轻裁 。 密砌缝成…… , 不露线角” , “香皮十二 , 方形地而圆象天 。 香胞一套 , 子母合气归其中” , “前人健色 , 正重十四两” 。 根据以上记载 , 我们可知“鞠”的制作大概过程:用十二块精加工的上好皮革 , 经细致裁剪后密砌缝成 , 用里缝法缝制成表面不露线角的球壳 。 《蹴鞠谱》里还规定球的重量为正重十四两 , 约合今天的四百三十四克 。
蹴鞠兴起于春秋战国 , 发展于汉代 , 至唐宋达到高峰
由于汉朝皇帝对蹴鞠的喜爱 , 立即引起了朝野效仿 , 形成专业化 , 并发展成为一项普及程度很高的运动 。 据《汉书·东方朔传》载:“董君贵宠 , 天下莫不闻 。 ”即汉武帝宠臣董贤家里专门有一支会踢蹴鞠的“鞠客” , 相当于现代职业运动员 。
在民间成为一项娱乐运动 。 据桓宽《盐铁论》载:“贵人之家 , 临渊钓鱼 , 放犬走兔 , 隆材鼎力 , 踏鞠斗鸡”“里有俗 , 党有场 , 康庄驰逐 , 穷巷踏鞠 。 ”可见 , 当时王公贵族家里有专门的蹴鞠场地 , 而下层民众只能在一般场地 , 或者大道上踏鞠 。
唐宋时期 , 蹴鞠得到空前的发展 , 上至王公贵族 , 下至黎民百姓对其都十分喜爱 。 如唐太宗、唐玄宗、唐文宗都热爱蹴鞠 , 据《旧唐书》载:“唐代姜皎 , 善蹴鞠 。 玄宗即位后 , 召拜殿中少监 , 数召入卧内侍宴 。 私以后连榻 , 间以击毬斗鸡 , 常呼之为姜七而不名也 。 兼赐以宫女、名马及诸珍物不可胜数 。 ”玄宗《初入秦川路逢寒食》云:“公子途中妨蹴鞠 , 佳人马上废秋千 。 ”可知玄宗对蹴鞠十分喜爱 。 当然 , 大臣当中也不乏反对者 , 认为过度迷恋蹴鞠 , 就会玩物丧志 , 影响朝政 。 为保留蹴鞠 , 唐玄宗以训练军队士兵为由专门下诏书:“伊蹴鞠之戏者 , 盖用兵之技也 。 武由是存 , 义不可舍 。 ”《新唐书》也载:“武宗好蹴鞠、角抵 。 ”
中国蹴鞠为何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
由于皇帝对蹴鞠的喜爱 , 唐朝社会各个阶层也对蹴鞠表现出了极大热情 。 如清明蹴鞠成为民间习俗 , 出现了大量以蹴鞠为题材的诗歌 , 还派生出了马球等运动;越来越多女性参与蹴鞠活动;出现充气的蹴鞠 , 球的重量更轻 , 因此蹴鞠的技巧性愈发增强 , 以玩弄技巧的蹴鞠形式被称为“白打” , 且不需要有专门的场地 , 有块空地就行 。
可以说 , 上至最高统治者 , 下到平民百姓 , 蹴鞠运动已高度社会化 , 促使蹴鞠在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逐步完善 , 并出现了多种运动方式 。
进入两宋时期 , 蹴鞠活动愈加繁荣 , 出现十二片皮缝制的鞠 , 更接近圆形 , 不但“踢法”多 , 比赛规则细致化 , 而且更加平民化与商业化 。
在两宋宫廷 , 蹴鞠非常流行 。 据《宋史·太宗本纪》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 , 宋太宗同诸位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于大明殿 。 北宋画家苏汉臣的《宋太祖蹴鞠图》 , 描绘的即为太祖、太宗、赵普、卷思、梦昭辅、石守信六人在一起蹴鞠的情景 。
此后太宗、神宗、徽宗以及南宋的高宗和孝宗等都有与蹴鞠的相关记载 。 其中最典型的要算宋徽宗的太尉高俅 。 在《水浒传》“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一章里 , 描写了高俅的蹴鞠技艺及发迹之路:高俅见三五个小黄门簇拥着端王正在蹴鞠 , 不敢上前冲撞 , 就站在众人背后伺候着 。 许是赶上高俅时来运转 , 那气毡弹起来 , 端王没接着 , 滚到了高俅身边 , 高俅本来擅长蹴鞠 , 仗着一时胆量 , 使了个技巧就踢还给端王 。 端王见状便说:“这里是蹴鞠的‘齐云社’又叫‘天下圆’ , 一块踢何妨?”高俅才踢了几脚 , 就得到端王赞赏 , 只得把蹴鞠的本领全使出来 , 奉承端王 。 那技艺 , 好像气毡是粘在他身上似的……没两个月哲宗皇帝驾崩 , 因无太子 , 经朝野上下商议推举端王为帝 , 号徽宗 , 之后徽宗就对高俅封官加爵 , 不到六个月高俅就当上了殿帅府太尉一职 。
当时 , 民间出现了职业蹴鞠队、职业蹴鞠者和职业蹴鞠社 。 在《东京梦华录》卷五就有关于职业蹴鞠人员的记载 。 还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打毡社”或“齐云社” , , 类似今天的足协 。 其中 , 齐云社对促进宋代蹴鞠运动的发展 , 功不可没 。
在军队 , 蹴鞠成为运动项目 。 据《宋史》曾记载 , 嘉熙年初 , 大臣们说现今士兵的生活方式枯燥 , 大家考虑怎样解决 , 之后便平时练习弓弩武艺 , 闲暇时骑马蹴鞠娱乐 , 秋冬时围猎 。 可见蹴鞠之风靡程度 。
明清蹴鞠开始衰亡
到明清时 , 蹴鞠开始走向娱乐化 , 明朝蹴鞠女艺人的蹴鞠表演多数是给纨绔子弟当娱乐消遣 。 很多妓女也加入蹴鞠队伍 , 如此一来 , 蹴鞠的高雅性、民俗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 并逐渐走向衰落 。
中国蹴鞠为何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
实际上 , 每一种文化现象的兴衰消亡 , 都必定有其极为复杂的社会原因 , 值得深入探讨与借鉴 。
蹴鞠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 主要有以下原因 。
第一 , 传统体制和文化束缚 。
中国古代自“独尊儒术”后 , 主张“无为而治” , 坚持与发扬人的阴柔文化 。 让人们形成谨小慎微的观念 , 认为静态美比动态美要好 。 因此彰显个性特征的蹴鞠 , 除非统治阶级为之制定相关制度 , 否则难以流行开来 。 如唐宋的蹴鞠 , 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统一规则、公平竞争和推崇个性的体育运动 。
第二 , 统治阶级的需要 。
唐宋很多皇帝重视蹴鞠运动 , 并把它纳入军事训练手段之一 , 因此得以在民间流行开来 。 但是 ,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 , 严禁军人蹴鞠 , 违者砍去双脚 , 但民间仍盛行 。 据《客座赘语》载:“洪武二十二年 , 三月二十五日 , 奉圣旨:在京但又军官军人学唱的割舌头 , 下棋、打双陆的断手 , 蹴圆的卸脚……”
清朝建立后 , 满族人为保证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 如骑马打猎、射箭、摔跤等 , 制定了相关文化政策 , 对原流行于中原的文化活动加以限制和取缔 , 如蹴鞠 。 乾隆下令禁止组织蹴鞠活动 , 严重打击了当时已经发展得很好的蹴鞠 。
中国蹴鞠为何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
第三 , 蹴鞠自身的错误发展 。
至明代 , 蹴鞠已发展到任何的竞技性 , 甚至连带单球门形式的蹴鞠都已取缔 , 只剩下以“白打”形式 , 完全就是纯粹的娱乐游戏 。 加上当时统治者的限制 , 民间为了能够替代蹴鞠 , 开始了新的娱乐活动 , 比如踢毽子 , 踢毽子运动的兴起则逐步取代了蹴鞠的影响力 。 蹴鞠的竞技方法没能及时改进 ,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逐渐消亡了 。
中国古代蹴鞠对现代足球的发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但是它的兴衰消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 。 了解古代蹴鞠 , 不是为了满足我们曾经的辉煌 , 而是为了为了让中国现代足球有一天能真正地焕发光彩 。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致敬民族英雄,致敬中国脊梁——王春晖激情创作钟南山院士肖像
- 考古现实版的九层妖塔,为何盗墓贼挖到第二层,就挖不动了?
- 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要求瓜分中国, 只有一个国家反对, 原因不简单
- 张衡的地动仪,真能预测地震吗?它为何被移出了教科书?
- 日本1年侵略大半个中国,为何攻打重庆6年都没攻下来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